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三千

念去去千裏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
個人資料
正文

有關靶子餘秋雨的夜半碎語

(2008-06-13 08:06:27) 下一個

    冬夜,無眠。聊聊餘秋雨吧。
    隻因這段時間裏,他總一不留神地便成了別人的靶子,成了小可憐。
    對他沒有什麽好感,卻也沒有很大的惡感。看到網間那些大字報式的檄文,難免失笑。
    這些人哪,以為自己挺高尚似的。其實,那麽起勁地踩別人的人又會高明到哪裏去。

    初識餘秋雨,是從他的《文化苦旅》開始。
    這是部我喜歡的書。
    那會兒正值年少,又恰恰在大學開始時閱讀此書,與所修專業相配合,我從書裏獲益匪淺。然而,餘秋雨的書,我隻讀了這一冊。他的《山居筆記》曾從《收獲》雜誌裏斷斷續續地讀過,卻再也沒有當初得閱讀《苦旅》時那樣耳目一新,蕩氣回腸。

    這會兒用這樣的兩組成語來形容老餘的文章,估計想批評我的人會不少。然而,當年《文化苦旅》這部書上檔銷售的之前和之後,確實沒有可以與之匹敵的現代散文,當然,再加個定語:“文化”散文。
    就這文化二字,最開始被貼在書的封皮上時,並無讓人產生異樣。而一旦堂而皇之地加諸在老餘的所有文章前,真正是應了這句老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文化二字成就了餘秋雨同誌,卻也從此成了他的最大的負資產。

    有才的人,能做到不狷狂的從來就不多。有點才的人,一旦被受眾認可而端上架子的往往又不少。餘老師偏沒能免俗。
    他最初寫《文化苦旅》時的心態,和他打造後續大批類似散文時的心態,斷不會相似。否則,我不會從此不再選讀他的文章。從最初的探討,反思,平等對話來喚起人們對文化、對傳統的複蘇式的認識,到最後貌似高人半頭的喬作深沉狀的批量創作。老餘扛起了文化大旗,卻深深地露了怯。

    文化這東東,豈能由一個人能高擎得了的。不沉穩的餘老師,怎麽都逃不了被人當靶子瞄準的命了。先從糾錯開始,就有人拿他來練兵,搏人氣,於是便有了眾多的小餘。直到被同齡人揭了文革時政治立場的老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講什麽,便有人罵什麽。說什麽,便有人抨擊什麽。
    其實,有時老餘的話不一定就真的錯了。
    然而,他卻在過去的十餘年裏創造了一種場,一種定勢,無可挽回。
  
    前兩天,就因為他寫了篇和地震相關的博文,引來無數口水。就連這裏的某個論壇裏都充斥了審判的文章。其實,他的文章並沒有什麽惡意,也沒有任何要冒犯大眾,開口嘩眾取寵的意思。
    如此招人嫌,是有他自己的問題。可是,每個狂熱的在那裏批判他的人,卻實在讓人覺得很無聊。

    不喜歡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公眾人物,本身就有非常非常主觀的判斷在內。一個你我隻是遠觀的人物,我們所能給出的喜惡通常會基於某個細小甚至是拿不上台麵的理由。然後,因著這樣的喜歡或是不喜歡,狂捧或是狂踩,其實都是癔症的表現。

    其實,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癔症因子。有些人自控力強些,有些人弱些,有些人基本沒有。於是乎,世界就變得格外熱鬧起來。每個有點表演欲的都會粉墨登場。
    就像我,守著某個寒冷的夜,不鑽被窩美美睡覺,也要在這裏,自己的菜園子裏,吆喝幾聲。
    舒服了,然後心滿意足地關機。

    餘秋雨的性格決定了他在這個人文社會的地位,也決定了他的命運。 
    無論如何,他是一個有些想法的人。再不沉穩,再不智慧,卻也不是讓人隨隨便便用一兩句話就可以全盤否定掉的人。
    這世界,誰能自誇:我在同樣的經曆中,我就能比老餘做得更好,猶指文革那一段。
    我就不行。
    因為我不知道我行。我不知道我在那樣的狀態下能否堅持自我,堅持本真。
    兩權相益取其重,兩勸相害取其輕。人有選擇保護自己的本能,對性格不堅毅,不堅持的人來說,隨波逐流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
    
    朋友說餘秋雨死不認錯,人家當然不會放過他。而我覺得,他即便認錯,人家也不會放過他。
    有人願找他死磕,從這個層麵上說,老餘同誌還是做了件好事。他把自己整成了一個大目標,讓帶麵具的,不帶麵具的人好好地敗敗火。
    連帶著,讓我也好好羅嗦了一回。

    信口開河,信筆寫來。一吐為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南方的風 回複 悄悄話 正所謂樹大招風,那個年代誰能獨善其身? 揪住對方辮子死纏爛打的檄文讓人覺得很"文革",真倒胃!
入夏了? 感覺太陽偏南了.
楚天碧靄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玄米的評論:

玄米說的是。
玄米 回複 悄悄話 同感。我倒是覺得應該把他與同年齡段的人比比。那樣他的文化也還是夠的。有點輕浮倒是真的,這也不能都是餘本人的錯,這個世道啊
楚天碧靄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三豐子的評論:
嗬嗬,那就握個手!:D
三豐子 回複 悄悄話 Excellent! 和我所想所經曆幾乎一模一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