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大將軍 - 彭真, 鐵骨錚錚的好漢!
《莊子 · 漁父》中對 “ 真 ” 的界定: “ 真者,精誠之至也。 ”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彭 真, 彭大將軍,有膽有識,有理論能實踐,有山東山西兩位二哥的俠肝義膽,是共產黨內的老資格,曾位居 陳雲, 林彪,鄧小平之前,是一位不被一般人認識的泰鬥。
在下在此拋磚引玉,歡迎知者智者指點賜教。
革命家 彭 真,於 1902 年 10 月 12 日出生於山西省曲沃縣侯馬鎮垤上村一個從山東逃荒落戶來的貧苦農民家庭,取名傅懋恭 , 在後來從事黨的秘密工作時用過許多化名, 1937 年第一次到延安後改名為彭真,直至終生。 1997 年 4 月 26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95 歲。高壽善終。
一般人都認為 1955 年 9 月是我軍曆史上的第一次授銜。 其實,解放戰爭時期,彭真等人就成為我軍曆史上最早獲得軍銜的人。 1946 年駐東北蘇軍派員飛赴延安,要求我黨中央迅速派負責幹部去沈陽,協調蘇軍與我方的行動。 9 月 16 日,黨中央研究決定由彭真、陳雲、葉季壯、伍修權、段子俊、莫春和六位同誌擔此重任。我方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的名義,授予彭真、陳雲、葉季壯中將軍銜,伍修權少將軍銜,。。。。。。
1945 年,出席黨的七大,當選為主席團成員,並任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主任。在黨的七大和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 8 月被增補為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實現黨的七大作出的爭取東北的戰略決策,彭真同誌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政治委員,位列 陳雲,林彪,張聞天之前,【出於軍事考慮,中央後來決定林彪任一把手,彭真改任東北局副書記】。
1950 年 10 月 27 日,任弼時逝世, 28 日上午 9 時整,哀樂齊奏,毛澤東親視含殮。他深情地凝視著老戰友,銘記任弼時的最後遺容。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彭真抬任弼時遺體入棺,並覆蓋中國共產黨黨旗。9時半,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彭真、李立三、羅榮桓、劉伯承、張聞天、蔡暢、聶榮臻、吳玉章、滕代遠、徐特立、薄一波、鄧穎超、羅瑞卿、李維漢執紼,將靈柩移至勞動人民文化宮靈堂。上午10時,開始瞻仰遺容和吊唁。
1956 年在黨的八大和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實際名列毛劉周朱陳林鄧之後,排名八爺,“副總書記”】。
文化大革命前期,彭頂住上方批海瑞,批吳晗的狂飆,提出 “ 真理麵前人人平等 ” 【吾信有其言】, “ 我管你是什麽中央主席 ” 【吾疑其原委】搞得真真個 “ 針插不進,水潑不入 ” 。彭羅陸楊,首當其衝,遊街示眾,高帽紙牌,受盡屈辱, 慘遭迫害,失去黨內外一切職務和人身自由。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堅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總結曆史經驗,關心、思考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同林彪、江青一夥進行了頑強的鬥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中央宣布: " 文化大革命 " 中 " 強加給彭真同誌的種種罪名和一切誣蔑不實之詞,均應予以推倒 " 。
彭真恢複工作後,在 1979 年 4 月第一次參加中央工作會議時,遭受了十幾年政治迫害的彭真複出後第一次參加中央工作會議,就麵對著全麵否定毛澤東、毛澤東思想的思潮。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彭真在這個大動蕩的時刻勇敢地站了出來。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必須堅持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否則,必然造成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整個革命戰線的混亂,使親者痛、仇者快。彭真在東北組發言時說,對毛澤東,應當全麵地來看,所謂全麵,就是曆史的全麵、現在的全麵和未來的全麵。展望將來,我們應該舉什麽旗幟呢?如果我們放棄了毛澤東思想,不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我們高舉什麽旗幟呢?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如果把它放棄了,實際上也就是放棄了馬列主義的旗幟,那麽,我們用什麽理論來作為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行動指南呢?我們必須堅持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否則,必然造成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整個革命陣線的混亂。
【彭真為夫人張潔清推輦】
晚年張潔清
張潔清老人今天起得格外早,因為這一天是她的生日,8月1日。
8月1日是個充滿陽剛的日子——“建軍節”。不知為什麽,我總以為張潔清老人一定像這個日子一樣剛強、硬朗。當老人坐著輪椅,身穿淺米色上衣,戴一頂淺米色草帽,一臉慈祥笑容的出現在我們麵前時,那種高貴、典雅的氣質讓我驚歎!
麵對老人,我不知如何將“革命”“堅強”這樣的詞匯與她聯係在一起。這樣一個柔弱、文靜的女子,是怎樣走過她艱苦卓絕的革命人生的?
一
1912年,張潔清出生在河北霸縣的一個大家庭,在10個兄弟姐妹裏她排行老二。 7歲時,“五四”運動爆發。張潔清的姑姑張秀岩是李大釗的學生,受李大釗的影響,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成為一名早期的共產黨員。在張秀岩的影響下,這個家庭有十幾個人先後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毛澤東在延安“七大”期間,曾讚揚張秀岩說:“你改造了一個家庭。”而張潔清,就是這個家庭中最早隨姑姑投入革命洪流的一個。
回憶起少年時代就接受革命教育,參與革命活動的經曆,張潔清記憶猶新。那時家裏生著一個洋鐵爐,每到晚上,孩子們便圍坐在一起,吃著水蘿卜、花生,聽姑姑講紅軍領導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這些故事讓張潔清覺得既新鮮,又驚奇。在姑姑的指揮下,大家把窗戶關得嚴嚴實實的,跟著她學唱國際歌。所以,從很小的時候,張潔清便知道有一種社會叫共產主義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的社會,她向往那個社會,希望那個社會早點到來,也想為那個美好願望的實現做一些事情。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張潔清開始在姑姑的指導下參加一些地下交通工作。因為還是個中學生,不太引人注意,張潔清成為傳遞情報文件、和地下黨員聯絡的最佳人選。深夜,張潔清還和兄弟姐妹們悄悄地將一些革命標語貼到大街小巷。不僅張潔清與兄弟姐妹加入了革命行列,就連張潔清的母親與姥姥也都支持孩子們的活動。每次送情報時,為了躲過敵人的搜身,媽媽和姥姥會把情報縫到被子裏。有時候,張潔清坐火車來往於京津傳遞情報,她會把一些漂亮衣物放在箱子上層,吸引警察的注意力,保證情報的安全。就這樣,少女時代的張潔清沒有在家裏做大小姐,而是認定共產主義才是人類最美好的社會,並選擇它作為自己的理想。從此,張潔清開始了她充滿坎坷荊棘但又絢麗多彩的人生。
1930年,18歲的張潔清考取了北平女子師範學院,在那裏,她參加了“左聯”影響下的一個劇社——新興劇社,劇社的導演是當時還在國立劇專上學的學生崔嵬。劇社每次排出新劇目,都要到清華、燕京等學校去演出。另外,他們還在學校成立了青年讀書會,把一些進步青年組織起來,閱讀和宣傳進步書籍和刊物,並進行學習討論。張潔清就是在這些活動中得到了鍛煉,並逐步成長了起來。
1933年5月的一天,在女師大的一間宿舍裏,張潔清和幾個同學秘密召開會議,研究如何利用演出來宣傳抗日救國。突然,校園裏傳來一陣刺耳的警笛聲,隨後,全副武裝的國民黨憲兵包圍了學生宿舍,張潔清和正在開會的同學全部被捕,並被關進南京國民黨憲兵司令部的監獄。與她關在一起的,還有不少女共產黨員,像帥孟奇、何寶珍、夏子胥等。張潔清雖然年齡最小,大家親昵地稱她幺妹,但有什麽事和獄方交涉,卻都讓她出麵。就這樣,在這些有著豐富鬥爭經驗的大姐們那裏,張潔清學到不少對付敵人的辦法。後來,張潔清通過兒時好友,當時北平大學醫學院院長徐誦明的女兒向她父親求救,才得以出獄。
出獄後,張潔清沒敢直接回北平,而是先到天津避了一段風,然後才又回到女師大讀書。
1934年,張潔清畢業後到了天津,住在姑姑張秀岩家,與姑姑一樣,用教書做掩護,從事革命工作。她經常來往於天津和北平之間,為黨傳送情報及宣傳品。同時,她還參加了北平和天津等地婦救會的領導工作,並負責聯係學生中的黨員和“民先”隊員,還經常到工廠做女工的宣傳工作。除此之外,她還通過社會關係,邀請進步的話劇團在中國大戲院演話劇,進行募捐,以支援抗日。那時候的張潔清充滿革命的激情,正是這種火熱的戰鬥生活的磨煉,使她像《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林道靜一樣,逐漸從一個單純、幼稚的青年學生,一步步成長為堅強、成熟的革命者。
二
張潔清與彭真最初相識是在1935年,那時彭真剛剛從國民黨的監獄裏釋放出來,暫住在北平的大義社。當時,與彭真有工作聯係的是張秀岩。為了不引起敵人的注意,姑姑常常讓張潔清擔任交通員,從那時起,張潔清開始與彭真有了初步的接觸。那時的彭真,雖然僅三十多歲,但已經是一個有著豐富對敵鬥爭經驗的職業革命家。由於革命工作的需要,彭真當時化名“魏先生”。每次送信,張潔清與彭真很少說話,但她對這個長得瘦瘦高高,穿著一件大褂的魏先生印象很好,覺得他人很智慧,反應靈敏,一張堅毅、樸實的臉不僅透著穩健和成熟,還有一種農民似的淳樸和誠實。在張潔清眼裏,彭真不僅僅是領導,更是一位兄長。不久,彭真離開大義社,到了革命根據地延安,而張潔清繼續留在白區從事地下工作。
1939年,張潔清結束了幾年的白區生活,來到了晉察冀根據地,一向對自己要求嚴格,並十分注意思想改造的她,主動向領導表示,自己是個知識分子,長期生活在大城市和白區,對黨的方針和精神學習得不夠,對農村工作也不熟悉,希望能夠學習一段再安排工作。於是,領導將她送到晉察冀黨校進行學習。
也許是天意,張潔清在這裏竟遇到了幾年未見的“魏先生”。此時的“魏先生”已經改名為彭真,是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書記和晉察冀分局書記,同時兼任晉察冀黨校校長。再一次的相逢讓彭真感到十分意外。從麵前這位才貌出眾、溫文爾雅的女學員身上,他看到那個幾年前還是小通訊員的女孩兒已然成長為一個成熟的革命戰士,她的身上散發著一種與眾不同的魅力。很快彭真便被張潔清特有的魅力深深吸引,並坦率地向她表露了自己的心思。原本就對彭真懷有敬慕的張潔清接受了這份真摯的感情。
沒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沒有卿卿我我的纏綿,彭真與張潔清的愛情在平平淡淡的日子裏越磨越濃。不久,張潔清得了瘧疾,打擺子發高燒,彭真到黨校去看望她。看到被疾病折磨的張潔清,彭真心疼地說:“搬到我這兒來,咱們結婚吧,讓我來照顧你。”看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充滿了彭真對張潔清的深情厚意,也是彭真對她一生的鄭重承諾。正是這句質樸而實在的話,深深打動了張潔清的心。於是,病中的張潔清做了新娘,躺在擔架上的她被抬進了洞房。
婚禮非常簡單,兩床被子放到一起,就算完成了她的終身大事。不過,簡單歸簡單,熱鬧還是蠻熱鬧的。沒有一點積蓄的彭真,預支了兩個月的津貼,從老鄉那裏買了一些瓜子、花生。賀龍、呂正操、黃敬、關向應等人都參加了婚禮。大家讓彭真介紹戀愛經過,他總結了三句話:在地下工作中認識;在戰爭年代裏戀愛;在艱苦環境下結婚。
婚後,組織上安排張潔清到晉察冀中央局機關秘書處工作。每天,除了完成自己的那份工作,還要照顧丈夫的起居生活,除此之外,她還常常幫助丈夫整理文件,抄寫材料。
1940年的冬天,敵人的又一次大掃蕩開始了。此時的張潔清已身懷六甲,而彭真正好去了延安。晉察冀分局的同誌把一些病人和女同誌組織起來進行反掃蕩,就要臨產的張潔清也挺著大肚子出現在反掃蕩的隊伍裏。一天,部隊到了盂縣,張潔清突然覺得肚子陣痛起來。還沒從分娩的痛苦和疲憊中緩過來,日軍就來了。當地的老百姓和民兵不顧自己的家人還沒有安排轉移,抬起張潔清就上了山。那一天是11月28日,天上下著雪,就是在這雁北的大山裏,剛剛生完孩子的張潔清蜷曲在臨時紮起的一副又短又小的擔架上,此時的她是多麽想念丈夫啊!北風在身旁咆哮,幹枯的樹枝發出尖利的叫聲。前麵有山路崎嶇陡峭,後麵有敵人步步緊逼,張潔清被老鄉們抬著,艱難地行進在彎曲的山路上。為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她不顧大家的勸阻,將蓋在身上的棉被扔掉了。這一扔,讓她與疼痛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嚴重的關節炎伴隨了她一生。
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彭真擔任北京市市委書記。以張潔清的資曆與能力,本可以安排一個好一點的工作和職務,但張潔清考慮到北京剛解放,一切秩序還未正常,好多情況還很複雜,她選擇做了機要秘書。
我曾在張潔清老人的家裏看到過許多筆記本,那是幾十年來老人寫的工作日記。翻開寫的密密麻麻的筆記本,我們看到從彭真每日工作、活動的安排,到他體溫和脈搏的變化的完整記錄,數十年如一日,從來沒間斷過。它記錄了一個黨務工作者對自己的工作傾心盡力的投入,以及一個妻子對丈夫細致入微的關愛。
在彭真、張潔清的家裏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彭真屋裏的那張大辦公桌,家裏所有的孩子和親屬都不能靠近,因為,那上麵放著許多黨和國家的機密文件,孩子們從小就知道那是一塊“禁地”。彭真與張潔清這對做過地下工作的夫妻,深知紀律就是生命,哪怕夫妻之間也都要自覺地遵守這條紀律。
1964年初夏的一天,彭真一進家門就嚷嚷著要酒喝,張潔清覺得奇怪,因為丈夫平日是不喝酒的。隨後,彭真告訴妻子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張潔清說,這麽大的事怎麽自己事先一點都不知道,彭真說這是絕密,隻有相關的人員與領導知道,所以沒有告訴她。然後,他歉意地笑著說:“咱們喝點酒慶祝慶祝吧!”
無論是過去那個風華正茂的張潔清,還是現在這個耄耋老人的張潔清,給人的印象都是溫柔賢惠、高貴典雅。但這個女人味十足的張潔清,卻是堅韌而剛強的。且不說她幾十年與病痛做鬥爭需要怎樣的毅力,僅說“文革”中她對信念毫不動搖的意誌,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
“文革”開始後,張潔清被關進了秦城監獄,一關就是7年。“四人幫”想從她身上打開突破口,將彭真定為反革命,但7年間,無數次的審問都讓對手落了空。他們讓她揭發彭真的“反革命罪行”,她就從“魏先生”說起,從晉察冀黨校說起,從建國以來,彭真勤勤懇懇為黨工作說起,直至最後,“四人幫”也沒有從她這裏撈到任何“口供”。
張潔清的女兒傅彥大姐曾經告訴我,1972年,他們接到通知,允許孩子們去探監。在這之前,孩子們對父母的情況一無所知,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媽媽,因為媽媽一直體弱多病,他們怕她熬不過來。可當他們在監獄裏見到媽媽時,不禁為她的堅強而驚歎。站在他們麵前的母親,頭發雖然白了,但意誌並沒有消沉,臉上仍然帶著平靜、從容的微笑,隻是眼睛裏更多了幾分堅定。張潔清告訴孩子們,要相信他們的父親,父親沒有罪,相信黨一定會把事情查清楚。短暫的探監就要結束,當看到母親往回走時,想到不知什麽時候母女才能相見,傅彥忍不住大哭起來。已經走到門口的張潔清聽到女兒的哭泣聲,停下腳步回過頭,用堅定的目光望著女兒。透過淚光,傅彥讀懂了媽媽眼睛裏的話語:“女兒,不許哭,堅強些。”傅彥止住哭泣擦幹眼淚,她從媽媽的目光中得到了一種特別的力量。望著母親離去的背影,傅彥突然覺得此時她才明白,母親瘦弱的身軀裏,原來是怎樣鋼打鐵鑄的傲骨和信念!
1975年,彭真、張潔清終於走出秦城監獄,到了陝西商洛一個偏僻的小地方。在一間10平方米的小屋裏,兩條長凳支著一張木板,就是他們的家。由於戰爭年代造成的身體損傷,張潔清渾身的關節疼痛難忍,生活十分不便,彭真毅然擔負起照顧妻子的責任,承攬了全部家務。
“文革”結束後的1978年,張潔清先於彭真解放,擔任商洛地區副專員。於是,在家暫時賦閑的彭真,除了照顧妻子的生活,還主動幫助她起草講話稿、看文件、摘文件,成了妻子的私人秘書、“賢內助”。在他們看來,對方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責任。當張潔清雙腿疼痛不能行走時,彭真便是妻子的腿,推著坐著輪椅的妻子到處走;當張潔清兩手無力提不起暖壺時,彭真就是妻子的手,為她端茶倒水送飯;當張潔清十指關節腫痛拿不起筆時,彭真又是妻子手中的筆,替她抄寫文件起草講話稿。看過《彭真畫冊》的人,都會記得有一張照片十分引人注目:彭真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張潔清行走在綠色的草坪上,輪椅中的張潔清幸福而滿足。它讓人想起多年以前,彭真的那句“讓我來照顧你”。幾十年來,張潔清就是在丈夫這深切和細致的關愛與嗬護中度過的,她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她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得到了一個女人最想擁有的。有了丈夫這份愛,還有什麽溝溝坎坎走不過去呢!
深愛無言,這幾個字用來形容彭真與張潔清之間的感情是最恰當不過的。張潔清喜歡蘭花,她的衣襟上經常別著幾朵白色的小花,那是彭真每天清晨在院中散步時,從自家花池裏摘下來,為腿腳不便的妻子送上的一縷清香。多少年後的今天,張潔清老人回憶起這些往事,臉上仍然有一種甜蜜的微笑。
彭真與張潔清是1939年11月24日結婚的,也就是張潔清坐著擔架被抬到彭真窯洞的那一天。解放後,每年的這一天他們都自己悄悄地喝一點酒,以示紀念,這成了夫妻倆的一個小秘密,可孩子們並不知道。有一年的11月24日,彭真向女兒要酒喝,傅彥覺得奇怪,平時父親是不喝酒的。望著女兒不解的目光,彭真臉上浮現出一種意味深長的笑容。
1997年4月26日,彭真在妻子的凝視中,在兒女們的千呼萬喚中,帶著對愛妻無限的眷念離開了他的親人們,離開了他熱愛了一生的人民,離開了他為之奮鬥了終身的事業。在失去丈夫之後的日子裏,每天早晨,張潔清老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擦拭身邊那印有丈夫畫像的瓷盤。在她默默地與丈夫互相凝視的時候,家人都靜悄悄地不去打擾她,他們知道那是父親與母親穿越時空的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