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誰讓我往前走

(2008-02-24 13:49:52) 下一個


誰讓我往前走

------ 從眾主義的文化思考

作者: 謝盛友

我有一個朋友,他有一個很奇怪的筆名:圍觀生活。就是我們快過年的時候,就是我們祖國大地雪災的時候,我約圍觀兄到廣州火車站,一起觀察一張照片。照片裏很多很多的人,應該是幾十萬吧,每個人手裏握有一張火車票,每個人都著急,因為每個人都擔心自己趕不上火車。
那麽多那麽多的人擁擠不堪,焦慮無解,有一個人往東走,所有的人就跟著往東走,沒有人告訴跟從者為什麽,也沒有人能告訴為什麽。領頭往東的第一人,他也不知道為什麽,也許往東就是目標,也許往東就是希望、就是方向,也許......。
後來,有人領頭往南、往西、往北,當然,跟從的隊伍越來越大。......

人為什麽會跟從、會從眾(conformity),我認為根本的原因是無知,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知情權的被剝奪。根本的根本就是權利貧困。

還是過年,大家還記得1988,中國大陸十萬人才過海峽嗎?人才要過海到海南、在大陸工作的海南人也要過海回家過年,造成從海安到海口的輪渡同樣擁擠不堪。年三十,我們在海安碼頭,也是每個人都握著一張船票,在那裏幹著急。輪渡每小時一輪,我們被安排在下午五點,最後的一輪。不知道怎麽搞的,六點過去了,還是沒見渡船,七點過去了,還是沒有渡船,等輪渡,我們個個在那裏度時如年,那有心事過年。
等待隊伍中有一位文化報的記者小楊,還有一個德國留學生。德國鬼佬拿著船票問我:“為什麽這樣,這船票就是合同,為什麽你們中國人不履行合同?”實話實說,我還真的是第一次懂得那張船票就是合同。
晚上七點多鍾,我們突然間聽到海安港務局調度處最後的一個工作人員的關門聲,正準備走人。我靈機一動,立刻學魂斷藍橋,指著工作人員的鼻子說:“你不能這樣!”
我拉著小楊,讓小楊給他看記者證,我威脅工作人員說:“你趕快給我解決,不然你就在這露天碼頭跟我們一起過年,明天看報紙,看我們報社怎麽收拾你!......”可憐一個小小的工作人員被我嚇得半死,他以為我是文化報的總編呢!
他被我嚇得半死,這回不輪渡,先輪到我可憐他。其實,他既無權力也沒權利,也無任何規章製度可遵循,他跟我們一樣,也是在那裏當多哥,等待又等待。
我問他能否打電話到海口港務局,我要找謝春明,他是那裏的科長,是我很遠很遠的一位堂叔叔。叔叔已經在家裏吃年夜飯,看那無聊春晚,聽到我被涼拌在海安碼頭,電話保證協調其他科室,趕緊解決。折騰到半夜我們才到海口。
在新港上岸後,迎麵看到牆上掛著大大的紅布標語:大陸人才,歡迎您!落款:海南大特區籌備建省委員會。德國鬼佬問我上麵寫什麽,我沒力氣回答。我說,若我還有力氣,我一定爬上去,把那大大的紅色恐怖扯下來,給那些權力哈巴狗作衣服穿。

這件事我一直深埋心底,至今最大的感悟是:權利貧困者有時候不得不走後門、拉好人關係。

人為什麽喜歡從眾?
當情境模糊不清時,人們往往會以別人作為信息的來源。當人們不確定什麽是正確的反應、適應的行為、正確的觀點時,就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當情況處於危急時刻,人們往往以別人作為信息來源的因素,而且常常與模糊情境同時發生。在危急時刻,人們通常沒有時間可以停下來思考應該采取什麽行動,但人們又需要立即行動,因此人就很自然地去觀察別人的反應,然後照著做。引起從眾行為的壓力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的。群體壓力可以在個體意識到的情況下發生作用,使個體通過理性選擇而從眾, 即“人雲亦雲”的盲目跟從。盡管從眾有時並非個體本意,但卻是個體的自願行為。

從眾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個性,束縛了思維,扼殺了創造力,甚至於成為謠言的溫床。

伊麗莎白·諾艾爾-諾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16年12月19日-)是德國著名的傳播學專家、政治學家,她提出沉默螺旋理論(The Spiral of Silence)。沉默螺旋理論指出,如果一個人感覺到他的意見是少數時,他比較不會表達出來,因為害怕被多數的一方報複或孤立。
一個具體的人,如果他處於“少數人”的位置上,一般不願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他怕暴露自己的“無知”,怕被人家攻擊,因為按人類慣例,往往是多數代表正確。處在“少數人”的他,為了不冒犯多數,而被批評和孤立,在公開場合他往往采取“沉默”的態度。然而,若每個具體的人都象他這樣想,都保持沉默,那麽,“沉默”就在這些自認為是“少數人”中“螺旋”,這樣循環往複的結果是,錯誤地認為“少數”(實際上是多數)的人都三緘其口,而真正的“少數”被襯托為“多數”,這個“多數”實際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少數。
由於我們隻能直接觀察整個公眾群體中的一小部分(經常是通過主導媒體),媒體就在決定什麽是社會主流意見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主流意見在主導媒體上占據了與其相稱的比例,持少數意見的人表達自己觀點的可能性逐漸降低。相反地,如果一個人感到自己的立場正在為公眾所接受,他就會變得更加勇於表達自己。
沉默螺旋理論假設人們總是在判斷什麽是公眾的觀點,而且他們經常通過主導媒體來判斷。理論同時假設我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對被孤立的恐懼,而且我們知道什麽觀點可以導致我們被主流群體孤立。這一理論也解釋了為什麽社會上還總有那樣的敢於提出不同意見的少數群體,因為社會上總還是有一些人對被孤立沒有那麽強烈的恐懼,這些人可以被成為社會觀點的挑戰者。沉默螺旋理論進一步提出少數派是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而服從的多數派則是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

對偏離的恐懼。一種意見一旦被表達出來,對於個人自己,人們會更強烈地意識到自己已經選擇了某種態度。如果由於群體壓力,迫使人們作出與多數人相同,而與原來選擇不同的態度,人們也會明確知道自己屈服群體壓力而作出態度改變。很顯然,這種意識會激發人們的抗拒反應,促使人們保持自己態度的一致,不輕易屈服於他人的壓力,從而使人們更傾向於作不從眾的選擇。如果意見是當眾表達的,則不僅有上述自我意識更為強烈的問題,還有一個在公眾麵前是否有獨立性,就是否有堅持自己意見的自我形象問題,這種意識會使人們選擇不從眾的傾向更強烈。


寫於 2008年2月24日,德國班貝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圍觀生活 回複 悄悄話 很深刻,很感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