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儒家到底是哲學
前5世紀由孔子振興、集大成而非原創,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入世而淑世,到底是哲學。 儒家本身不是一個宗教,卻也有深刻的宗教情緒:慎終追遠、崇功報德,都是一種細密的情感。
儒家文化在中國存在的意義在於,並不一定要自覺認同和接受,更在於它成為漢民族心理結構的主要成分。隨著千百年統治階級和知識分子的鼓吹灌輸,這種文化意識潛移默化為國人的無意識心理,成為思維定式和價值取向。
儒家注重今生,對來世、前世等彼岸持否定態度,隻有一個世界,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以此世的幸福為人生的幸福,此即孔子的實用主義;政治主張強調維護權威、回歸周禮,具體到家庭生活就是維護父、夫、兄的絕對權威;生活中強調樂感主義,培養民眾的樂觀主義情緒;處事上以仁為核心,講究溫良恭儉讓,講求平衡和淡欲;對知識分子的要求則是修身齊家平天下式的愛國主義;血親關係尤為看重,“犬馬猶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些種種,本來不錯,單獨拿出來都是很好的理論和教導,然而合為一種思想體係,就顯現出十足的書生氣和不思進取。
儒家並無獨立的製度或組織,而以社會一般製度為托身之所,而儒學的研究和傳布,則主要靠公私學校。儒家的聖地是孔廟,唐代以下遍布全國,曲阜孔廟尤其神聖。孔廟祭祀孔子及曆代傑出的先賢,參拜者僅限於統治者與士人,祭孔屬官方祀典,一般民眾不得隨便進入孔廟。廟學製下,孔廟與學校往往連結為一體。自北宋起,廟學開始普遍,孔廟附有學田、講堂和藏書,成為遍布全國的官學。興辦廟學通常由地方官發起,向朝廷要求賜錢或撥款,地方士人亦參與其事。儒家講學之地,有書院、私塾、明倫堂,朝廷上有經筵講座。明代儒家流行講會,往往以書院為據點,為社會大眾講學,稱為“鄉約”,有的是地方官興辦,有的是民間自辦,目的是移風易俗。泰州學派羅汝芳舉行的鄉約就大受歡迎,影響深遠。清代中後期,出現過太穀學派一類半秘密的組織,由中下層儒生發起,實行賑災救濟,把理學思想改造為口訣,將儒家儀式宗教化,以吸引百姓遵行。
儒家與傳統製度分手之後,尚未找到現代的傳播方式。清末民初,部分儒者模仿基督教的組織形式,提倡建立孔教。清末康有為發動“保教運動”,隨著康有為流亡海外,保教運動流行於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華人社團。民國初年陳煥章設立孔教會,有不少附和者,國內支會多達130多處,一度頗具聲勢,也受章太炎等許多學者的批評。民國以來,各地孔廟遭受破壞和蔑視。現代儒家主要存身於大學的哲學係,一些零星的儒學社群,也依附在大學製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