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迷思:讓孩子當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組圖)
第一代華人移民的兩種態度
作為第一代華人移民,心中總有一個疙瘩解不開:到底讓孩子身上多留點中國東西好,還是讓他們徹底融入外國人的社會,完全變成一個外國人好呢?
有人說,如果你是大學畢業以後才出國,那麽,你就基本不大可能融入當地社會了。這話雖然可能有些偏激,但還是說出了一個道理,就是越晚移民越不容易融入當地社會。我們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吃的是國人愛吃的大米飯、饅頭、醬油,看的是中文的報刊,對融入當地社會似乎不大熱衷,也好像有一種很強的惰性。我們也常常為自己找各種理由:反正人家也不會接納我,我何必自作多情?
不錯,我們生著一張亞洲人的臉是永遠改不掉的。無論你自己是否把你當作中國人,但在外國人的眼裏,你還是個中國人,這個現象一直困擾很多華人移民。這一困擾也同樣讓我們對下一代的培養目標產生了影響。這裏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比如在美國,我見到一種是父母完全把孩子當作美國人來養,家裏不說中文,更不讓孩子上中文學校。孩子平時吃的是美國的快餐和西餐,交往的是美國朋友。總之,離中國圈子越遠越好,因為隻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把自己當成一個美國人,才能徹底融入主流社會。
另一種父母則相反,他們經常對孩子灌輸中國文化,從小送孩子上中文學校,暑假帶孩子回國,以便讓他們對自己的根有所認識,讓他們吸取中西文化的精華,將來更成功。這些父母認為,不管你是美國藉,還是中國藉,別人還會把你看成中國人,對此早有清醒的認識,以後被別人歧視時,心理承受力會相對強些,孩子的挫折感也會少一些。
第二代華人移民的尷尬
由此,我想起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描述一位華人二代和一位老美一同去中國談生意。這位華裔不會說中文,更不用說讀或寫中文了。而那位老美中文學的呱呱叫,以至於這位老美為老中當上了中文翻譯。這件事本來也沒什麽,人總有長處和短處,但放在這位華人身上,好象讓他非常尷尬,尤其是當當地的中國人問起他,你明明是個中國人,怎麽不會說中國話時,他無言以對。
我自己的孩子小時候回國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他們中國話雖然能講,但別人一聽就不地道。去商店買東西,別人總是要問這問那,弄得他們也很不高興。現在情況要好多了。
第二代移民有的雙語學的都不錯,也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我記得有位做過口譯的美藉華人抱怨:他去中國擔任口譯時,中國人看著他的模樣是個地道的中國人,因而似乎不放心他的美國英語是否純正,是否真能把他們的話翻譯成標準美語。理由是他能講一口沒有洋味的北京話,怎麽看也不像美國人。一個華人不可能了解真正美國人的思維,也就不可能當美國人的代表。
在美國的情況有時也不會好到那裏去,尤其你要是在一個移民不多的地方。記得一位朋友的孩子,大概7-8歲時來美國,上大學時,他的同學一個勁地問他從哪裏來的。他說來自中國北京,但他的一口美式英語很純正,把他們嚇一大跳。他們於是又問了:你英語為什麽講得那麽好,一點口音都沒有?要知道,不是所有的美國人都明白來自北京的華裔美國人是什麽概念,這也就無形中增加很多煩惱。
說到這裏,我想起剛到美國時與一位華人ABC的對話。我看他長的一副中國人麵孔,就順口問:“你是那裏來的?”他回答說:“洛杉磯。”我又問:“我是說你原來是那裏人?”他仍就回答:“洛杉磯。”我不甘心,再次問道:“那你的家鄉是那裏?”“洛杉磯。”他斬釘截鐵的回答。我正準備再追問下去:“你的父母從哪兒來?”話問到嘴邊,又吞回去了,我發現他表情不自然,我腦子裏閃過一個遙遠的關於華裔美國人的概念。
這件事對我的震動不小,從那以後,關於中國人從那兒來的話,我隻問一次,如果對方不主動告訴我,我也就不再追問了。
黑頭發、黃皮膚,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漢字卻不識得幾個。中國人會對他們說:“你是中國人?那你怎麽不會說漢語?”外國人會對他們說:“你是中國人?你的英語怎麽說這麽好?”這就是所謂“香蕉人”,“夾縫中的人”也許是對他們所處的尷尬最好的形容。
趙美心當選聯邦眾議院
趙美心宣誓就任
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美國人)?
華人諾貝爾獎朱棣文被提名美國商務部長時,華人都為他高興。然而,朱棣文教授的一句“我不是中國人”,引來很多中國人的不快。心想:我們華人為他高興,原來是拿自己的熱臉貼他的冷屁股,他根本就不領情。據説朱棣文獲諾貝爾獎的消息傳到家裏時,他的父親說:“身為父母,有子榮獲諾貝爾獎,當然非常開心,更重要的是,他替中國人爭了光。”這就是第一代移民的真實想法。其實,在這件事上,朱棣文也沒有什麽錯,他本來就不是中國人。應當說,他首先是個美國人,我們也不要反應過度。實際上朱棣文的中國背景並沒有讓他羞愧,他在去清華大學演講時第一句話就是:“我非常自豪,我的父母都畢業於這所大學!”他為他的中國背景而自豪。但他的的確確是個美國人,他愛美國,這有什麽錯嗎?我們的孩子以後也會麵對同樣的問題。
華人移民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到目前為止,除達賴外,有7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包括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美籍華人,1986年諾貝爾獲化學獎,時年50歲),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49歲),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59歲),和高行健(1948年生於江西,獲獎的同年加入法國籍,2000年諾貝爾獲文學獎,時年52歲)。從他們的簡曆來看,中國背景和中國文化的底蘊對他們事業的成功有著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他們中的很多人中國情結很深。比如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現在都回到了中國。誰也不會忘記,盡管在美國生活多年的丁肇中用英語講話比用漢語更為得心應手,但是在諾貝爾獎授予儀式上,丁肇中就是堅持要求用自己的母語漢語致答辭,因為他為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
駱家輝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華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不一定總隻局限在自然科學領域,他們有人要參政,有人要當律師,有人要當法官,不完全融入當地社會是不敢想象的。讓我們來看看華人參政的幾個第一。
前美國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Gary Faye Locke)是第一個當選為美國州長的亞裔及華裔美國人。他目前為第36任美國商務部部長。
出生於台北市的趙小蘭(Elaine Chao),美國第24任勞工部長,她是美國內閣第一位亞裔婦女,也是第一位華裔內閣成員。
本月14日,華裔女候選人趙美心成功當選加州國會眾議員,成為美國曆史上首位華裔女國會議員。56歲的趙美心(Judy Chu)出生於加州,從政已有24年,曾三次當選蒙特利公園市市長,2003年當選加州眾議員,現任加州平稅委員會副主席。趙美心的當選,是美國華裔尤其是華裔婦女從政的一個曆史標誌,意義重大。
從他們的從政簡曆來分析,他們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但至少與他們多年來不遺餘力地融入主流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
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
朱棣文在清華演講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有多大?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 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到底能有多大呢? 如果你的孩子是在中國學習過一段時間, 對中國有一些了解, 可能還好一些。而如果你的孩子是在國外出生, 對中國的了解完全來自父母的傳輸,則情況恐怕相當不樂觀。孩子們在學校或在各自的生活中,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事情,會改變他們對中國的看法和態度,讓我們無所適從。
記得我的孩子小時候就因為他的小朋友們說中國的壞話而悶悶不樂。事情的起因是他的同學們說中國人殘忍,吃狗肉。大家都知道,美國人對狗是怎麽看的,他們的狗權往往比人權還要大。狗是人類的朋友,中國人竟然吃狗肉,這還了得?孩子回來和我們談起這件事,我們也為難。隻好對他說,美國人不了解情況,中國人很多年前,有些地方確實有這個不好的習慣,但現在已經沒有人吃狗肉了,爸爸媽媽都沒吃過狗肉。
不幸的是,中美這兩個大國,由於曆史的原因和現實的利益,一直衝突不斷。問你自己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中美發生衝突了,你的孩子會向著哪一邊?
去年北京奧運會對很多父母和孩子是個考驗。當時很多家裏都出現了父母為中國隊加油,而孩子為美國隊喝彩的尷尬場麵。我們很多人雖然離開中國多年,現在不少人已經入了外國籍,但碰到像奧運會這樣的體育比賽還是自覺不自覺地為中國隊員加油。而孩子對我們就不那麽理解了,我們是否也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呢?有一次我看到孩子在為美國的體操隊員戰勝中國隊喝彩,我無意識的問了一句:“美國隊贏了,中國隊輸了,你高興呀?”孩子也不假思索地順口答道:“當然。”我這才恍然大悟。
有鑒於此,後來,我對奧運的很多比賽結果和糾紛都不予置評了。為了緩和氣氛,我隻好這樣對孩子說:“我們都應當高興,因為比賽成績最好的兩個隊與我們都有關係,不管美國隊贏,還是中國隊贏。”孩子們對我這句話也大表讚同。
這種情況尚屬於可操控範圍的,可還有比這更糟糕的,我覺得無能為力。孩子越來越大,學的東西也越來越廣,越來越深。當他們學世界曆史、中國曆史、國際政治時,很多敏感的話題都會涉及,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曆史,以及與民主、自由、人權相關的部分。美國的教科書加上美國的老師,不大可能有什麽對中國友善的話。我能感覺到孩子對中國的印象在變,他們談起中國的時候,沒有多少讓他們值得驕傲的,在朋友麵前也有點不光彩,似乎隻有與中國撇清關係才是最體麵的方式。我有時問自己:讓孩子做中國人是否太沉重?
孩子大了,還有一個不受我們製約的因素是他們對自己婚姻大事的態度和選擇什麽樣的人作為終身伴侶。你是否擔心你的孩子給你領回來一個你最不想看到的朋友?說實話,對大多數父母來講,不參與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話說回來,即使我們想參與,恐怕也沒有這個權力。我對自己說,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我們這麽多年的投資,如果連孩子這一點都沒教會,那將來再多的投資也可能是隻賠不賺了。
結語
早在1996年駱家輝當選州長時,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曾說,駱家輝是數百萬美國亞裔移民中值得驕傲的人,“這些亞裔移民用他們的辛勤勞動、他們的家庭價值觀和他們作為公民的良好表現,增強了美國的力量。他代表著我們大家都能夠實現的未來。” 那麽,就讓這位美國前總統的話來作為本文的結語吧。祝願我們的孩子們既保留中國人的優良傳統,又能堅定不移、勇敢地融入主流社會,成為一個所在國和中國人民都歡迎的人。
〉〉中國有句古話:入鄉隨俗。這句話不是沒有人不知道,隻是那個“入鄉隨俗”的“鄉”仍然在中國。中國之大,外國人無法想象。世界之大中國人沒有認真去想!如果我們真正去想世界之大,把美國看作他鄉, 英語隻不過是另外一種廣東話。
〉〉什麽時候我們華人能夠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世界是留給強人的,強者的心態,強者的世界!
用平和的心態來延續中國文化才是真正愛護中國文化。況且中國文化不隻是現代漢語。 諸位,現代書寫漢語同孔孟生活時代的語言完全一樣麽?孔夫子能聽懂現代北京話,上海話,廣東話麽?你能因為蒙古人,西藏人不熟悉漢語而說他們不是中國人麽?漢語,古漢語,英語,蒙語,藏語,每個都隻不過是地球上的方言之一而已。既然現代漢語可以用來學習中國文化,用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就不行麽?!
以美籍華人為例,我認為不管一代,二代,三代,你首先該作一個自豪的美國公民,再為自己的悠久中華血統而驕傲。自豪是因為美國政府是地球上最保護自己人民權益的政府之一(個人觀點)。不然諸位有意移民沙特麽?驕傲是因為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為人類創造了不朽的文化和物質貢獻。 不能因為某些美籍歐洲國家白人移民無知無識隻看麵孔膚色而自輕自賤而認為一定要學會現代漢語才能證實自己“不忘本”。既然你決定遠離家鄉定居在一個國家或地方,她就是你子孫的家鄉了,就因該教他們努力學習當地語言和文化,作一個優秀忠誠的公民。JFK之所以能當總統,不是靠愛爾蘭有多”強大”,不是靠一心學習愛爾蘭“文化”,而是靠KENNEDY家族一代又一代以美國公民自居,為美國貢獻服務才得來的。當然,如果你隻是為了投機好撈錢才入美國籍,我這燕雀就隻能“安知鴻鵠之誌哉”。
在中國本土現在有“學者”不知英譯“天無二日,地無二君”出於《禮記》。這種人因該是一嘴現代漢語,一手現代漢字,但這種人算是真懂中國文化麽? isaman在評論中提到他在國外長大的兒子說到宋朝的一些野史弄得搞對外交流的北京的大學老師臉色蒼白。我看中國文化危機不在華僑堆裏,而是在中國本土。
謝謝各位分享你們各自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我也向你們學習。
另外,我相信社會不care你是哪國人,認的是你的ability。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了。以後的路留給下一代來走。總有一天,中國人的後代會成功融入這個社會的。
說來說去,這都是第一代移民家長對自己下一代的過慮。美國本來就是一個種族大熔爐,兩百年前來自歐洲的移民首先來到這裏,成為所謂的MAJORITY; 然後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非洲,南美洲,亞洲等地的人紛紛“淘金而來”,“美國人”的膚色也就豐富起來。如此引申,愛爾蘭人的後裔怎麽看待自己?那德國裔意大利裔呢?看世界杯是舉美國旗還是意大利的?從沒聽說他們對自己的歸屬有什麽困惑。“我今年夏天去了西班牙度假,見到了從未謀麵的親戚,那真是一段美好的經曆。。”謹此而已。不見的這位仁兄跟他西班牙親戚聊了聊天(還不一定是講西語),吃了兩頓西班牙海鮮炒飯,回來美國就犯起糊塗不知到自己是那國人了。
就此奉勸華人家長,你辛辛苦苦背景離鄉來到美國是為了什麽?如果是為了在美國養中國孩子,那你趁早回去。把華夏文化介紹給孩子,告訴他身為華裔美國人是多麽值得驕傲的同時也要尊重別的族裔的文化。但是別忘了,當你起立,致敬的是星條旗而不是五星紅旗或是青天白日滿地紅。
別自尋煩惱,省省吧。
華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老把自己當客人。實際上,第一代移民和第N代移民並沒有地位上的差別。當然,成為公民以前,可以把自己當客人。但成為公民後就別在心虛了,要理直氣壯的麵對洋人,要把自己當成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對於孩子的教育,因該告訴他,他和周圍的人是一樣的,都是移民和移民的後代,膚色並不代表地位的高低。至於語言文化的教育,要順其自然,別害怕無法融於洋人社會,也別怕失去中國傳統。我在加拿大,這裏有很多人都是英法雙語。我會盡量把我的孩子教育成中英雙語,這比教英法雙語更有優勢,免費的中文老師嗎。這隻是個技術層麵的問題,不涉及到文化競爭力及其他複雜的比較。
然而對於ABC我是一直抱持著同情的態度. 中國和美國在可預見的未來必有一仗, 這些ABC將遭遇到身分認同的痛苦, 以及其他美國人的另眼相看. 未來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
我的孩子們一定要和其他美國孩子一樣精通英語和美國文化。但因為他們是華裔美國人,他們對自己祖國的語言和文化也要盡量了解和掌握。這一點,我很欣賞樓下飛舞的精靈和isaman的留言。飛舞的精靈講了一個要點,那就是中國文化給我們的孩子一個強大的根基。有中國語言文化的支持,不是弱化華裔兒童做美國人,相反是強化華裔兒童做美國人。我很羨慕飛舞的精靈的孩子能有這麽好的中文程度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接受程度。這是我的在美國成長的孩子可望不可及的。isaman講了另一個要點,不要為了融入而放棄自己的特性,尤其是自己的好東西。我在日本所見和isaman的感受相同,日本人既接受西方文化又保存了自己的傳統,兩者共榮並存。表現了他們對自己文化的自豪和自信。中國文化有更多值得自豪和自信的東西,當然要讓我們的孩子學到傳下。
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兼得兩國文化精華,這是個挑戰。對孩子對家長都是挑戰。其中尤其棘手的是當兩國的觀念出現對立時,該怎麽取舍。
浪寬的孩子和成長的女兒都有類似的經曆,學校的曆史課談及中國曆史上黑暗的一段,中國的形象成為負麵。孩子感到不光彩,也孤獨。
很容易對中國產生整體抵觸。我覺得這應該是華裔家庭提供正麵影響的關鍵時候。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曆史上都有不光彩的一段。日本,德國,甚至美國自己。中國曾經苦難深重,但它有黑暗落後的東西,也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智慧。中國文化的價值會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越來越被世界認知和接受。做為華裔孩子,有近水樓台的優勢。如果美國的學校尚不能全麵正確的介紹認知中國,中國的孩子能否能獨立思考,堅定對中國文化的欣賞和信心,孩子本身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積累起很大作用,中國的家長應該做孩子的堅強後盾,支援孩子在身份認同需要走獨木橋時走過去。這種支持和正麵影響應該從孩子很小時做起,容易在孩子大時仍有影響力。
我希望我的孩子成長為一個精通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地道美國人。而不是一個不會中文不欣賞不理解中國文化的地道美國人。這樣他們才比僅僅精通美國文化的美國人有優勢,也符合全球化世界未來對人的要求。當中美兩國觀念對立時,或中美兩國的利益對立時,他們應該比我們更會找出有益於世界有益於雙方的答案。
遺憾! 不管你怎麽承認是中國人可祖國的俗民當你行時承認你是華人,不行時隻認你
是外國人,不由你怎麽教小孩是那裏人,隻好一切順其自然吧!
華人在哪裏都該活出一個精彩來。 在美國活出讓美國人刮目相看的華族文化。記住在洋人聽不懂華文的每一天,用英文把好的文化呈現出來,我們的文化,世界文化!
世界在看我們,華人就是華族文化的載體,我們的舞台就是世界。這點國人沒有機會, 有機會的沒有我們的能耐,別等他們來做文化大事,因為他們做不到!
這兩者可以共存!
他們都做到了!
[註1: 中國人有很深的文化傳承意味在內,超出狹義的國籍的局限!]
[註2: 中國人裏,有的有為,有的沒有為! 美國人裏,有好人,也有壞人! 對吧!]
我的幾位小孩都長大成人(在美國出生),
我引導他們做一個有為的中國人,做一個好的美國人!
著兩者可以共存!
他們都做到了!
[註: 中國人有很深的文化傳承意味在內,超出狹義的國籍的局限!]
從飛舞的精靈,我讀出,培養孩子要Globalized。雙語教育,中西並蓄。
在isaman的評論裏,我讀出,培養孩子要有自信,要讓自己變強不要太多的在意別人的評價。讓你和你的孩子變成一個自信可以流利講雙語的,有知識有能力的人,你還真的去擔心你能否融入,北美社會麽?
引:"...強勢心態的會很肯定自己的文化,讓別人以融入“自己的主流社會”為榮。
英國一個小小的島國為什麽在殖民地能讓別人順應它?就是對自己文化、語言的肯定。
所以要有強勢心態要先了解和掌握好自己的文化、語言、價值觀、哲學觀。..."
===
大俠所言極是,不同凡響!
英語就像計算機的語言,最多作為科技交流的載體。但是人不是機器,還是要學更加高級的自然語言,比如中文這樣不是由機械的字母組成的語言。做人、做事的道理老祖宗造就總結在了精辟的漢語當中。有這些作為做人、做事的指導,什麽事都能做好。再加上東方人又是最聰明的地球人,西方人發展科技要幾百年,東方人隻要幾十年。
英國一個小小的島國為什麽在殖民地能讓別人順應它?就是對自己文化、語言的肯定。
所以要有強勢心態要先了解和掌握好自己的文化、語言、價值觀、哲學觀。站在中華之峰一覽世界諸峰小。而不是走下自己的山峰,醜陋得去企望和攀爬別人山峰。到頭來才發現自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很多移民之所以願意移民,一方麵原因也是因為對自己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文化不夠了解、缺乏認同感。所以中國孩子到了國外就不會說中文了,而在中國張大的老外孩子也不會說中文,心態之強弱可見一斑。
本人的基本看法是,移民到一個國家而不能融入當地的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人是失敗的。在移民這個方麵,人是要有選擇的。選擇同時也就是放棄一邊,當然放棄不等於杜絕和拋棄,以前好的傳統要保留,但是新的生活需要全新的心態。最倒黴的是腳踩兩隻船,即想留在美國又怕撈不到中國的一桶金,總在河中間徘徊,兩邊都不到岸。有的人總認為自己在人生關鍵問題(事業,生活,等)選擇越多越好,這些人總在不斷創造各種選擇為自己提供後路;另外一些人好像很“愚昧”,做事“一根筋”,孤注一擲,一條路走到底,(要麽留在中國,要麽移民美國當美國人),這些人做事沒後路,所以隻能成功不能失敗,做起事和在美國“做人”比較認真,結果不重要,關鍵是過程。
對於移民的子女,關鍵要教他們理解選擇的真正含義是什麽。當他們知道選擇也意味著放棄時,他們才會做出正確的選擇,才會認真,努力地為自己選擇的目標而奮鬥。
做個有用的人, 做個有思想的人比什麽都重要. -- 這是對孩子們的方針.
交流不一定靠語言, 牛人大多不會用電腦, 講話靠翻譯. --這是告訴孩子們世界上沒有全能的東西, 但是有特例.
單個人的力量是無法與社會公眾的認知力量對抗的,所以既然西方社會就是這麽劃分的,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好。越是聲稱自己不是中國人的ABC,越是會被美國人懷疑是中國派來的間諜。
"很多不學中文的孩子長大以後不得不學習中文,因為華人社區是他們的主要社區"?
That's your child?
不管自己認為是哪國人,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和中文才是
最重要的.
免費學漢字,搜索"一刻中文"即可.
自以為是,為子女設計未來是中國父母最大得通病。
拿了美國護照,就是美國人。說中國人,首先是自己不誠實,或是象揚鎮寧一樣回去撈好處。
別老盯這那些諾貝爾,州長,先做個普通人吧。
我發現日本人不管到哪裏,還是不日語以及日本文化看得很重。
我覺得這是自信的一種表現。
我是四川人。
我兒子今年20歲。生長都在國外。
去年大學有和中國大學的交流活動,他有機會去北京的一所大學
參觀。在一個交流晚會上,兒子展示了他的毛筆字,據說他回來後
北京那所大學舉行了一次反思交流會。因為,那裏的孩子不光英語
不如他,中文也不見得好到哪裏去。兒子回來說,他跟一位老師聊
天,說到宋朝的一些野史,那位老師顯得很蒼白,兒子就知趣的改變話題,隨便聊了一些別的。我很高興,我覺得兒子很快就能拿捏
中國人的那種狡猾。(老婆原來是師範中文係的)
什麽是中國文化?
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
如果像狼孩,生下來就以為自己的父母是狼,變得狼一樣無可厚非。
如果中途才入狼窩,我覺得還是首先利用自己智商高於狼的優勢
學會與狼共舞。
MJ之所以牛,就是他的原創。模仿者就是模仿者,不能稱王。
我們的孩子不一定非要稱王,優秀一些難道不好?
所謂融入問題。
我們總是把融入看得太重,把自己看得太輕。
我有個朋友的兒子,前幾年才從國內過來,乒乓球打的相當好,
省專業隊水平,老外整天圍著轉。甚至有人試圖學習中文和他
交流。
美國不是也有流浪漢?雖然他們英語都很地道。
1) 如果留學英語國家沒有學到地道的英語,最好不要留學!
2) 如果拿到公民權不為所在國產呈現優秀文化和技術並出人頭地,永遠不會受到尊重!
3) 如果回中國講不出方言被人歧視,那是咎由自取!
個人體會,良藥苦口!
埋在哪裏對我不重要,重要是我為我的孩子做一點事情,為中國文化在我家星火傳承做一點事情。
我告訴孩子,我們是中國人。
我是覺得身為父母,人在海外,有責任傳承中國文化給孩子。
我遇到一些馬拉西亞的第三,四代華僑,他們的華語講的很地道,又會馬來語,廣東話,英語。這是因為當地華人重視華語教育,代代傳承中國文化,有些比在中國生活的人更傳統。所以,家庭要求和影響在傳承中國文化上是非常重要的。
我讀到過一些文章關於海外第3,4代華人的困惑。有的因為黃種人麵孔,還是被人問是從哪裏來,與當地人的隔閡總是會有的,當他們想回頭了解中國文化,已經很難,因為語言不通。
所以,我們家每年送孩子回國感受中國,讓孩子多接觸中文,告訴他中國曆史,抗日戰爭等等。他是從國內來的,三年級來的。來了有兩年多,他會讀《說嶽全傳》,《封神榜》,看於丹講述《論語》,聽易中天講《三國》,看這二位在中國文化的穿越裏神聊。我們有意讓他接觸中國文化,有的內容早過他的年紀。其用意是要孩子了解中國文化,告訴孩子:我們是中國人,生活在海外,我們的每個基因都是寫上了中國蒙古人種。我也希望我們在海外譜寫家譜時,要強調的是我們的根。
我也會告訴孩子, ,我們的父輩並沒有貢獻過他們的力量給這片海外居住地, 我們來了,不要抱怨。我們也有責任義務讓這片土地更美好, 不要光是索取,象個淘金者。 我們有貢獻,才能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
我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我不熱衷於那些民族, 國家議題。但我關注不同民族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狀態,古代的,現代的。
無可否認,我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越離得遠,越明白。我愛的是中華文化和中國人,喜歡孔子,老子,想念李白的長江,範仲淹的洞庭湖,蘇東坡的赤壁,中原文化的發源地。。。。。。
這些是我的一部分,分割不開。我的孩子也會了解這些,讓他背靠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強大的現代中國就不會孤單,沒有歸屬感, 讓他為他們祖輩是中國人而驕傲,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讓他不會因為無知而自卑,我會告訴他中國人不遜於任何一個民族。 路是他的,兼容並蓄意或傳承發揚,由他。但父母會為你開啟回家的門,我們從中國來。
愛孩子,就給孩子多一個選擇---回家的路,這是我願意做的。
什麽時候我們華人能夠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世界是留給強人的,強者的心態,強者的世界!
還有一個希臘移民的第二代,我們常常開玩笑,他說他從來不認為他自己是Aussie,因為從小到大,同學都說他不是Aussie,是Greek,雖然他Greek隻能說一兩句而已。那時候白澳很厲害,管你哪裏出生的,長什麽樣就是什麽人。
所以我們家裏堅持中文教育,周末中文學校,每年至少一次回國看看,我小孩還挺喜歡中國的,不會像有些孩子那樣故意說英文,討厭這個,看不慣那個,他們中文非常流利(中文學校每次都考滿分的),也可以和國內的小朋友打成一片。現在什麽都globalise了,多學個語言,多學點不同的文化,總是有好處的。連我們總理都會說中文了,海外的ABC隻要想學還能學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