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住小房屋的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

(2023-02-01 12:56:18) 下一個

住在小房屋的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

希特勒(Hitler)姓氏由來為“住在小房屋的人”。住在小房屋的希特勒1933年1月30日成為德國總理,改變了世界曆史。

希特勒生於奧地利因河畔布勞瑙的一個海關文職人員家庭,父親“阿洛伊斯·希特勒”曾經當過鞋匠,後來才轉為海關公務員。希特勒的童年很不愉快,目前有曆史學家指出,在小時候,希特勒曾遭到學校同學的霸淩,這段“童年陰影”促使希特勒產生後來強烈的報複思想,盡管他很愛他的家人。雖然他曾學習過繪畫,但在中學時期他學習成績非常差,尤其是法語,在他的所有學科中,隻有繪畫一門是“優”等。因此,他未畢業就退學了。他的父親1895年退休,1903年1月3日去世,死於胸膜出血。緊接著母親1907年12月21日死於乳癌。父母雙亡之後,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他搬到維也納曾經兩次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但都被以“不適合繪畫”為由被拒絕錄取。不得不流浪到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有時被雇傭來掃雪地、扛行李。之後因為奧匈帝國這個他憎恨的多民族國家的征兵,他不想與他視為低等的猶太人、斯拉夫人一起軍中服役。於是他逃到慕尼黑,但因沒有職業亦沒有靠山,使其身無一技而前途暗淡,唯有從軍(以營為家)一途可換得溫飽,而這也正符合他對德意誌帝國的向往。

希特勒早在中學時就接觸了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想,來到維也納之後又閱讀了大量宣傳“種族優越”思想的書籍,這致使他更加地沉溺於這種思想中。他發誓要“為德國複興而奮鬥”。在1925年出版的自傳《我的奮鬥》中,他表露了他對日耳曼民族優越性的確信、對猶太民族的仇恨,並且為日後走上納粹主義這道路埋下了伏筆。

奧地利政府在戰爭爆發前要求在慕尼黑逗留的希特勒回國參軍,希特勒返回奧匈帝國後故意裝病沒通過體檢,之後返回巴伐利亞。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爆發時,希特勒自願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第16團,在西線與英法聯軍作戰,先後參與了第一次伊普雷斯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與巴斯青達戰役。1917年,他由“傳令兵”晉升為上等兵,並因作戰勇敢獲得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和一枚“二級鐵十字勳章”(前者在士兵和士官階層中獲得者相當稀少)。曾與他在一個部隊的士兵說他在軍中不愛與人交談,收到的信件寥寥無幾。

希特勒本來要自己成立政黨,但希特勒考慮後,離開了軍隊,並接受德國工人黨的邀請在同年九月份入黨。在他入黨的時候並沒有什麽編號和證件。到了1920年第一次給黨員編號的時候,按照姓名字母順序,希特勒拿到編號555的黨員證。事實上為了讓大家以為黨員多,他們是從501開始編號的。不久後希特勒成為主席團委員。

1921年,他正式取代安東·德萊克斯勒出任黨首,並正式將黨名更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並雇傭了一批打手成立了納粹衝鋒隊。

希特勒獲得更多支持後,他決定利用魯登道夫的影響力發動政變,仿效意大利法西斯黨領袖貝尼托·墨索裏尼向羅馬進軍炮製“出征柏林”。希特勒與魯登道夫得到巴伐利亞邦總理馮·卡爾與軍隊及警察的主要人物的暗中支持,當時有份政治海報上寫說:魯登道夫、希特勒及巴伐利亞軍警高層謀劃建立新政府。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與衝鋒隊突襲了由馮·卡爾在慕尼黑最大的啤酒館主辦的公眾會議,希特勒宣布他將與魯登道夫成立一新政府並以槍要脅馮·卡爾及當地軍事機構共同摧毀柏林當局。馮卡爾撤回他的支持並趁機逃離並開始反抗希特勒。隔日,希特勒與他的支持者至啤酒館示威遊行至巴伐利亞邦戰爭部以推翻巴伐利亞政府作為出征柏林的開始,但警方驅遂了他們,在此當中,16名納粹黨員死亡。

希特勒本來是天主教徒,1931年希特勒參加德國大選,由於宣揚仇恨主張而被天主教教廷逐出教會,教宗聖若望二十三世下令天主教徒不得投票給希特勒。至此希特勒與天主教及其主要大黨“中央黨”決裂。他後來上台即取締天主教,為日後之政權打下基礎。

1930年,德國在經濟大恐慌中遭受致命打擊,這一年也是希特勒的政治生命轉折點。同年選舉使得納粹黨在國會的席次在由12席,至1930年9月大選獲得107席,成為國會的第二大黨。在獲得了國會前所未有的支持下,1932年希特勒打算參選總統。同年1月27日的杜塞爾多夫,希特勒在工業家俱樂部的演講獲得德國大多數有影響力的工業家廣泛的支持。雖然希特勒自1913年離開奧地利,但他至今仍未是德國公民,也因此無法參選。同年2月,有納粹黨參與的布倫瑞克自由邦政府迪特裏希·克拉格斯任命希特勒為布倫瑞克駐柏林的代表處職員並因此在1932年2月25日取得布倫瑞克邦的公民權,在之後幾天,其它邦也給予他公民權,如此一來便自動擁有了德國公民權並能讓他參選總統。在兩輪選舉中,希特勒皆得到約35%的第二高票,但都敗給總統保羅·馮·興登堡,雖然競選失敗,但其實他仍有其它替代路線可以獲得政治權力。

據德裔以色列曆史學家、作家、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現代史榮譽教授迪納(Dan Diner)說,當時認為希特勒會在1933年1月30日登上總理寶座的人並不多。

希特勒獨裁統治的結果眾所周知。希特勒的破壞性戰爭導致全世界6000萬人死亡,600萬猶太人在大屠殺中喪生,同樣遇害的還有幾百萬辛提人、羅姆人、殘疾人和同性戀者。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迪納教授說,1932年秋天,納粹黨"處於下行中,經濟處於上行中"。"恰恰是在這個時候,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這真的不應該發生",他說。

但這確實發生了,剩下的就是曆史了。正如迪納所指出的,1933年1月30日後來成為20世紀德國曆史上最關鍵的時間點之一。

在德語中,1月30日被標記為 "Machtergreifung",也就是"奪取權力"。然而權力不是由希特勒奪取的,而是在時任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時交給他的。

本來,年邁的保羅·馮·興登堡一直抵製希特勒,在1932年的投票結果出來後仍拒絕授予希特勒總理職位。

希特勒最後被任命為總理是暗箱操作和政治陰謀的結果,許多人都扮演了陰險的角色。其中就包括德國民族主義保守派政治家馮·帕彭(Franz von Papen),他不得不在1932年11月辭去總理的職務,希望憑借希特勒東山再起。帕彭勸說馮·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這樣帕彭自己就可以成為副總理。這些民族主義保守主義的政治精英以為,他們可以控製希特勒,將其當作"工具人",但這個計劃顯然適得其反。

英國曆史學家克肖(Ian Kershaw)認為,希特勒並不是德國從貴族製向民主製轉變過程中的必然結果,但他也不是"一個意外"。

在大蕭條時期,民族主義保守主義的政客不自知地成為了希特勒崛起的設計師,這發生在他們破壞民主製度和社會主義威脅以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之時。

曆史學家克肖說,雖然這些德國政客們樂見專製統治,但他們嚴重低估了希特勒的野心,也低估了希特勒將一戰失敗的民族恥辱轉化為二戰炮火的能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TexasIns02 回複 悄悄話 要注意那些狂熱分子,中間不乏有才能的人,極端的他們得勢,才是災難的開始。
elfie 回複 悄悄話 His dad was adopted by the Hitler family. The original name was very hard to pronounce.
ahniu 回複 悄悄話 奧地利人的高招。
把德國人貝多芬變成奧地利人。
把奧地利人希特勒變成德國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