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中國商品轉向歐洲或如海嘯
梅爾茨在接受德國豐克媒體集團采訪時說:“我們必須預料到,我們將更加強烈地遭到中國產品的衝擊。”他警告說,每天有超過40萬個來自中國的小包裹運抵德國的千家萬戶,“我們必須盡快讓一切都重回正軌……必須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健康和產品安全。歐盟委員會必須立刻采取行動。”
這位預計在5月初正式出任新一屆德國總理的基民盟政治家也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策進行了點評。他預計特朗普今後幾年會維持其反複無常的執政風格。“美國將繼續讓全世界承受其迥異、有時甚至相互矛盾的決定。”梅爾茨表示,他將和特朗普討論此事,“並試圖找出我們的分歧。”他計劃“近期內”安排和特朗普的會晤。他也透露,就歐盟如何應對美國關稅政策,正在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即將卸任的德國總理肖爾茨密切協調。
歐中經貿專家早有警告
特朗普4月初出台“對等關稅”,此後更是和中國政府相互反製、層層加碼,將對華關稅提升到了145%,僅在電子產品等少數幾個領域允許例外。許多歐洲經濟界人士以及中國問題專家近期都預測出口美國無門的中國商品將轉向歐洲市場。
長年關注中國經濟的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IW Köln)貿易專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就表示,中國商品極可能會被迫尋求其他銷售市場,尤其是歐盟市場。“我們看到中國企業一方麵確實更有效率、更善於創新,但另一方麵也收到了巨額補貼。而且,人民幣兌歐元匯率也是被低估的,這也賦予了中國商品不對稱優勢。”
曾多年任歐盟駐中國商會主席的伍德克(Jörg Wuttke)也在特朗普頒布“對等關稅”後的第一時間指出,湧入歐洲的中國商品將如同一場“海嘯”。這位目前擔任?大成全球谘詢公司–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DGA)合夥人的中國問題專家表示,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國工業領域廣泛的產能過剩問題,而這個問題在當前中國政經體製下很難解決。“中國的製造業生產了全球34%的商品,如果產能全開比例也許還要更高,但是中國的消費隻占了全球的12%。這樣的情況,肯定會造成國內的經濟問題,也會危及和貿易夥伴的關係。”伍德克認為,當前形勢下,布魯塞爾與北京之間的溝通與信任更顯重要性。
2025年4月1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回應美國總統特朗普有關“中方應率先坐到談判桌前”的言論時表示:“如果美方真的想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就應當停止施加極限施壓,停止威脅和訛詐,在平等、尊重和互利的基礎上與中方進行談判。”
林劍強調,中國不希望打貿易戰,但也不懼怕打貿易戰。“在關稅戰中沒有贏家。”
美對華關稅高達245% 中方批其"荒謬至極"
特朗普本周宣布的新關稅將部分中國產品的進口稅率推高至245%,白宮表示這是“中方報複行為的結果”。中國商務部隨後發表聲明指出,部分出口商品被美方冠以各種名目征收高達245%的關稅,稱“美方已將關稅工具武器化、泛政治化至完全荒謬的地步”,中方將“無視美方毫無意義的數字遊戲”。
自年初以來,特朗普已對中國商品累計加征高達145%的關稅,並對全球多個貿易夥伴設定10%的“基線”關稅。作為回應,北京對美國產品最高征收125%的關稅。
白宮發言人卡羅琳·萊維特代特朗普宣讀聲明稱:“球現在在中國一方,中國需要與我們達成協議,我們沒有義務與他們達成協議。”
美國方麵雖對部分科技產品如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實施暫時豁免,但整體貿易戰仍在升級。市場分析師警告,此舉或將拖累全球經濟增長,甚至引發衰退。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