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網上討論國內外醫療的好壞,都能舉出現實的例子,短視頻更多了;有在加拿大拚命抱怨看病等半天、檢查等半年的,也有國內抱怨醫生草菅人命的。醫療資源的匱乏、醫術醫德的不足,的確會讓正經受病痛的患者雪上加霜。
說說自己親身經曆的事,給大家做一些參考。
2023年前後不辭勞苦、著急回國的人,無疑都是衝著家有老人回去的,我也不例外。
由於對疫情的心有餘悸,擔心在旅途中受感染,到家後幾天都單獨居住,隻和老人通話,不敢著急見麵。
三天後,得知老人腿腳腫得厲害,隻能出門。見到老人,臉上帶著笑容,心裏卻是在流淚,又難過又慶幸:這場三年的疫情,讓不少家庭失去了老人;擔驚受怕、受盡煎熬過來的老人,都是那麽的不容易。
老人的腳以前也腫過,腳背上一按一個坑;看過醫生,做了各種檢查,說原因有多種可能,心髒機能下降,營養不良等等,開了好些藥回家吃。這次明顯嚴重,腳背腫得發亮,兩個膝蓋也腫起來。
拍下圖片給當醫生的朋友,朋友回複說,應該是心髒的問題,趕緊住院檢查治療;於是打車去了醫院。
醫院是市裏一所三甲醫院的附屬醫院,老人多年前在這裏做過髖關節置換,對醫院的印象還不錯,堅持舍近求遠,不肯在家附近的中醫院就醫。
到了急診室,躺上了輪式病床,連上了各種檢測儀;急診室裏人滿為患,醫生護士都忙得不可開交;醫生陸陸續續開了多種檢查,我們子女分工,一個照顧老人的吃喝拉撒,協助護士抽血驗尿;一個負責各種排隊繳費、拿藥。
一係列檢查下來,初步判斷是心源性水腫,又找了住院部的醫生來會診,也是相同看法。時間來到了晚上,急診室的病人幾乎已經輪了一遍;期間五六個小時,老人早已疲憊不堪;這時,醫生又開了一個大檢查,估計排隊繳費、排隊檢查下來最少一個小時;我請求先給老人住院,這樣老人有地方休息,檢查可以明天按部就班地做。
醫生看我沒同意,不太高興,轉身就走了。不一會,有年輕醫生拿一張表格過來,上麵寫家屬拒絕檢查、後果自負,要我簽字。想和醫生再溝通,年輕醫生說已經換班了。
接下來就是等,換班醫生說要等住院部的消息。一小時後,終於說可以住院,但是是重症監護室,就是平時說的ICU。
很出乎意料,進了ICU就意味著和老人不能見麵,而且老人的主要症狀隻是水腫,意識呼吸心跳及其他檢查都在安全範圍內。於是問醫生能不能住普通病房,因為老人行動不方便,不能自己下床,大小便也需要人幫忙,我們自己照顧的話老人會比較安心?
又等了一陣,問醫生也沒有結果,隻說普通病房沒有空位,安排不了。
無奈,隻好辦住院手續,進了ICU。
第二天下午,ICU醫生通知家屬來談醫療方案,一個女醫生,說已經補做了昨天的檢查和另外一些檢測,判斷是心髒功能出了問題;給了兩個方案:一是做一個預帶手術檢查,就是檢查過程中發現問題,直接做心髒搭橋;二是單純心髒檢查,注入一種帶顏色的藥水,能檢查出具體的問題和位置,如果有問題另外安排手術。前者費用大幾千,後者小幾千。
醫生解釋:這兩種檢查過程類似小手術,需要麻醉,有一定的危險性,需要家屬簽字才能做。
有些慌亂,匆忙地考慮了一下,問能不能盡量保守治療?
女醫生明白我的意思,對我接著的問題很不耐煩,說你們自己決定,你們的決定也是需要簽字的。
讀到這裏,可能有朋友會問:到了醫院,為什麽不聽醫生的?不做檢查,是不是和費用有關?
這裏說一下發生在2017年的事,一是說說老人體質的特殊性,容易理解我後續的決定,同時也和2023年住院的方方麵麵做一個比較,或許能揭示一些可能的潛在原因。
2017年年初,老人因為摔跤骨折,需要置換髖關節,我從多倫多趕了回去。
對於身體健康的老人來說,髖關節置換術不算是危險的手術,危險率在百分之二到三;不過我家老人三高已經很多年,高血壓糖尿病對身體造成了一些損傷,感染和血栓等並發症可能性比較大,屬於手術的高危人群;醫生說我家老人手術危險率大概會在百分之十左右。
當時家裏人有建議保守治療,因為身邊的確有成功的例子。主治醫生把我叫到辦公室,簡單說了一下情況,問我打算怎麽辦。
我說,到了醫院當然是聽醫生的,主要是聽你們醫生的方案。
這時,主治醫生有人找,旁邊一位文質彬彬的醫生接話了,把這個手術的好處和風險,以及保守治療的好處和風險都詳細的說了一遍,也給出了他的意見:手術治療更合適老人,老人長時間臥床的風險很大。
這個醫生表現出來的專業,不偏不倚的態度,讓我多了不少信任。他所敘述的內容和自己提前了解的大致吻合,於是決定盡快手術。
髖關節假體有不同類型,從價格上分三種,一是國產,幾千塊;二是合資,一萬多;三是進口,兩萬多。醫生說,好的假體適應性好,使用期長;建議老人可以考慮合資的,綜合來說比較好。
家裏老人是有事業單位醫保的(後來並入了全民社保),國產假體可以報銷百分之七十,合資和進口的不在報銷範圍內,差價部分是自費。估算下來,合資的自己要出一萬,進口的自己要出兩萬。最後,選了進口的假體。(老人自己有退休金和存款,不需要我們子女負擔醫藥費)。
由於手術風險比較大,考慮再三,還是找了在醫院總院裏當科室主任的高中同學,讓他幫找主刀的醫生。手術按部就班安排上,當天的第一台,是科室主任做的;手術很成功,第三天就下地走動了(也是這個手術的術後要求)。
這次住院,是我對國內醫院信任度最高的一次。病人入院時,家屬就要簽訂不送紅包的保證書,出院時有對醫院各方麵的考核評分表;沒有送任何紅包,也沒有任何醫生暗示;事後請同學吃了一餐家常飯。
此次住院,和當時介紹手術情況的醫生有了交往,大家性格比較相近,話題也投機;後來知道,他是國內的醫學博士,準備去美國做兩年的交換醫生。再後來,我們成了朋友。
現在說說為什麽不願意讓老人做有一定風險的檢查。原因很簡單:三年疫情後,能和老人見麵說說話就是最大的願望,老人和我都是如此想法,其他的都可以延後。
簽完各種風險提示及免責書(全在平板電腦上操作,包括簽名),被告知這幾天不用來醫院,醫院有事情會通知;雖然不知道什麽時候能見到老人,但想想ICU是全天監控,安全是有保障的,心裏便安慰些。
出了醫生辦公室,我往心髒科住院部走去。入院當晚,等老人進ICU後,我留心過住院部裏的情況,當時隻是匆匆一瞥;這次看得仔細,心裏也計算著,結果是:急診醫生說沒有普通病房不是事實,兩次看的情況很接近,約有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的病床是空的。
住院部這棟大樓是嶄新的,剛剛使用三個月;大樓有二十幾層,科室配備得非常齊全,有一千五百多個病床,讓醫院整體形象和能力大大提高。
從牆上的樓層指示板上知道,有大概三分之二的科室設立了自己的ICU,名字改成了CCU。
記得2017年時,老人手術前住在一個八人病房裏,病房的設施比較陳舊,也沒有現在科室的CCU,隻是在護士站旁有兩間重症觀察室。護士會定期檢查,家屬可以陪在床邊。
第四天中午,醫院突然打來電話,說病人早上情緒很激動,讓家屬來醫院安撫病人。
到了醫院,護士說老人早上哭了很久,要求見子女,並希望住到普通病房。了解後知道,老人三天沒下床,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平時老人是可以自行使用助步器走路的,我隻能設想醫院擔心下床會讓病人有風險;因為不下床,便給老人用紙尿褲。要知道第一次使用紙尿褲是不太舒服,特別是大便,老人根本拉不出;老人聽力很差,和護士護工的交流非常困難;幾天下來,情緒上就崩潰了。
一邊和老人說話(其實是聽老人說,點頭搖頭做手勢或很慢地說話,老人可以看嘴唇、表情能知道大概意思),一邊檢查老人的手腳,腳上和膝蓋的水腫全消了,然後看掛在床邊的醫療記錄:醫生診斷是心衰引起的水腫,吃兩種利尿消腫的藥,兩種緩解心衰的藥。
這個過程中,那天的女醫生過來,主動說明天可以給老人轉到普通病房,讓等通知。我們很高興,連聲感謝;老人過後悄悄地說,應該是自己早上的哭訴,讓醫生感動了。我聽了心裏很不是滋味。
第二天,等到了中午,想著可以提醒一下,給CCU打電話,護士接的電話,說今天沒有普通病房,不能轉病房了;問能不能和女醫生通話,護士說她已經下班。
很驚訝也很難受,想象老人盼望破滅時的難過。於是隻能給醫生朋友打電話;朋友是另外一個科室的主任醫師,答應幫和心髒科的主任求情,給一個方便。
一個小時後,CCU的護士來電話,說現在可以來轉病房。
當初出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不喜歡國內凡事都找人的風氣,雖然自己也經常卷入其中。我在這個城市居住了很長時間,幾十年交情的醫生有五六個,隻有為老人小孩才肯找醫生朋友,自己住院沒找過他們。
當時想,如果我一開始就找朋友幫忙,後來的一切會不會順利得多?老人會不會少受許多罪呢?想得又難過又自責。
轉到普通病房後,老人精神狀態好了許多,白天晚上都是我們子女照顧(以後有機會講講請醫院護工的利弊),我每天陪著老人說話,推輪椅到走廊窗邊曬太陽;每天吊一兩瓶藥水,吃利尿消腫和心髒護理的藥,身上帶著一個24小時監控的儀器(不能離開樓層),如有異常護士站會馬上有警報;七天後出院。
老人住的是三人病房,七天裏大都是兩個病人;出院那天,病房裏來了兩個新病人(原來的另外一個同室病友前一天出院),都在抱怨被非自願住在CCU,一個做了預備手術的心髒檢查,另一個做了單純的心髒檢查;結果是都沒問題。
看到這裏,大家應該能感受我心裏的想法。至於為什麽會這樣?病人會不會怨恨醫生?加拿大的醫療又是如何?
下一篇再聊。
我內地的親姐姐去年得了一場大病,在南京某家三甲醫院ICU搞了兩周時間,總算脫離危險。聽我姐夫說,國產針劑100元一隻,進口的要1500,醫生問家屬,使用什麼針劑,我姐夫說,哪個效果好,醫生說,當然貴的好,副作用小。於是全部用了進口的,結果報銷時,都是自費的。哈哈
===================================================================
即便這樣醫保都快入不敷出了。進口藥比國產貴幾十倍,都報銷的話,醫保早破產了
在多倫多某醫院也工作了近15年。
首先,加拿大是省立醫療製度,每個省相差很大,同一個省不同地區也相差很大,跟國內一樣。
第一:大多地區對急症治療比如中風心梗大出血創傷等是分秒必爭,很多其他急症和癌症並不要
等太久,等的都是慢性病,比如骨折看急診,換關節手術等。
我在大多地區東西都住過,也做了很多檢查和小手術,從來沒有等太久,我不認識人。
第二:這裏預防檢查做的好,比如宮頸塗片/乳腺檢查/大便潛血/骨質疏鬆隨訪等,寄信到家。
第三:絕大多數醫生服務態度非常好,隨訪也做的好,我老公去年中大便潛血陽性2周內腸鏡,
活檢時間相對長(遺傳比對,住院一般活檢8-10個工作日,而在外麵是4-6周),癌細胞不到一
毫米,不到一個月做了胸腹CT,8個月內做了4次下結腸鏡隨訪;我自己體檢查到頸部淋巴,每
6周讓隨訪一次,都隨訪4次了,說不是癌,所以呢沒專科願意做活檢證實,這在國內就沒問題,
我以前醫院好多人都做了甲狀腺全切,而這裏不會隨意切掉。
第四:在大多地區,假如醫生送出檢查,最好叫醫生把單子給你,自己聯係各個影像中心和抽血
中心,每個中心排隊時間相差很大,自己打電話,要他們給最快的中心,我排B超從來不等超過
一周,CT等的久,如果個人覺得必須要做,去看急診吧,或者開車去美國做,抽血可以臨時等的。
而國內,做檢查的確不要等,好的單位每年體檢,CT胸片(過度檢查),有沒有誤診?當然
有,我以前單位就有普外醫生腸癌肝癌,放射科醫生肺癌,五官科醫生喉癌等。
國內看病的好處是慢性病不用等,不擔心錢的人(醫保報銷高或自己有錢)能找到關係找到好醫生,
但住院開銷很多自費項目,我好友媽媽和老主任家人住院被過多診斷和自費太多罵娘的,而且
醫院有三甲評分標準(住院日等),出院也挺快的。
20年錢幾乎每個科都有自己的監護病房,但護士配備不夠,很多該護士做的工作都交護工做,有些細微的變化護工哪知道?以前國內醫院輸液反應真多,這裏幾乎沒有;另外一個不方便的是啥都要自己或家人跑,比如送檢查拿結果等,我看過武漢和北京博主父親在3甲醫院的視頻好像都一樣,我陪父母和哥哥住院也這樣)
國內好辦事的是必須認識人,人熟好辦事。我還準備秋天回國做眼袋手術呢,到時看看要不要順便做過淋巴活檢。
拋開大的裝修環境不說,就人文關懷這點,這裏好的太多,吃飯喝飲料/營養奶等不要錢,不要自己請護工,普通科一個護士管4-5個病人,護士知道病人哪裏不舒服可以給哪種藥(standing order),有PT/PTA,OT/OTA,營養師,語言治療師,藥劑師等等,連病人亂走要獨立護工的都是醫院請,回到社區需要繼續護工和PT/OT/SLP的話也是免費的,連癌症治療家裏沒人的話也有誌願人員接送,出院沒假如接醫生有免費的士的(這個很多病人不知道)。
怎麽說呢,哪裏都有好和不好的地方,看個人的體驗和經曆,醫生是人,診斷耽誤了或治療效果不成功在哪都不會開心。個人認為:喜歡哪去哪治,疫情過了不要隔離,今天買票明天就回到北京上海廣州了,找個好醫院好醫生可以馬上看病住院。
加拿大的情況在下篇有介紹,大家各自的就醫經曆會形成不同的觀點,所以歡迎大家說說自己的故事和意見。
美國是另一種情況,很牛的醫生,你想找他看病手術,他不與保險公司打交道,直接刷你信用卡,然後你自己跟保險公司去處理報銷的事情。總之錢真能解決問題。
謝謝你們。我姐夫的事實是,醫院醫生都說還有50%的可能恢複。於是千方百計找門路,化銀子。專業人士沒有講真話的。
==========================================================
那你這個就沒法說了, 你走後門,花銀子,然後醫生還不給你說實話?那你這後門走的可是起了反作用。如果好幾個醫生都說可能恢複,那有沒有可能這些醫生就是這個水平,比不是你那個世界頂級的朋友,但是這些醫生也不是專門要騙你。需要你花錢走後門才能找上的三甲醫院醫生說實話,根本不在乎你那幾個錢。他們不會為了騙你的那幾個醫療費用而自找麻煩,他們的病人多的是,何必要騙通過關係找過的患者。
首先,中國的醫保很容易加入,自己交錢都可以,有工作就公司交。
美國沒有工作,自己買醫療保險,超級貴。我在美國都遇到過純粹為醫保而上班的,公司的醫療保險可以覆蓋整個家庭。
這一點,中國遠好於美國。不過所有發達國家的醫療保險都好於美國,基本都是全民醫保。
中國看病基本不是預約製,好醫院的醫生都很忙,一天看病幾十個很正常,基本每個病人及分鍾而已。美國都是預約製,每個病人至少要看20分鍾以上。這一點美國好。
不過,因為是預約製,美國看專科醫生要等,做啥檢查都要等,中國在醫院裏看病,基本大部分檢查一天都搞定,當天出結果,而且結果都是電子版,病人手機都查得到,很方便。而且中國好的醫生,如果掛不到號,找關係,或者直接找醫生本人,可以加號。
總結一下,和美國醫療製度相比,我個人覺得,中國的醫療製度要好不少。醫保製度讓大部分人看得起病,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也讓人能及時看病。
中國醫療很大的問題是過分醫療,醫院最賺錢是各種檢查和手術,所以啥病人來都要檢查,CT啥的都要做,不必要的手術也要做。所以有熟人關係或者醫生朋友很重要,能給好建議。
美國的醫療製度問題極大,醫保貴,醫療費用貴,藥也貴。
我朋友糖尿病,現在打司美格魯肽,沒有中國醫療保險,直接自費去醫院,當天就配到這個藥,900人民幣。同樣的藥,美國900美元,還有預約專科醫生,約上了還不一定給你配這個藥。
幾個吉林省3甲醫院竭盡全力做了各種毫無意義的搶救,開胸開腹,2次開顱,最後讓病人去重症監護,每天自費10000元。醫生們早就知道病人已經沒有希望了,還不斷進行各種搶救,護理人員由我姐姐付費,
===========================================================
這個不太理解,你既然知道他無法救治,為何還要不斷地走後門進各種?你都找後門花銀子的,各個醫院當然需要幫你努力一下了啊。。況且各個醫院在做任何手術前都會要求家屬簽字的。。。
https://bbs.wenxuecity.com/mychina/1094431.html
有一個網友批評道:
赤腳醫生抱怨專家和親屬沒有聽他的不要搶救的建議,不過是無人性的臆斷而已,還有臉在這嘰歪。 來源: chinomango 於 2025-07-15。網址:
https://bbs.wenxuecity.com/mychina/1094505.html
我不知怎樣回答。寫了自己的想法。
2個親人的病例不得不說的話。
在萬惡的米帝國主義的我弟弟,趙立南,去年11月11日查出3期胰腺癌,今年6月過世。在偉大社會主義鍋裏的我姐夫,王遵立,去年11月24日腦出血,今年4月過世。比較一下他們的經曆。
我弟弟從檢查出來到過世約7個月。我弟弟開始接受了化療等治療,4月中旬檢查時,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肺部和骨髓,醫生認為無法救治,開出臨終關愛項目(1次可以6個月,如果需要,還可以延長6個月)。米帝的臨終關愛項目由衙門出錢。就是人在無法救治的情況下,衙門醫療保險派人照顧,幫助病人擦身,換床單被罩等,喂飯。他們不做沒有意義的維持生命救治,不打吊瓶,輸液,鼻飼等。我弟弟最多的時候有2個護理人員,還有1個值夜班的。臨終關愛5月中開始一直到我弟弟病故。臨終關愛將遺體直接送去火花。
我弟弟遺囑要求骨灰撒在吉林的鬆花江或者撒在太平洋裏,和我們的父母團聚。經查詢,鍋裏有許多規定,讓我無法將弟弟的骨灰撒在鍋裏。最後,撒在太平洋裏了。
我的姐夫去年11月末,得了腦出血,急診去了3甲醫院吉林大學醫大2院,診斷為蛛網膜下腔出血,醫院說是沒有手術床位,等了2天多才開顱。真是急診不急。
用世界級醫學神經界權威祝捷同學(我的初中同學,現在在瑞典)的話,腦神經損壞不能恢複。他從發病2天以後一直昏迷不醒,鼻飼,打吊瓶。發病不到1個星期,我這個當年的赤腳醫生認為我姐夫進入維持生命階段。
鍋裏醫保有15天的規定。我姐夫不得不幾次轉醫院,每次都得找關係,走後門,花銀子,來救治一個無法救治的病人。
幾個吉林省3甲醫院竭盡全力做了各種毫無意義的搶救,開胸開腹,2次開顱,最後讓病人去重症監護,每天自費10000元。醫生們早就知道病人已經沒有希望了,還不斷進行各種搶救,護理人員由我姐姐付費,每天450元,但需要用醫院介紹的護工 ,我姐姐還要付各種醫保不保的費用,後門費。反正有錢賺。折騰來折騰去,一直在做無意義的搶救,直到去世。
偉大社會主義鍋醫療體製,所有一切都是和銀子掛了勾,讓偉大社會主義鍋,成了萬惡的資本主義了。
趙江南,於紐約2025年7月9日。
老媽有過幾次回國探親得感冒/食物過敏等小病,去醫院就是過度檢查和治療,若講有些項目剛在加拿大查過,醫生就立馬不高興。。。
她剛在加拿大做過乳腺癌檢查/放療,醫護人員盡職盡責,手術很及時/順利,我們很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