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頭發是黑的, 醬油也是黑的
作者:謝盛友
檢查衛生的政府官員到我的快餐店來:“老板,我們是市政府檢查衛生的,請給我們看看,你們快餐店使用的豆芽,我們要拿去一些作樣本,進行化驗,因為你們中國人使用的豆芽,不符合我們德意誌的飲食標準。”以上是德國官員對我的禮貌用語。
我翻開我的褲子口袋,為德國政府官員找豆芽:“沒有啊,豆芽在哪?,您看到了我的豆芽了嗎?我怎麽找不到我的豆芽了。”
又是一段最不高興的對話,怎麽搞的,中國餐館老板見到德國官員猶如老鼠見貓。
“我有頭發,您要不要拿去化驗?”
“中國餐館不用豆芽,那絕對是不可能的。”官員有些武斷。
“謝友的快餐店沒有使用謝友自己的頭發,這是不辯即明的事實。”官員指責我天花亂墜。
到底誰天花亂墜,我反駁。上次您要檢查珠江醬油,我沒有給您樣品嗎?再上次,您要檢查亞洲飲料,我沒有給樣品嗎?再再上次,您檢查味精,我沒有與您配合嗎?…… 夠了,我可愛的政府官員。
如果您真的看到我使用豆芽,您才有資格命令我給您豆芽樣本。
官員走了,我心裏發窩囊氣:1995年的“狗肉事件”,起因不一定隻是簡單的柏林勞工局,我至今仍懷疑,那一定有更深的背景。抽查醬油、抽查味精、抽查豆芽,也不一定是簡簡單單的衛生檢查行為。
中國菜的靈魂是什麽?我雖書生半路出家,也懂大概:第一是醬油,第二是味精,第三是豆芽。那麽要打擊中國餐館,要卡死中國人的喉嚨,不很清楚,先致中國人的醬油、味精、豆芽於死地。
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飲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餐在歐洲無法形成規模產業,我看主要原因如下:
中餐必須是熱炒的;中餐的主食是米飯;中國人彼此不信任。
中餐的好壞取決於廚師的好壞,而廚師的好壞就在於個人的修行,絕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夫,哪怕是同一個廚師,各天的心情不一樣,掌握的火候不一樣,出的餐也不一樣。
歐洲人吃土豆吃麵食,不吃米飯為主,這一最根本的飲食習慣不同,導致中餐在歐洲無法形成規模企業的最根本的原因。我過去斷言,今天斷言,將來繼續斷言:中餐在歐洲不可能形成一個統一風格的連鎖餐飲企業,中餐不可能形成“麥當勞”。
不改變熱炒,不改變使用米飯,中餐無法規模發展,改變了熱炒,改變了主食米飯,中餐則死亡。
當然中餐不能發展成規模經濟,最主要的主觀原因是我們中國人具有醜陋的一麵,不相互信任,不團結。好的廚師,好的廚藝,絕對不傳授給別人,頂多傳授給自己的兒子,所以造成在歐洲的中餐館形成這樣的局麵,有一個兒子開一家,有兩個兒子開兩家,有三個兒子開三家。團結一致,互相幫助,在我們中國人的眼裏,那就是,要團結就團結自己人,要幫助就幫自己人,這裏頭的學問可大了。
中餐館一般是家族生意、家族企業,根本的原因是不信任他人,很少有合作,哪怕是兄弟親戚,還相互猜忌, 互相拆台。沒有團結合作,怎麽形成大規模的企業?沒有前瞻,沒有創造,看見別人餐館生意火旺,也在隔壁開一家,惡性競爭,惡性殘殺。
我在思考另一個問題。
不是說日本人很團結嗎?不是說日本人一貫宣揚不畏艱難和強暴的勇氣和精神,提倡大家的精誠團結,共同對敵嗎?日本人在世界上創造了很多品牌,但是日本人永遠無法在全世界把自己的飲食做成象麥當勞一樣的規模企業。我認為這裏頭最根本的原因,像我們中國人東南亞人的飲食一樣,日本人的飲食也是米飯也有味精。這就是最大的客觀阻礙。
醬油炒米飯,我們中國人已經炒了幾千年,吃了幾千年,就這樣世世代代炒下去,吃下去。
主客觀原因都阻礙著我們的中餐事業在歐洲的發展,現在雪上加霜,德國人既查醬油,又查味精,再查豆芽,我們還是老老實實保持自己的本色吧。
我們的頭發是黑的,醬油也是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