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爪蓮

人生在世,以誠相待足矣。 我對人生充滿希望,但隨遇而安
個人資料
綠珊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丁邢 丁東小群:《背景書係》編輯心得

(2024-08-01 18:37:46) 下一個

 

幾天前,本公號發文悼念樂黛雲先生,提及《背影書係》。這套書早已脫銷,沒有機會再版,隻有孔夫子舊書網上有少量流通。我曾在十年前應南翔先生邀請,在深圳一家書店演講,介紹《背影書係》的編輯心得。演講主要內容如下:

回憶錄曆來是人們讀書的熱點之一。中國外國都是如此。

什麽是回憶錄,記述自己過去的經曆,就是回憶錄,通常用文字表達,也可以用聲音和影像表達。廣義上的回憶錄,無處不在。現在有了網絡,有了數碼印刷,人們寫作和發表回憶錄的門檻,越來越低。可以說,人人都有撰寫和發表回憶錄的權利。但對於讀者來說,不是任何回憶錄都能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隻有一部分回憶錄才能勾起人們閱讀的願望。我想,回憶錄能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還是取決於它本身的曆史文化含量。

工人出版社邀請我編書。當時他們說,這些年,文化名人紛紛去世,能不能搜集一些悼念文章,匯編成書。出版社都要麵對市場。最吸引人的當然是政要的回憶錄。但那是一個特定的門類,出版有特殊的審批程序,操作難度比較大,進度沒有辦法掌控。還有明星的回憶錄,雖然賣點也不錯,但不是我的興趣所在,我對文藝和體育領域的明星不熟悉。我比較熟悉的是人文學者。選編這個領域的懷念文章,名人寫,寫名人,難度不大。我調動自己和閱讀積累,很快就編出了《先人之風》,印出來以後,社會反映不錯,出版社讓我繼續編,形成一個係列。我想,要形成係列,就要編出特色。《先生之風》裏的文章,學生回憶老師比較多。繼續編就要有專題性,於是第二本的主題定為《追憶雙親》,是回憶父母公婆,別的不收。第三本《此生此情》是回憶夫妻,第四本《風雨同窗》都是回憶同學和同齡朋友。這種自我限製雖然提高了選文的難度,但形成了特色。許多朋友都說角度不錯。其實,我一開始並沒有整體規劃。本來還想編第五本,主題是回憶校長。出版社改製,責任編輯陳大鋼退休了,這個係列就劃上了句號。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信息更多地依賴網絡。紙質書籍還有沒有市場空間,成為嚴峻的問題。這套背影書係,不是原創為主,而是選擇已經公開的文章為主,能不能得到讀者的認可?我想就這個問題,講五點心得。

一,怎麽處理獨家文章與二手文章的關係。名人回憶名人,肯定要在第一時間發表,很難留到我編出的時候再出手。現在有一些小眾電子刊物,通過電子郵件小範圍傳播,網上查不到,也沒有紙質印刷品。比如吳迪主編的《記憶》,內容大部分是獨家的。其中有幾篇回憶文章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對於《記憶》的讀者,這是二手,對於普通讀者,這是一手。《先生之風》裏最長的一篇是趙越勝的《輔成先生》。最早我就是在《記憶》裏讀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周輔成是北大哲學係教授,倫理學泰鬥,活到98歲,和季羨林同年去世。他們年齡相仿、資曆相仿,但周輔成去世後幾乎無聲無息。趙越勝的散文《輔成先生》是在周輔成活著的時候寫完的,讓其過目,周先生也很滿意,周輔成去世之後,四川的倫理學家肖雪慧說,周輔成去世社會一點響動都沒有,太遺憾了。我通過她找到了趙越勝這篇文章的全文編到書裏。文革後期,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要組織理論隊伍,趙越勝是北京一個工廠的青年工人,進了工人理論隊伍裏。當時請北大教師做輔導,周輔成給他們講西方哲學。趙越勝本來喜歡讀書,讀過康德,跟周先生探討。周輔成一看這個年輕人有學術興趣,就成了忘年交。把他請到家裏,借給他書,指點他怎麽學西方哲學。趙越勝成了周教授特殊弟子。恢複高考後,周輔成跟趙越勝說,你不需要考本科了,直接考研究生吧,一下子考上了。周輔成是一輩子不願意投靠權力,保持獨立人格,人生故事非常精彩。趙越勝的文章後來出了單行本,叫《燃燈者》,社會評價很高。

王年一先生是獨立研究文革史的先驅,75歲去世,默默無聞,報紙上一則消息都沒有。吳迪寫了一篇悼念文章,不是簡單地讚美王年一,而是講他們怎麽認識,怎麽切磋,兩人之間有衝突,不打不相識,越衝突,吳迪越尊重王年一。《背影書係》裏選了這些文章,增添了分量。

二,怎麽處理名人和普通人的關係?《先生之風》是名人憶名人。繼續編回憶父母、夫妻和同學的文章,是不是堅持這個思路,我提出一定要放寬。於建嶸、林賢治有名,但他們的父親不出名。蔡定劍有名,但他的兒子不出名。文章好就可以上。我還選了回憶者和被回憶者都不出名的文章。這就是馬懋如回憶婆婆的文章。我有自己的用心。馬懋如是中宣部離休幹部,在《炎黃春秋》發表過好幾篇文章。她雖然不是名人,但她的公公劉順元,被稱為“中國反對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第一人”。劉順元1920年代參加革命。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作為中共代表,去接管大連。當時大連由蘇軍占領。他們居高臨下,對中共很不平等。劉順元受不了這個氣,頂撞了蘇軍,蘇方把這個事匯報上去,給中共施加壓力,說大連不能用這個人。1949年開國大典,天安門上隻有一個外國代表團,就是蘇聯文化代表團,團長法捷耶夫。開國大典結束後,法捷耶夫要訪問濟南,當時濟南一把手就是劉順元。為了迎接法捷耶夫訪問,劉少奇緊急召見劉順元,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沒有蘇聯的支持,我們站不住,你趕快寫一個檢討,法捷耶夫來的時候,讓他帶給斯大林。劉順元說,我沒有做錯,為什麽要檢討。劉少奇說,為了黨和國家,你必須做這個檢討。結果不光讓劉順元寫了檢討,還把他連降三級,放到一個不起眼的單位擔任副職。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4年劉少奇想到了劉順元,安排他當了江蘇省第二把手。馬懋如寫了回憶公公的文章,我沒選,而是選了回憶婆婆王春香的文章。王春香是個農村婦女,15歲跟劉順元結婚。劉順元上北京師範大學,參加革命,她在老家侍奉公婆,撫養三個孩子參加革命。日軍占領當地時,她被關押過,被打傷了。解放後,她找丈夫,丈夫卻已經另外結婚。當時共產黨隊伍裏有規定,夫妻失去聯係多少年以上,經過組織批準可以結婚。劉順元第二次結婚不違反規定。但對留在農村的王春香來說,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這樣的農村婦女,太容易被曆史忽視。主流的曆史,是大人物的曆史,是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的曆史,沒有小人物的位置。我想做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嚐試。

三,怎麽處理紙媒信息與網絡信息的關係。網上搜索文章很方便,大家都可以做。互聯網進入中國,相對普及是新千年以後的事。上個世紀末以前的許多印刷品,網上搜不到。這就給我留下了另辟蹊徑的空間。《此生此情》裏有兩場重頭戲,都是選自紙質書籍。一篇是戴厚英回憶聞捷。聞捷是50年代中國三大著名詩人之一。文革開始成了審查對象。戴厚英是華東師大中文係畢業的文學評論家,文革前很革命,寫批判文章很尖銳、很潑辣。文革開始她是革命動力,聞捷成了她的審查對象。當時聞捷的夫人已經去世。在審查聞捷的過程中,戴感到他很有才華,也很正派,一來二去,審查者與被審查者就產生了感情。戴厚英早就跟丈夫離了婚。聞捷帶著三個孩子生活也不容易。如果放在今天,結婚順理成章,誰也攔不住。但當時驚動了張春橋,組織上說什麽也不讓他倆結婚,一定要把他倆發配到不同的地方去勞動。聞捷是情感型的人,氣不過,就自殺了。這成了戴厚英的心病。改革開放初期戴厚英寫了一本長篇小說《詩人之死》,寫的就是聞捷。90年代,她又寫了長篇回憶錄,回憶他們的愛情如何被扼殺。可惜,戴厚英的回憶錄沒寫完,有一個人謀財害命,把戴厚英給殺了。她沒有趕上互聯網普及的時代,就離開了人世。新一代讀者一般不知道她的名字。我從當年的書上把她的回憶鉤沉出來。

另一篇的作者是金鳳。她畢業於清華大學,政權更迭前夕參加革命,任《人民日報》記者。朝鮮戰爭擊落對方飛機最多的空軍戰鬥英雄是趙寶桐,《人民日報》讓金鳳采訪他。組織讓趙寶桐做報告,因文化水平所限,他寫講演稿有困難,請金鳳幫助。一來二去,倆人產生感情,結了婚。文革開始,金鳳到空軍采訪。當時空軍提出要把飛行的命令用毛主席語錄表達。金鳳丈夫是空軍飛行員。金鳳知道這樣做不行。飛行速度太快,如果先念語錄,再下命令,在空中會出風險。就寫了一個內參,說不能這麽幹。這得罪了高層的一些人。不久金鳳就被關進秦城,組織對丈夫做工作,說老婆是反革命,反革命家屬不能上天,要想繼續當空軍,就必須跟老婆離婚。趙寶桐不願意離婚,扛了一年,實在抗不住了,隻好離婚,組織上還給趙寶桐介紹了一個女士結婚。9·13事件以後,金鳳平反出獄,發現丈夫跟別人結了婚。金鳳一定要跟丈夫見麵。趙寶桐和金鳳有感情。第二任妻子看到這個情況,有點招架不住,急了,就給江青寫了一封信。不久江青倒台。她給江青寫信成了問題,法院判離婚。這樣,金鳳和趙寶桐複婚。複婚以後,金鳳觀察,覺得趙寶桐的第二任妻子人不壞,又幫她找了對象。金鳳不會用電腦,所以她的回憶錄,要通過紙質書籍尋找。

四,如何處理彰顯與反思的關係。追尋道統,彰顯良知,是我選文的內在追求。中國主流的曆史是政治家的活動史。何家棟先生提出過一個觀點:政統比道統更深刻。就是說,思想史的線索比政治家的傳統更重要。我讚成這個觀點。所以特別關注半個多世紀以來具有探索性和超前性的思想者的命運,選取了回憶林昭、遇羅克、顧準、李慎之的文章。這些思想家有的為了表達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擦亮這些人的名字非常重要。

一些學生懷念老師,讓我們看到過去的師道。比如錢文忠,是一個少年才子,上中學的時候,十幾歲就想學梵文。給季羨林寫信,季羨林覺得有意思,就在1984年招了一個班,共8個人,他是其中一個。結果8個學生有6個沒有學下來,隻有2個學下來。季羨林把錢文忠推薦到德國繼續深造。錢文忠學成回國趕上了風波,成了一個有問題的學生,被北大開除。搞不成學術。東方不亮西方亮,他就下海經商。90年代,周一良見到錢文忠,覺得錢文忠是人才,是搞學問的料,下海經商有點可惜,就拜托上海的王元化先生把錢文忠收在門下讀博士。錢文忠成了王元化的關門弟子。他在複旦大學讀完博士之後,留在複旦當了教授,從商海回到了學界。他學有所成,很有名氣,非常感謝周一良、王元化對他的幫助。

還有劉道玉回憶楊小凱的文章。全球華人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有人認為,全球華人裏有可能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有6個人,楊小凱是其中的一個。可惜他才活了50幾歲。楊小凱的學術道路很坎坷,在文革時期他是一個高中學生,他寫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中國向何處去》。康生看了以後說,這篇文章絕不是中學生寫的,要追後台,把楊小凱判了十年徒刑。幸好在監獄裏有很多高級知識分子,他在裏麵學了高等數學,出來之後,就想走學術道路。刑滿釋放人員,連考大學的機會都沒有。他的父親跟李銳是好朋友,李銳又把楊小凱推薦給於光遠,於光遠讓楊小凱考進了社科院,出版了學術專著,但解決不了夫妻兩地生活。這時,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破格把楊小凱聘成武漢大學講師。美國鄒至莊教授到大陸訪問,看楊小凱很有水平,就邀請他到普林斯頓大學去當訪問學者、讀博士。武漢大學有人不同意。劉道玉硬是開綠燈,讓他去了。如果不去,楊小凱也不會取得國際一流的學術成果。他死的時候是澳大利亞科學院的院士,莫納什大學的終身教授,說明在國際上承認楊小凱的學術成就。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佳話,在當今的中國大學裏,已經很少聽到了。

回憶父母的文章,一般都是懷念父母的恩情,歌頌父母的美德。但我有意選擇了幾篇是反思父母的弱點、缺點的文章。老鬼、李南央寫母親的文章,曾經引起很大反響,我編了進來。有一些文章,不是專門揭父母的短處,而是把父母當成活生生的人來寫,既寫優點,也寫缺點。比如北島寫回憶父親的文章。我曾經和北島家住在一個院子,跟他父親趙濟年先生很熟。在我印象中,趙先生是很好的人,待人隨和、文雅。他是一個保險專家。解放後中國不重視保險,把他安排在民主黨派工作。改革開放之後,要恢複保險國際業務,隻好把趙先生請回來當顧問。北島辦《今天》,遇到官方很大的壓力,父親給了很大的支持。北島的回憶文章提到,冰心丈夫被打成右派後,官方對冰心不放心,想了解冰心的思想狀況與精神狀態。冰心是民進宣傳部長,北島的爸爸是副部長,官方讓他爸爸不時到冰心家坐坐,了解冰心的動向,向組織匯報。北島的態度是理解性地反思。北島的爸爸把黨看得比朋友更高,當時不奇怪。如果換另外一個人,也會這樣做。這個事情放在今天,會覺得是不太光彩的事。北島把他爸爸放在當時的曆史環境下如實地反思,不避諱親人的缺點、弱點、局限,是一種高境界的表現。

五,如何處理曆史價值與文學價值的關係。回憶性屬於曆史的範疇,拒絕虛構,但從文學的角度看,有一些回憶錄也有很高的審美意義。當今中國最好的文學作品並不是小說,而是一些講述真人真事的散文。

以《風雨同窗》裏沈睿的《殘酷的青春》為例,她回憶的是小學同學姚錦雲,兩個女孩子一塊上小學、初中,一塊插隊。作者考上了大學,姚錦雲當了出租車司機。80年代初北京出租車特別少,當時的出租車公司全是國有的,中學畢業生能當出租車司機,也是一份不錯的工作。但車隊的隊長老對她進行性騷擾,弄得她告狀無門。那時候是鐵飯碗,不在那個單位幹,就沒了飯碗。她一怒之下,開著出租車在金水橋撞死了6個人。這在當時是轟動北京城的大案。這篇文章一共有6萬字,寫得非常生動與細致,把文革期間那一代女孩子的追求與愛好,以及互相之間很私密的東西寫得淋漓盡致,應當說文學價值很好。

如果把這套書的幾十位作者視為一個整體,可以毫不含糊地說,他們代表了當代漢語文學的真正高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