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深 深無怒

如若不愛,請慈悲走開。
正文

經驗之 談

(2008-12-30 21:15:20) 下一個


在閱讀者和執筆者來說

無論是字對於人,還是人對於字,都是一場撩撥。

---雨深。經驗談

 

>>>>夜已深

>>>>人未靜

 

說的是讀書人或寫書人的經驗。(有從事其他活動經驗的同誌先委屈一下。)

 

我就沒那麽閑了,本年度最後一個月,達到了本年度最忙碌高峰。既沒讀書讀報,也沒上博上網。

飯倒還是吃的。最近思念中國食物尤甚,跟我今天想談的讀書這事相比,到了我忍不住要亮出自己的真實觀點的地步。我的觀點是:讀萬卷書,不如吃萬張餅。

還得捎帶著卷一萬顆大蔥。

 

作為一個山東人,我必須非常愧對家鄉人民滴說,還真沒吃過煎餅卷大蔥。最近盤旋在腦海裏遲遲不去,去了又來,來來回回的分別是:一家貴州館子的豆腐,湘鄂情懷的幹鍋牛蛙,海底撈火鍋,濟南東部郊區的酸菜魚,半山坡的丸子湯,任何地方的烤地瓜,還有沒吃到的黃瓜餡水餃。。。

 

說到這裏,我基本已經一頭大汗,兩股戰戰,三生有幸,四眼朦朧,基本分不清滴在鍵盤上的,是汗水,淚水,還是口水了。

至於本文主題,則完全分不清了。

 

讀書人心無雜念。我決定摒除一切有關吃的雜念,安心立命於這夜深人靜處一會會。

開卷果然是有益的。

現在,它最明顯的益處是,及時的挽救了險被口水淹沒的鍵盤。

 

(15分鍾後)我長歎一聲,埋頭喃喃:

然而,有誌者,事竟不成。。。

 

 

 

算了,我不是讀書人,所以我裝不成讀書人的樣子。還好,在我有限的閱讀經驗裏,以下的情況都曾看到過。比如說,一個少年愁白了頭發,一群婦女望穿了秋水,一名詩人吟斷了胡須,或者一位老人哭瞎了眼睛。但我深知,倘若真是挪進當下,比如想象以上任一情況發生在鄰居家,那的確還是頗有些點點點點

 

開玩笑的,我是想說讀書其實是個很私人化的行為。我在此的私人經驗是愚笨並且固執的,常常覺得開卷未必有益。而我的閱讀也日趨尖刻。我所閱讀的目標,它或者要有趣,它或者吸引了我,它或者打動了我。活到這個份上,已全然沒有任何用它來裝扮生活的虛榮或欲望。

餘華主張讀書必須讀經典。我也恰恰覺得,有幾本真正讀透的摯愛之書就足夠。

 

原諒我的輕薄,我並沒有對做學位者有絲毫不敬。作為一個偽劣的讀書人,我隻是很少會去關注術語或者技法。也不是太熱愛板起麵孔端起來學究的架子的討論。(當然那些真切又好看的討論不算,如網友裏麵的蕭耳傑夫耀文兄等。)

讀一本好書,是對自我生命的一種穿透。(重複讀著的英文版的Walden給我的就是這個感覺)

甚至有時候,會超越穿透,上升為一種挽救。

 

 

另一個矛盾是,雖然覺得摯愛的幾本就足夠,我又不熱衷於極力反對什麽。我有時候覺得我實在一個很好說話的人。有些東西,我雖然不去熱愛,但還是有很廣泛的寬容性。我即衷情蘇軾陶潛的古體詩詞,也喜歡沈從文錢鍾書,還熱愛寫小說的餘華王小波格非王安憶這波,同時,還欣賞韓寒的雜文與尖刻。西方文學就不從但丁喬叟拜倫開始一一說了,不能省略的大概是王爾德,普魯斯特,黑塞,艾略特,葉芝,奧登,卡夫卡,博爾赫斯,卡爾維諾。。。得,在我看來,曆數自己讀過誰誰誰是極其愚蠢的行為。一個人的文字功力或者天賦,並不由報出自己的閱讀範圍來決定。你說你讀過古往今來東西南北中所有文學作品,那好,你給我寫一個自己的句子,能顯示你的功力,顯示讀這麽多書的來的。若果然令人震撼,根本也就不用你說你讀了誰和什麽。

正如Jane Austen 所說,“為人所向往的地方,就應該鮮為人知。要是顯得博學多才,便注定不能滿足虛榮。假如女人不幸知道了什麽事,就更應該盡力將它埋藏在心底。。。”

 

《沉默的大多數》中,王小波說,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他對於國學,對於哲人,對於知識分子,對於民族優越,對於文化,對於智慧,趣味以及快樂都用了各種最淺顯易懂的例子表明了他的態度。加一句,作為大多數中的一個數,弄不好是小數,我是絕對心甘情願被他代表的。

 

 

你還想問我今晚看的什麽書?

我看看,哦,是~~~~~~~~~~相機說明書。

 

 

再說寫書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執筆者比閱讀者要執著些,決絕些,有膽量些。

我當然不是什麽寫書人,隻是一個忠於自我的敘述者。

總在試圖將這人煙塵世,凝定為一顆顆字粒,它最好帶著美的姿態,含著對愛的呼喊。

 

隻要生活繼續,人類就會把故事一直敘述下去,把情緒不斷表達出來。

在探究人性,摹寫生存狀態方麵,文字是最為寬廣最為強大的情感工具。我渴望的狀態,是從狹窄處走向寬廣,從脆弱處走向強大。

而不是相反。

 

而一個人的寫作,這個說法有點大,不如說一個人的敘述技法,還有點大的話,就是說一個人的書麵表達,還大,幹脆不如說,一個人說話,更多的是取決於他的閱讀經驗還是生活經驗?

 

就我自己的生命體驗來說,無疑是後者。

有過這樣的時候,當我在圖書館讀了整整一個下午的書,走出來的時刻,氣溫是零下38度。我突然想在人人蜷縮的這個時侯隨便在雪地走走。

 

走著走著,就還是那條河。

整條河身上方彌漫著白色的水汽。

它們輕輕在河上走動,在這個冰天雪地裏仿佛在表達著一種熱。

 

 

我用圍巾包住了大部分的臉, 但是睫毛被凍住了。

我猜我流了淚。

這個景象比我在整個下午看過的書裏讓我感悟到的更多。

 

 

我並不是一個文字工作者。但生命之中有這麽一樣東西讓我熱愛,我就覺得喜悅。

雖然我的“老網友”用“寂寞難耐,沒事找抽”來概括我的寫作,但我還是以為,總是會有人自甘下賤的吧。

有什麽的內心,就有什麽樣的經驗。

 

 

敘述給了我一條通往光明的途徑,它必須首先經過黑暗。在這個自我拯救的路途中,恰巧還有朋友喜歡我的表達。

對於在生命之中充滿失敗,遭遇盤剝的我,我的理解是,上帝是公正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