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誰說諾貝爾獎過時了
諾貝爾獎(瑞典語:Nobel priset,挪威語:Nobel prisen,英語:Nobel Prize),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於1901年開始每年頒發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和平。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設立了瑞典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有聲望的獎項。
2020年10月9日,本年度的諾貝爾科學家獎揭曉後,也許是8個得主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包攬(這本是常態,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改變)的緣故吧,北京交通大學王元豐教授竟然這麽大膽,發文說:《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大意是:走過近120年的曆史,諾獎顯得有些老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
https://www.sohu.com/a/423367354_162758
沈登苗:諾貝爾科學獎在中國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3207.html
北京交通大學王元豐教授《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人毫不客氣地指出:“這是反科學的公然喧囂 。”[1]
盡管王教授的許多論證不值一駁。如他為論證“諾獎的評審規則和結果也跟不上時代”,提供了諾獎得主中女性比例過低的一組數據:截止2019年,在所有597次科學獎頒發中,隻有54次授予女性,即女性獲獎的比例為9%。那麽,這個比例低嗎?
最新的研究表明,代表當代中國科學、工程技術兩方麵最高學術稱號的2411位兩院院士中,女性院士隻有123名,僅占總數的5%。[2]再如,迄今為止的33個國家最高科學獎得主中,除了屠呦呦,沒有1個是女性科學家,即女性獲獎的比例3%。如果說,諾獎得主中女性獲獎的比例9%,是“諾獎的評審規則和結果也跟不上時代”、是“性別歧視”的一個證據,那麽,兩院院士和國家最高科學獎的評審規則,豈不成了“黃曆”和典型的“性別歧視”?
其實,女性科學家獲某科學大獎或崇高榮譽,能占到9%的比例是不低的,至少在中國來講,王教授舉的是“反例”。而在科學論證中,作者自己舉隅“反例”是大忌。則王教授此文撰寫的嚴肅性可想而知!
陳傳席:諾獎不過時!它最權威!
https://www.sohu.com/a/424701521_485591?spm=smpc.author.fd-d.3.1602720000025Zw5NOp7
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得主事先一點也不知道。既不要自己像乞丐似地把自己科研成果一一上報,也不要填表,更不要自己吹自己的成果有什麽獨創和高明,更不存在拉關係、開後門等等。
而是由有關專家提出推薦,且不通知科學家本人,再由權威專家評判,評判後,發布消息,所以得主往往事先一點不知道。消息發布後,大家向得主祝賀,得主當然也很高興,更十分光榮。
但如果要科學家自己上報、求獎,求人為自己發放諾貝爾獎,而且必須自吹自己的成果如何高明,同時還得貶低別人(同行)的成果,又是填表,又是上報,又是審核,等等,那麽,這位科學家還高貴嗎?人格還高尚嗎?他還有時間和心情去從事研究嗎?
傳說諾貝爾的妻子是被一位數學家奪走的,諾貝爾為此十分傷心,所以,諾貝爾獎中不設數學獎。阿貝爾獎(挪威語:Abelprisen,英語:Abel Prize)是數學的國際獎項,名稱來自挪威數學家尼爾斯·亨利克·阿貝爾,自2003年開始每年頒發一次,獲譽為數學界最高榮譽之一。獲獎者由挪威自然科學與文學院的五名數學家院士組成的委員會負責宣布。獎金與諾貝爾獎相近。阿貝爾獎與菲爾茲獎齊名,後者主要吸引年輕人從事數學研究,一起擴大數學的影響是設立阿貝爾獎的主要目的。
上次得主是一位俄羅斯數學家,這位數學家埋頭數學研究,功力極深,但從不發表論文。如果在中國,他肯定不會被聘為大學教授,但俄羅斯一位大學校長還是聘請他為教授。
這位數學家隻把自己的研究結果掛在自己的電腦網上,絕對沒有向任何刊物投稿,他認為投稿有辱他的人格,他在自己研究成果前寫下一句話:“就是這樣的。”結果被國際權威機構評為國際最高數學獎。
全世界轟動,他也無動於衷,繼續過自己平淡而緊張的研究生活。通知他去領獎,他一笑置之,拒絕去領獎。他的生活並不富裕,但有教授工資,能維持生存和研究也就夠了。
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高尚人格和骨氣,但不可能完全如此。比如當官的,下級必須服從上級,而且官員禮賢下士時,麵對群眾、賢士,他應該表現出“處下”的風度,絕不可高傲。此外,為了鞏固和提高自己的地位,也不得不(略去);又比如一個乞丐向人乞討,他必須低下……
但知識分子必須有獨立人格、高尚的人品,特別是骨氣。
社會也應該尊重和維護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和高尚人品,至少不能培養知識分子的“低下人格”,而現在很多規定就是培養人的低下人格。
比如評獎,先發通知,叫人去看通知,然後按通知規定,把自己的著作或畫集上交,再填寫表格,自己認為自己的作品能得幾等獎,並講出自己作品的優點,比別人作品強在哪裏。
一個知識分子,自己拿自己的作品去求獎,自己講自己作品如何好,而且還必須貶低同行其他人的作品,這人品就不會太高,還能有什麽格調呢?但不求獎也不行,因為每年都有大量著作、畫集出版,評職稱、評工作、入協會,都要得獎作品才算數。
這還不算,評獎時還要活動,打聽好誰當評委,好一一登門拜訪打招呼,是否送禮就不得而知了。
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在某市辦一個書法展,原定好請一位名人出來講講話並剪彩,名人也答應“肯定來”,但到展覽前一天,名人告訴他:“不行了,有緊急事。我的作品要參加評××××獎,這幾天正要評,我得去活動活動。”“去活動就有希望,不去準沒戲!”他去活動了一個多星期,果然獎評到了。
爭著當評委,誰有權誰當評委主任、副主任,再由他挑選幾個和自己合得來的評委。評獎討論時,首先把自己的作品評上高獎,再評幾個關係戶,或自己朋友的學生……
真斯文掃地矣!
我建議,以後評獎也像評諾貝爾獎一樣,由有關部門找一批權威專家參與,由權威專家推薦,再評比。如果權威專家自己的作品也被另外權威推薦,那麽評到他的作品時,作者必須回避。
評好之後,再公布。這樣可以少折騰作者,不要讓他們為評獎到處兜售自己,到處拉關係,長此以往,知識分子人格降低而不自知,還以為是應該的。其實,每年出書出畫冊很多,但真正好的著作是十分少的,大家一提就知道的。
現在,好書評不上獎,十分惡劣低下的書反而能評上獎,問題就出在人格高尚的人不願降低自己的人格去求人求獎,而人格低下的人本來寫不出好書、畫不出好畫,便到處求人拉關係,或者自己有權,獎便評到自己頭上,不是評獎,而是評關係、評權勢。
知識分子是社會精英、人群的典範,他們人格的高下決定社會素質的高下。所以我希望不要培養人格低下的知識分子和文化人。要培養他們高尚的人品和人格,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捧著自己的作品求人為之評一個獎,這人格還不低下嗎?
明代朱元璋就是培養知識分子人格低下的一個皇帝,曆來“刑不上大夫”,而朱元璋對具有高尚人格的知識分子,或拍頰,或逮捕,或腰斬,或侮辱後殺頭,重用的都是那些俯首貼耳、人格低下的人。從明初始,知識分子的人格集體降低,直到五四運動,知識分子的人格才上升起來。
知識分子人格低下,整個社會人的素質必集體降低,中國人的素質之低早該注意了。我們不希望再培養人格低下的知識分子,因而在細節操作上都應該注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609641667658289&wfr=spider&for=pc 2020-10-19訪問。
[2] 武虹等:《院士群體與特征分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中國科技資源導刊》第52 卷第1 期,2020 年1 月 。
除了屠呦呦那次。
2010年3月18日,獲授予破解千禧年大獎難題之獎,同年6月18日他未出席授獎儀式,也未接受100萬美元的獎金。佩雷爾曼認為千禧年大獎難題未同時授予另一位數學家理查德·哈密頓是不公正的,因此不接受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