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227)
2012 (283)
2013 (279)
2015 (102)
2017 (123)
2018 (150)
一曲淺哦輕喚,
萬魄千魂回轉。
久落在紅塵,
歸去路遙遠!
休歎,休歎,
仙樂飄飄為伴。
聽著這一曲‘600 年’,看著三哥發過來的、家鄉第一場雪的照片,突然很想念媽媽做的粘豆包了。
於是,就自己動手做起來了。沒有大黃米麵,就用糯米粉吧。一袋水磨糯米麵,又加了兩杯甜糯米粉;加了幾勺菜油,冷水和麵,和好的麵要幹些,所以,不要加多水,更勁道。
在家鄉有句老話,就是:別拿豆包不當幹糧。嗬嗬,其實,在以前,它是東北人家,冬天的主食呢。所以,包豆包也是一項很重的活計,尤其,是家裏人口多的,要包幾天的。
記憶中,媽媽做的豆包總是最好吃的。她要用兩個很大的泥盆發麵,若是黃米麵太粘,就要加一點細篩子篩過的、細細的玉米麵。在發的過程中,她還要把麵‘揣’幾次(就是把上麵的麵,揉到下麵去,使麵的受熱均勻)。豆包做的好吃與否,發麵是關鍵 ,發過了,就有酸味,很難吃;不到時間,也不好,若是發的好,麵是甜甜的,所以,很需要耐心和經驗。
發麵好像要兩天左右,這期間,還要做豆餡:煮豆子(豇豆、芸豆、紅豆等)。媽媽不惜力氣,一定要把豆子煮的很幹,所以,做豆餡就很累,因為,那樣的餡弄碎不容易,而且把它們攥成團時,也費很多的力氣。
寫到這裏時,我自己笑了,因為,我想起了一件事:一年大學寒假,我同三嫂在家,媽媽有事要出去一天,走前告訴我們把豆餡做好,等她回來發麵,還特意囑咐幾次,不要加水太多。可是,我們煮出來的豆子,真的水多了,三嫂邊‘攥豆餡’,邊說:“媽回來,會生氣吧?”,我想了想說:“沒事兒,把攥好的豆餡凍上,就看不出來水多少了”,沒想到,媽媽一進門,三歲的大外甥女,就告訴了媽媽,媽媽聽了,就笑了,那親切的笑容好似就在眼前,可現在隻能在夢中 一見了 。。。
準備豆餡的同時,媽媽要把夏天積蓄、曬幹的玉米葉,洗幹淨,再煮軟、剪成小塊。然後,要在包好的豆包下麵,貼上一塊玉米葉。之後,把包好的豆包一個個擺到鍋裏後,然後要蒸些時候, 因為,它們一個個挨著,而且又粘,不容易熟透。時間到了時,再用小竹板沾著涼水,一個個的拿出來,涼了,就可以吃了。多餘的要凍起來,每次吃的時候,隻要熱一下,就可以了,方便很多了。
看這過程,是不是很累人的活?所以,真的不能‘拿豆包不當幹糧的’哈~
可我做的就省事多了,紅芸豆煮冰糖做餡;鍋裏放了粽子葉,然後噴了一點油,每個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拿出來時,雖然有些變形,但去掉了很多費事的步驟,嗬嗬,懶人吧~~
感歎一下,同是女人,媽媽那一代,就吃了那麽多的苦,挨了那麽多的累。。。
煮了小肘,涼了後佐了紅油吃:
做了紅燒帶魚:
胡吃海喝了一個多月的小外甥女,終於又回來了,第二天就看著冰箱點菜了,我說:想吃啥,就做啥,必須滴,嗬嗬~~
煎豬扒、煎帶子、土豆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