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am I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正文

由孝順說起4 ----孝順和我們的社會心理有何聯係?

(2008-02-24 13:03:41) 下一個
古人說孝,集大成者恐怕是《孝經》了。《孝經》裏說:“夫孝,德之本也。天之經也。地之意也。民之行也。”大意是說孝有如天地存在的基本原則,是我們人之所以存在的基本原則。或者說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最基本道德守則。這樣說不免大得無邊且太含糊,讓人覺得恐慌。“孝順”的含義實在是太廣,為了簡單易懂,我在這裏嚐試把它具體化和細化為這麽幾點:

 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具體的地說就是經濟的供養。當兒女有經濟能力時,應該在經濟上對父母有所回報。另外相當重要的一點就是兒女應該按照父母的意願和指示生活,不違背父母的意願也是非常重要的。
 聽從父母的指教。所有的行為都應遵守父母的指示。父母反對的,兒女堅決不讚成。父母讚成的,兒女堅決不反對。
 敬愛父母。在對待父母的態度上,除了尊從他們的意誌之外,還應該愛他們,體貼他們。要知道和了解父母的心意,也要盡最大努力滿足父母的願望。
 兒女和父母作為一個整體,每有任何決定要做,需優先考慮父母的利益,兒女的利益必須服從父母的利益。
 當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兒女要像父母當初照顧自己一樣照顧和服侍父母。無論是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為父母去憂解難,或是為他們做一些細小的事,例如端茶送水等,都是非常應該的。
 當父母有做的不當的時候,兒女應該體諒父母的不察,不可以批評父母的錯誤,隻可以用自己的行為為父母彌補過失。
 當父母離開人世時,兒女不應該很快的就忘了父母,而是應該常常地思念父母。不然的話就是忘恩負義,不配為人子女。

幾千年來,社會和統治者,都以是否“孝順”作為衡量個人道德的基本準則。於是千百年來,“孝順與否”,已成為我們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行為指標,被用來衡量個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和行為的偏差與否。雖然今天的社會中,真正在實行“孝順”的,或者是部分實行孝順的人口,也許已經大大的減少了許多。但受“孝順”這一觀念所影響的人們,絕對仍然是現今社會的絕大多數。這裏想要探討的就是,究竟“孝順”這一文化傳統,給我們的社會和個人心理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我不想在此對這些影響做進一步的評價,那將是另外一篇博客的內容。我隻是把它們羅列出來,看各位是否讚同。

 負罪和內疚感。來自於我們相信父母為我們犧牲了許多,而作為兒女一定要有回報給予父母。往往現實中的回報和理念中的回報是有巨大的差別的,所以許多中國人都總是有著莫名其妙的內疚和負罪感。但他們卻又拒絕承認這一點,所以你會發現他們總是要為自己的行為做一番詳細的解釋,表示“我沒有做錯什麽。隻是客觀存在如何如何而已。”
 缺乏獨立判斷和獨立思考的勇氣和能力。來自於我們的成長過程,由於總是要聽從父母的意見和指示,獨立和自我沒有合適地得到發展和鼓勵。於是就形成了一種總是以他人為參照係統的思維慣勢,許多人甚至無法鑒別和標識自我。
 服從被推崇為美德,而反叛被視為缺陷。服從成為慣性行為,即使在不應該服從的時候,也習慣地表示服從。
 喪失和模糊對是非的判斷。因為孝順的宗旨告訴我們,是非與否和恰當與否的判斷取決於家庭地位尊卑和高低,而無關事實和判斷。很自然地,當人們麵臨是非的判斷時,習慣性地尋求或依賴地位尊貴的他人。
 喪失感覺真實的能力。因為“孝順”將如何對待父母變成一種強加於兒女的指令,而不需要做兒女的有自己的體驗和判斷。這樣一來,變成當兒女長大成人時,他們仍然需要有具體的指示教他們如何去對待他人,因為他們已經不懂得該如何相信自我的感覺。

羅列下來,幾乎都是反對和負麵的影響。“孝順”對於今天社會到底有無正麵意義,本人實在是不敢認同。倒是對於如何去處這一傳統帶給我們的負麵影響,深感憂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