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寬

時易乾坤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能不聽】管弦:巴赫-*綿羊吃草*G弦詠歎*等7首

(2008-11-11 20:00:36) 下一個


【不能不聽】管弦:巴赫--*綿羊可安心吃草*G弦上的詠歎調*等7首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煙海,種類繁多,但大多數作品我都不熟悉,其他音樂愛好者也許不同。孩子學鋼琴,卻少不了要彈巴赫的作品,從最容易的到最難的都有。馬友友學拉大提琴,恐怕也離不開巴赫。提起巴赫,很多人都會想到著名的《G弦上的詠歎調》,這也是我的最愛。當我聽到《綿羊可安心吃草》Sheep may safely graze (Schafe können sicher weiden)後,我的巴赫短目錄裏又增加了一首。下麵這7首曲子是我最愛的巴赫,加上下次要帖的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也就是我對巴赫的全部記憶,也是我認為“不能不聽”的。

==.J.S.巴赫 《綿羊可安心吃草》Sheep may safely graze (Schafe können sicher weiden)

巴赫有超過
21首清唱劇,其中包括咖啡康塔塔大合唱(No.211),婚禮大合唱(No.202),菲伯斯與潘(No.201)和狩獵大合唱(No.208)。在狩獵大合唱Hunting Cantata (No. 208)中, 有一節叫“什麽使我們感到愉快“Was mir behagt,”其中包含著名的詠歎調《綿羊可以安心吃草》"Schafe können sicher weiden" (or "Sheep may safely graze") 
。”

== J.S. Bach - G弦上的詠歎調 管弦組曲Orchestral Suite -3 In D major, BWV 1068 – Air

G弦上的詠歎調為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充滿詩意的旋律,使此曲成為膾炙人口的通俗名曲。原曲作於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間,十九世紀德國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 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將這段主題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由於主奏小提琴必須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沒有表情與速度記號,編曲者則指定“甚慢,極有表情”。類似低音弦的撥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長而莊重的旋律。全曲後半段出現的新旋律產生了更豐富的變化,最後在靜似祈禱般的氣氛中結束。

1995年美國導演David Fincher執導的電影《Seven(七宗罪)就選用了巴赫的這首《G弦上的詠歎調》作音樂襯托,使電影所闡述的寓意更為深刻。電影中發生的七宗謀殺案,分別和《聖經》中的“七宗罪”——暴食、貪婪、懶惰、驕傲、好色、嫉妒和憤怒相對應。電影《七宗罪》中,這首曲子出現的場景是:兩個警察為破案尋找犯罪線索在圖書館裏查資料,暗黃的燈光,一排排書架,蒙著灰塵的厚重書本,弦樂緩緩響起,那種宗教的情緒馬上彌漫開來。給這部電影的名字下了一個很好的注解,使鏡頭裏出現了一種與人類的受難相關的深刻思維。

==
J.S.巴赫《酲來吧,守望之神呼喚我們》Sleeper awake 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舒布勒聖詠曲前奏曲Chorale Prelude, BWV 645

在巴赫6首舒布勒聖詠曲Schubler Chorales中,有一首前奏曲 Chorale Prelude, BWV 645: 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after Cantata No. 140)(Sleeper awake酲來吧守望之神呼喚我們)。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也譯作巴哈,1685321日-17507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樂將中世紀的秩序和嚴謹同文藝複興時期充滿激情的個人主義相結合,對後世的音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巴赫一生一直孜孜不倦致力於音樂創作,寫出大量各種類型的作品。巴赫雖然沒有創造新的曲體,但是他把當時還不完備和沒有定型的一些曲體,例如托卡塔、賦格曲、聖詠與幻想曲、聖詠與前奏曲等,加以改造使之臻於完美,從而形成了結構壯麗的音樂形式。因此後人往往把巴赫看作近代西洋音樂的創始者,甚至稱他為近代音樂之父。 

巴赫在歐洲音樂史上的這種突出的地位,高爾基的一段話是最好的概括::“如果像山巒般地羅列偉大作曲家的名字的話,我認為,巴赫就是其高聳入雲的頂峰,那裏,太陽在雪白耀眼的雪峰上永遠發射出熾熱的光輝。巴赫就是那樣。像水晶一樣瑩潔、透明……”。 

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小城艾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宮廷樂長,在德國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度過了一生中的絕大多數時間,同作曲家韓德爾和泰勒曼齊名。但由於古典音樂的風尚迅速轉向為主調音樂,巴赫的複調音樂音樂被視為陳腐之物,其成就長時間未得到應有的評價,僅僅作為管風琴演奏家而聞名。雖然莫紮特、貝多芬等偉大作曲家均對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舒曼在萊比錫的圖書館中發現了巴赫的受難曲,並且由作曲家門德爾頌在音樂會上演奏,才震驚音樂界。此後門德爾頌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整理和推廣,經過幾代音樂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漸獲得了今天的崇高地位。 

【音樂創作】

如果我們相信巴赫兒子卡爾•菲利普•埃曼努埃爾•巴赫的言論的話,巴赫在作曲方麵是無師自通的。他沒上過任何作曲方麵的課程。 

J. S. 巴赫的音樂,誕生於巴洛克文化背景之中。“巴洛克”源於葡萄牙文的barroco,指一種不規則形狀的珍珠,本意是不合規則,在當時明顯具貶意。巴洛克作為一個君主專製的時代,一個理性開創的時代,誕生的各類作品風格迥異。巴赫身處巴洛克後期,他通過深化複調表現手段,與中世紀和文藝複興相聯係;通過深化詠歎調與抒情性,與17世紀的意大利相聯係;又通過深化裝飾音等,聯係了17世紀的法國。他以極強的能力包容了一切,而又改造了一切。

J. S. 巴赫是一個虔誠的宗教教徒,他的音樂大多為表達對主的崇拜,表現主所創造的世界的和諧,表達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J. S. 巴赫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上帝之創造、之恩賜,都在上帝的光輝沐浴之下,音樂所要歌頌的是這種上帝創造的和諧,和諧之中對那種上帝之光的仰望。在J. S. 巴赫看來,音樂是他通向天國,與上帝對話的雲梯。音樂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跡”。音樂方式,是通過“隱蔽的理性的經曆”接近上帝,而音樂表達,則是通過“隱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覺上帝的存在。 

J. S. 巴赫音樂中除哪些直接為宗教儀式而創造的管風琴、彌撒曲、受難曲、經文歌外,器樂曲往往通過節奏的對比與變化,來表現複雜的均衡關係。通過這種均衡關係而作複調處理,對位、變化,達到一種極豐富的循環。他的音樂,簡單的也就是最複雜的,是最基本的點、線、麵的複雜變化,接近於數學與邏輯。所以研究J. S. 巴赫的權威,著名管風琴演奏家施魏策爾(Albert Schweitzer)認為,“巴赫的音樂是一種像宇宙本身一樣不可思議的本體現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