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6)
特朗普應該說“洪堡重要”
特朗普在對媒體談到美中關係表示,美國將允許60萬名中國學生進入美國大學學習,中國留學生“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他們,美國大學係統將“很快崩潰”(go to hell very quickly)。
19世紀中葉,美國學者赴德國學習,引進了洪堡大學模式,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種模式強調學術自由、教學和科研並重,確立了現代大學的基本形態。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讓歐洲的大量人才流向美國大學,而美國政府也在尊重學術自由的前提下大力資助各種科研,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傑出人才,讓美國高校成為學術堡壘和前沿。
現代大學有兩個起源:一個是1088年誕生的意大利波隆尼亞大學,從中世紀的修道院製度過渡到近代大學,波隆尼亞大學無疑是成功範例。另一個則是洪堡大學,後者享有“現代教育之母”尊稱。洪堡大學的這份尊榮,來源於威廉·洪堡的大學理念或者教育理想。簡單地說,這種理念包含兩個最根本要素:一是通過科學的方式方法探尋真理,並在探求過程中實現人格的培養。二是治學應當超越經濟、政治等功利因素,追求孤寂和自主的狀態。前者詮釋了大學教育對全麵人才的塑造,後者則刻畫出一個完整科研工作者和教學者的理想狀態:獨立、專注和最大化的調動資源。
1871年後,德國學校教育正式係統化、國家化:更多學校被成立,用來訓練教育良好的年輕人。
洪堡兩兄弟成長時期的普魯士,麵臨內憂外患,先後經曆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解體、普魯士的慘敗和1806年法國占領柏林。普魯士王國民生的凋敝和任人宰割的局麵催生了兄弟倆改革祖國教育體製的想法。威廉於1806年秋寫信給當時普魯士的外交部部長說:“我從未追求功名,始終對我居住的、我所熱愛的國家感到滿足,但卻對自己的無所作為和不能為受威脅的祖國盡力而感到慚愧。”洪堡提出,一個國家隻有通過教育普及智慧、美德、禮儀和知識,才能使這個社會的內在價值提高。於是,1809年受當時普魯士內務部部長所托,洪堡從外交官調任為普魯士王國內政部文化及教育司司長,掌管普魯士所有的教育文化事務,並決心說服王國上層,在全社會範圍普及終身學習的高等教育,並建立一所由國家資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學府,為疲軟的普魯士王國培養複興的人才。
當時,洪堡在普魯士王國上下奔走、力排眾議,呼籲走科教興國之路。他的諍言令原本無所作為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警醒,遂接受他的建議,決定超常規猛增教育經費,籌建一所重點大學,並決定每年為該校撥款15萬塔勒。為此威廉三世甚至不惜將豪華的王宮——海因利希宮貢獻出來作校舍。受洪堡影響,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國王提出了他平生最英明的觀點:“我們必須以精神來彌補國力的不足。窮則思變,必須大興教育,以此來挽救國家,使德意誌民族重新崛起。”起初學校以國王的名字——弗裏德裏希·威廉命名,後改稱“柏林大學”,但民眾卻喜歡以創始人之名叫她“洪堡大學”。
洪堡大學的創辦宗旨是以學術自由與教研結合為圭臬,打造國際一流的高等學府,培育全球最傑出的高端人才。洪堡提出,大學兼有雙重任務:一是個性和道德的修養,二是對科學的探求。為此,學校請德才兼備的哲學家費希特出任首任校長,1830年則由大名鼎鼎的黑格爾繼任校長。當時的洪堡大學不惜高薪聘請知名教授,卻隻用小錢去搞硬件建設。據悉,該校一名教授的平均年薪是1500塔勒,而當時柏林一個熟練工匠全家年消費僅為150塔勒,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年消費為750塔勒。就是說,一位洪堡教授的工資足以養活十戶工匠之家或兩個中產階級家庭。與此同時,該校的研究經費比工資支出還多一倍。
此後,外表並不起眼的洪堡大學果然不負眾望,吸引和培養了無數精英人物,在相當漫長的時期內成為世界學術的中心,並使柏林成為當時歐洲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洪堡大學的校訓是Universitas litterarum。根據洪堡的理念,現代的大學應該是“知識的總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教學與研究同時在大學內進行,而且學術自由,大學完全以知識及學術為最終的目的,而非實務人才的培育。洪堡認為大學兼有雙重任務,一是對科學的探求,一是個性與道德的修養。他說的科學指純科學,即哲學。而修養是人作為社會人應具有的素質,是個性全麵發展的結果,它與專門的能力和技藝無關。根據純科學的要求,大學的基本組織原則有二:寂寞和自由。寂寞意味著不為政治、經濟社會利益所左右,與之保持距離,強調大學在管理和學術上的民主性。在洪堡看來,自由與寂寞是相互關聯、依存的,沒有寂寞(獨立)就沒有自由。大學全部的外在組織即以這兩點為依據。
洪堡大學的建立對後來德國的統一和崛起影響至深,它標誌著普魯士政府把教育改革當作國家崛起的一種手段。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德國開始了自己的強國之路。洪堡大學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可以說是世界學術的中心。許多知名學者、政治家都在這邊留下了他們的身影,洪堡大學也產生過55位諾貝爾獎得主,成就驚人。
傳統大學的功能是“教”,即傳授知識。但洪堡認為,教育除了是“全麵的”之外,還必須是“純粹的”,即大學教育不能以眼前的暫時利益為目標,而應把追求真理當作最終目的。洪堡極其重視科學研究在大學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教研合一”的主張。大學教師的科研工作是其教學的中心。隻有一個在科研方麵卓有成效的優秀學者,才會是最好的教師;教師隻有實行“教研合一”的教學方式,才能培養為科學獻身的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傳播和升華,則必須要落實學術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