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從法德和解看中日關係

(2010-01-26 12:35:42) 下一個



從法德和解看中日關係

2010-01-25 旺報 【謝盛友】
 
     中日和解是當前東亞國際關係的焦點話題,這能否實現,主要看傳統文化對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影響,看中日領導人的曆史胸懷,還要看美國在其中的作用。日本和中國文化,都不願意否定祖先,當然,在道德上也都把善惡作為重要的評判標準,但是,「不否定祖先」往往超越「善惡標準」,對曆史的反省起著更大的阻礙作用。

     「祖先信仰」不可能否定祖先,若否定了,是「惡」而不是「善」。法德能和解最主要是法德兩國人的宗教信仰一致。法國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占總人口約83─88%),基督教和天主教則是德國兩大主要宗教。懺悔作為一種與上帝進行交流的方式,保持一種對過去的嚴肅態度,對記憶的珍視和反思精神。

     法德和解可為中日借鏡

     阿登納(Konrad Adenauer)是戰後德國第一任總理,他和戴高樂是法德和解的代表人物。阿登納從曆史出發,認為德法之間的仇怨,「是一個魔鬼的圓箍,一個邪惡的圈套,非破除不可」。1949年,他就任總理後,接受美國《時代》周刊采訪時,發表著名的「破冰解凍」講話:「我決心要以法德關係作為我的政策的一個基點……,因為它是我們政策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1958年9月阿登納訪法,戴高樂對他非常敬重。會談中,阿登納對戴高樂說,「歐洲不可以落到隻能仰賴美國的地步」,由於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存在,歐洲必須「團結一致」,因此首先要「加強法德友好合作」。「法國和德國或許可能長期真誠相待,這對於兩國以及歐洲都具有莫大的好處;或者繼續相互疏遠,互相對抗,從而使自己遭到不幸。」他詢問戴高樂,「打算給法國的政策指向什麽方向呢?」

     戴高樂認為,要重振法蘭西雄風,僅僅依靠法國的力量是不夠的,而德國的複興卻是預料之中的。對付重新崛起的德國,不再是力圖壓製,而是要想方設法把它納入歐洲一體化的國際機構中,「歐洲聯合將由法國和德國完成,法國是趕車人,德國是馬。」他回答,雖然曆史上法德相互對峙,但現在「必須嚐試把曆史進程顛倒過來,使我們兩個民族言歸於好,並使歐洲的力量和才能聯合起來。」「對法國來說,在歐洲隻可能有一個夥伴,甚至是理想的夥伴,這就是德國。」「德國和法國必須結成緊密的友誼。隻有德法之間的友誼才能拯救西歐。」1963年1月,阿登納三訪巴黎,兩國簽訂《法德友好合作條約》,奠定了歐共體合作的基礎。

     對於法德結盟,美國擔心會把美國的勢力擠出歐洲。最後,條約雖然通過,但在美國的授意下,卻加了一條「序言」:聲明該條約不影響德國簽訂的「多邊條約的權利和義務」,條約必須促進北約組織的「共同防務和軍事一體化」。

     中日和解,表麵上是中日兩國的事,其實,更多的是牽涉到美國。二戰後,日本還不是一個「正常國家」,主要原因是受到美國束縛。

     美國豈會支持中日和解?

     鳩山的如意算盤是,日本掙脫美國的束縛,而又不用懼怕中國大陸的威脅,「與中國友愛」、「與美國平等」。鳩山提出與中國一起共建東亞共同體,美國提出「中美共治」,但是,美國出於其全球戰略考慮,日本能與美國平等嗎?

     中國領導人當然理解日本是想逐漸擺脫美國,力爭東亞霸主;而美國說「中美共治」,主要目標是希望中國分擔責任。

     歐巴馬的外交顧問布裏辛斯基在《大棋局》中談的就是「美國的世界重要地位」,說美國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世界強權。另一名著《大選擇》強調的是「美國主導、控製的地位」。這樣的美國能同意中日和解嗎?

     (作者為歐洲《European Chinese News》出版人)

文章來源:2010-01-25 刊登於台灣《旺報》,同日《中國時報》(電子版) 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