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謝盛友:假如馬英九是大陸民選總統
作者:謝盛友
如果馬英九是大選民選總統,他同樣要麵對西藏問題、內蒙問題、新疆問題、台灣問題,等等等等。……
像上個世紀一樣,我仍然認為,“一中各表”就是“兩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擱置主權爭議”就是一中各表,兩岸雙方對於一個中國,各有不同的認知,各自表述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也就是在主權問題,采取模糊空間,異中求存。
我仍然認為,戰後的“台灣問題”就是“美國問題”。整體上來說,馬英九當選後,美中台三方關係可望趨於緩和。
馬英九曾表示,大陸如否認一中各表,台灣就不談。馬英九以壓倒優勢擊敗了對手。但麵對未來施政,他自言“戒慎恐懼”,而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宣稱:“這不是國民黨一黨的勝利。” 曾經在台灣呼風喚雨的國民黨,如今隻是不同派係和個人的集合體,除了在需要重振台灣經濟方麵具有共識以外,沒有什麽共同點。將國民黨凝聚在一起的,是馬英九壓倒性的名望,這不僅幫助國民黨奪回大權,也使馬英九肩負重任。
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在被共產黨打敗後,於1949年敗退台灣。該黨以威權式的一黨專製統治台灣40多年,在當地灌輸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並自稱為中國的合法政府。但在上世紀90年代試圖將其主張“本土化”後,國民黨在2000年大選中敗給了民進黨。自那以來,國民黨已發展成為一個各種意識形態方向和政策導向的綜合體。
近年來,國民黨內保守派人士讚成回歸該黨創始人所推崇的中國民族主義觀念,他們贏得了一些支持。
民族主義是現代民族國家出現之後,產生的一種以本民族的利益為訴求的主義。也是中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所提倡的三民主義其中一種主義。民族主義是以民族權益和民族感情為核心內容的一種政治觀念、政治目標和政治追求。
民族主義是一個曆史性的概念。早在封建社會就已存在封建君主製的民族主義。資本主義產生後,民族主義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一種完整的思想體係。
1、政治民族主義就是把強調民族主義的政治屬性放在第一位,這是民族主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分類,實際上也是民族主義興起的最顯著的特征,其基本目標就是要求建立一個屬於本民族的國家和政府,它與“追求國家身份”的政治實踐緊密聯係在一起,很多學者實際上也是將民族主義的這種政治屬性,放在第一位來進行論證的。“民族主義並不簡單是指民族情感,而是指旨在促進社會生活的一體化,並通過民眾動員來決定現代國家政治發展的意識形態和社會運動”。
2、經濟民族主義是與政治民族主義相對而言的,一般認為,經濟民族主義是指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拉美國家在50-60年代倡導的以經濟獨立為主要內容的民族主義。
3、文化民族主義是指民族主義中那些強調要保持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因素,它主張以同質性的文化傳統為紐帶,力圖建立民族認同的文化空間單位,並進而達到鞏固或分解政治實體的結果。
民族主義是以本民族為思維起點,以本民族為思維終點的民族自我中心主義,它由共化原則和排外原則組成。共化原則是這個民族能有效地維持這個民族內部人員的集體認同的一切物質和精神因素與結構的總和,包括生產方式,社會製度,地理環境,精神價值信仰,生活習慣和語言文化等等。而排外原則則將這種集體認同的總和作為僅僅是自己單個民族的利益與價值標準,從而排斥其他民族的平等地位。所以民族主義的本質就是民族的自我中心主義,外民族的平等利益與價值觀是被排斥在外的。
民族主義是這樣的一個信仰:“每一個民族都同時有權利和責任將自己組成一個國家 (state)”。
少數民族指在被合並進更大的國家之前,它們在自己的曆史家園或許已經形成完整的和運作的正常社會。第一,亞國家民族,即指目前無法形成以自己為多數人的國家。第二,原住民族,即指傳統上擁有的土地被外來定居者剝奪了,並且被強製性地與外來人所建立的國家和並在一起。
西方民主國家對少數民族(少數群體)的政策:
1、國家疆域內的每個人都必須獲得公民資格,並且隻要願意,他們就能成為國家的平等成員。
2、整合,以共同語言運作的共同製度,無論在公私領域,個人或群體均有表達差異的空間,公共製度也給以包容。
3、允許少數民族從事自己的民族建構,以便使他們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特的社會文化。
“今後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孫中山1924)
1924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仿照蘇俄式的革命手段,把“黨”、“政”、“軍”與“特務”混合一起,以為奪取及控製政權的工具。所以1924年“蘇化”後的國民黨,與蘇俄的共產黨一樣,不是一個真正的“政黨”。
真正的政黨,不能訴諸暴力,不但要是一個純粹代表民意的政治團體,而且必須生存於多黨製的政體裏。在二十年代陳炯明所著《中國統一芻議》一書中,對這兩個重點有很明確的解釋:
黨外無黨,則黨之名不立,何有於“外”。此種蠻橫思想,並政黨之為何物,亦不知之。蓋政黨者,所以集合同方向之民意,而為有組織之表現,活動於憲法之下者也。
無論何國,皆有三種方向之民意:一為保守的,一為革新的,一為最新的。散在各方向,不能為有力之活動,故必賴政黨以結合之。集中一方向,分疆殊幟,各以其政策,為有組織之表示。使一國憲政之運用,一張一弛,皆得多數民意,而為統治之基礎是也。〔陳炯明1927,119〕
對於“一黨專政”,陳炯明說:“夫一黨專政,實與民主政治,根本不能相容……。稍有民治思想,決不涉此妄念。若震驚蘇俄專政之成功,則曆史帝王之專政,何嚐非絕大成功。今必欲尤而效之!”〔陳炯明1927,118〕。
1924年孫中山親筆題寫“今後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一句。從當年陳孫對蘇俄的看法,就可以看到他們政見根本歧異之處。
真正的國民黨,是民國元年(1912年)8月25日在北京成立,由四個政黨並入同盟會組成的國民黨;孫中山為理事長,宋教仁曾任過代理理事長的國民黨。到了1914年之後,孫中山為“黨魁”,要人宣誓向他個人表示效忠服從的國民黨,已經是一個變質的國民黨。到了1924年,改組“蘇化”後的“國民黨”,那是一個假的“政黨”。
1924 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仿效蘇俄,實行黨化教育。日後其黨徒“以一黨之信仰,作宗教式之宣傳”,中國近代教育,從此開了大倒車,貽害後代無窮!桎梏青年思想進步的主義,就是愚民主義。
孫中山對民族主義的論述前後發生矛盾。
辛亥革命,創建民國的諸先烈於推翻滿清帝製之後,即倡言“五族共和”,深切認識民族平等共和的原則,要避免少數民族的離心運動。他們實在有先見之明,采納五色旗(紅,黃,籃,白,黑)為國旗,象徵“五族共和”,漢,滿,蒙,回,藏及其他少數民族平等共存,共同建立一個統一的、堅固的、長遠的民主共和國。
孫中山於民國元年在南京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時,就在五色國旗下宣誓就職的。可是在十二年後的1924年,他就仿效蘇俄,把國旗改為有國民黨黨徽(青天白日)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以象徵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政治主張。而且在其“民族主義”裏,特別提出反對“五族共和”,而倡言“以漢族為中心,融合漢,滿,蒙,回,藏各族為一大中華民族”【國父遺教1960,481】。
這種以“漢族為中心”完成國家“大一統”的說法,自然是為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漢人所愛聽的話。可是正在這個時候,中俄交涉方殷,外蒙存亡問題,係於眉睫,孫中山為了俄援,不惜犧牲外蒙,竟然站在蘇俄的一邊。政治家言行之不一致,莫甚於此!
如上所述,西藏、內蒙、新疆等更有理由要求獨立。行筆到此,不禁想起胡適、想起雷震、想起《自由中國》、《美麗島》,對這些前輩,包括康寧祥、江鵬堅、黃信介,他們盡管性格草莽、豪爽,我向來懷有最崇高的敬意。
上回寫《國民黨演變的啟示》在海內外再一次被誤讀,至少“政黨必須放棄暴力革命理念”和“治理國家容許使用暴力”被混淆了。一個真正的政黨是不能擁有暴力革命理念的,國家的治理是可以使用武力的。問題是,國家武力必須在國會多黨辯論通過決議後,才能使用。這就是一黨專製與國會政治的一個根本區別之一。
至少我個人相信,中南海所說“福建的導彈是針對國外勢力的”。問題來了,為什麽你的話就沒人相信呢?比如這次西藏事件,你怎麽說,人家還是說你是凶手,沒人說藏人是凶手。問題在於,你是一黨專政,“黨指揮槍”是你說的。軍隊沒有國家化,國家武力沒有經過國會多黨辯論通過決議後就使用,你的話很難讓人相信。
我仍然堅持中國統一富強的三步曲:
第一步、兩岸簽署軍事互信條約,建立軍事互信機製。
第二步、兩岸簽署和平統一條約,確認兩岸彼此不是外國,統一是兩岸整體中國人的曆史使命。
第三步、統一是整體中國人的大事,應該由整體中國人來決定,透過公投的法律行為來完成,是一個選擇,並非唯一的選擇。
我仍然堅持:
馬英九應該訪問大陸。馬英九任內能與胡錦濤相互努力,讓全世界人相信“福建的導彈不是針對台灣的”,就非常了不起,就是中國兩岸的布蘭特。
寫於 2008年4月4日,中國人傳統的清明節,德國班貝克
讓我們一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