正文

從《鬥牛》說起

(2009-12-13 22:34:46) 下一個
衝著黃渤永遠髒兮兮,永遠體現廣大勞苦民眾的臉龐下載了《鬥牛》,衝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和第六代導演管虎的光環看了這部以戰爭為背景,以黑色幽默為基石的片子。人和牛,人和人,人與時代,人與社會。一個看似很土很農村的片子以層層遞進的方式講述一些人性的東西,劇本不錯,演員不錯,導演麽,也算是基本有表現欲望的,基本表現了他想要說的那種思想。

老公說他不喜歡片子的基調,甚至是畫麵的色彩。片子的整體有點像《活著》,前半段的故事也很像薑文的《鬼子來了》,在戲劇的衝突中表現人性的張力。看片子的時候,因為太多的倒敘,插敘,讓人覺得看起來要費牢多腦細胞。影片的伊始,黃渤飾演的村民二牛的村莊遭受了日軍的毀滅性破壞,整個村子的人都死光光,然而,村裏一頭由共產國際贈送的奶牛卻安然地隱藏了起來,成為了與二牛一樣的幸存者。很多影評說,本片首先體現的就是中國農民的思想根基,就是受眾思想,當被賦予一項使命,尤其是他們自認為是正確的使命,就無所謂在什麽為主次,什麽為值得與否了。於是,人死了,牛活了,而且還是洋牛(本地牛小黃卻被日本人烤死了),故事也就從這裏開始。

牛二不喜歡洋牛,但洋牛卻能擠奶,所謂有奶便是娘。牛二隻能擔負起照顧牛的責任。在村莊被三光前,牛二受著宗族長老的逼迫照顧牛,村莊三光後,牛二先是要和日本人鬥智鬥勇,因為日本人也喜歡有奶便是娘的洋牛。日本人走了,中國的遊擊隊又來了,八路軍又來了,隔壁逃難的來了,土匪來了,國民軍來了,解放軍來了,牛二和他的洋牛就一次次迎接這些在他們生命中匆匆走過的身影。影片寫實的地方,在於很真實還原了每一個受眾群體的心理。農民的按部就班,日本人的貪婪與皇權在上,遊擊隊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八路軍的隻求戰功不顧手足命運,逃難者的落井下石,土匪的逆反常態心理,國民黨的垂死掙紮,解放軍的敷衍了事。在大難不死的牛二的生命裏,居然就遇到了這麽多平凡的個體交織成的群體。而他自己,是沒有任何力量去抗爭或辯護什麽的,他也隻是個逆來順受者,為命運所安排。當看到村裏的狼狗開始吃人了,他隻能感歎,人不像人,狗不像狗。當洋牛最後牢有一起像《金剛》裏的大猩猩一般為牛二出來擋子彈,我們也知道故事升華了一種簡單的相依為命的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即使是一頭奶牛,時間長了,也便有了感情。在人瀕臨餓死的邊緣,奶牛即使是滴血也要給你擠奶的。而荒漠裏,隻有奶牛厚實的毛發依靠,人也是溫暖的,所謂依存,就是如此意思吧。影片末尾,牛二老了,奶牛也老了,導演居然還真找了三頭牛來表現奶牛的老、中、青三階段,這個居然我也能看出來,我真是很牛的。於是牛二拿著解放軍賜的字(看來中國人真的是很相信題詞的,哪怕連牛二這種連字都不識的人,都知道賜字是光榮的),“牛二之墓”成了“二牛之墓”,預示著他們是生死在一塊兒了。還有結束的那一句“沒有什麽是過不去的”,仿佛就道盡了人生二字。

本片打著文藝片,喜劇片的旗號上映,據說在和《建國大業》的票房競爭中慘敗,按照老公的話,誰會花錢到電影院看這麽沉重的話題。縱觀全片,也絲毫沒有什麽喜劇的影子,即使是一兩個笑料的橋段,也隻是覺得辛酸笑笑。不過,回味起來卻覺得有些深度。

不能劇透太多,如果喜歡這類題材的朋友推薦去看看,黃渤的演技值得肯定,畢竟和牛飆戲不容易啊,嗬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