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孔乙己不是八九點鍾的太陽
世界是你們的, 也是我們的, 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 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毛澤東
社交媒體裏,幾天前一首叫做《快樂的孔乙己》的歌曲突然變得火爆。孔乙己是中國作家魯迅筆下塑造的人物。歌中唱到,孔乙己作為一個沒落書生,寧可餓死,也不肯放下文人身段, 去從事普通勞動。一天之內,這首歌曾收獲四百多萬的點擊。但好景不長,這首歌也未能逃過被刪除的命運。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說,也是該篇小說的主人公。小說寫於1919年3月,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孔乙己作為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缺乏實際技能,隻會諸如“‘茴’下麵的‘回’字有幾種寫法”這樣的迂腐“知識”。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館裏人們嘲笑的對象,後來因為偷書而被打斷了腿。根據小說的內容,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大人》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裏,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小說暴露了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科舉製度製造了大量隻懂鑽故紙堆,沒有實際營生技能的讀書人。小說塑造了孔乙己這樣一個可笑又可悲的底層人物形象,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彌漫在青少年當中的不滿情緒可能會對黨的統治地位構成危險。但出了祈禱好運,年輕人能做的事情也並不多。在一座喇嘛廟裏祈福的一名大學生對記者表示,她會去一家國有企業實習,然後再去找工作。像她這樣正在努力找工作的年輕人,今年在中國數不勝數。"
奧地利《標準報》發表評論稱,為了扭轉就業市場的疲軟狀態,中國政府發起了"百日千萬招聘專項行動"。這篇題為《創紀錄的青年失業率從何而來》的評論寫道:
"青年失業率飆升的一個可能原因是疫情期間的封控措施:當時很多大學生被迫推遲學業,而沒有去尋找工作。此外,這也同人們對經濟複蘇的過高期望密切相關, 中國經濟雖然恢複了增長,但漲幅卻遠遠低於以往。房地產危機,債務問題以及同美國的地緣政治之爭,也遏製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凡此種種,使中國就業市場進入了'瓶頸'。
中國的就業市場曆來競爭激烈,人員流動也極為頻繁。員工就職幾個月後就要辭職,因為其他公司給出了更好的薪酬條件,這種情況是外資企業管理層必須麵對的問題。企業高管們抱怨稱,常常有員工因為幾元錢的薪資差額就要跳槽,或者返鄉休假後要求長期休假。就在幾年前,上海附近一家中型企業就曾表示:'春節過後,平均隻有一半員工會返工。'"
評論寫道,同人員頻繁流動的低端就業市場相比,大學畢業生們更希望找到一份長期穩定的工作,這種傾向也使高端工作崗位"僧多粥少"的局麵變得日趨嚴峻。
"政府希望以胡蘿卜加大棒的方式穩住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1989年之後建立起的嚴格新聞審查係統更是保持高度戒備。幾乎聽不到任何對領導層的批評,而類似於清零政策後期出現的街頭抗議,也會在第一時間遭到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