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扯扯名字的事吧

(2008-01-12 07:39:06) 下一個
不知道大家對自己的名字滿意不滿意?
先說說中文名字吧。我得衝父母鞠個躬,感謝兩位老人家沒有趕迭音字的時髦,否則當我古來稀的年歲還得被人叫做莉莉、晶晶、燕燕什麽的,我會非常非常不自在的;但是他們還是趕了另一個時髦,我的名字是單字。看在上帝的份上,難道他們不知道大人物的姓名都是三個字嗎?毛澤東、周恩來,到現在的胡錦濤,溫家寶。即使是章子怡也比鞏俐氣勢強啊,更不用說範冰冰、李冰冰等人了。看來還是親愛的爹媽了解我的本質,也沒打算拔個苗助個長什麽的。感謝他們!原汁原味的人生才是最BH的人生。
傳說名字也可以代表氣運,假如第一個字不好,那麽第二個字還可以搬回一城。由此看來,我的名字還是跟莉莉、晶晶、燕燕差不多,那就是一字定終身,別無選擇。不過這也許就是命吧。
我倒是留意過起單字的由來,據說是為了反傳統,和倡導現代節奏。但是好像沒起什麽大作用嘛。至少對我如此。說起鄙人的性格,就象下雪天走路,脖子乃至上半身向前探得老遠老遠,而雙腳還是慢工出細活地蹭半步算半步。我的好友形容那很有些日本小媳婦的架勢,而我反駁:不是小媳婦,是活躍於思維、謹慎於行事,或者說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雜交。
再上溯到我祖父祖母之前,起名字是件分量很重的事情。家譜中已預先留出中間的字,那代表著傳承,還有五行的變化。起出的名字不僅講究命理,還要念得響亮,寫起來漂亮。但凡讀過書的人家,即使是不能入家譜的女孩兒們,也很少用紅、娟什麽的搪塞。當然還要符合身份。《紅樓夢》裏賈府四小姐,名字雖然落了春的俗套,但是加上元迎探惜的限定,悲則輩矣,叫起來還是主子的氣派;她們的貼身大丫頭,抱琴、司棋、侍書和入畫,多麽新穎的名字,可再新穎聽上去也是個丫鬟。
聯係到網上的ID,或者說馬甲。許多人說網絡的魅力在於沒人知道你是誰。我覺得這結論太過草率。即使是海德博士,他白天的壓抑也預示著夜晚的瘋狂。所以我是不大相信網上是LM,網下是貞神的論調的。更何況語言是門藝術,看不見真人,卻更能透露出你的心思和品行。仿佛油漆刷得越重,木頭的紋路越清晰。所謂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此外,叫冰兒的未必是位肌膚透亮、靈氣逼人的妙齡少女,但馬甲的主人肯定希望自己是,或者能讓對方感覺她是,但是這能哄得了誰?除了筋麻就是肉麻。我還見過一件夏雪的馬甲,抱怨自己在工作上遭遇不公,我忍不住勸她先換個ID。六月飛雪不是沒有,一旦有了那肯定是冤情;況且還沒六月呢,卻先做了小媳婦,那不是盼著飛雪到嗎?所以即使是個ID,也別太貪圖虛實間的對立,個性固然個性,但不是每個人能應付這衝突。
該說說英文名字了。我的第一個英文名字是外教起的。不是我不想為自己做主,主要是我覺得外教更懂得英語文化,就象我們中國人最了解什麽叫入定,什麽又叫夢醒。我不希望自己長個夢醒樣,卻被叫成入定。結果他老人家替我相了相麵,一張嘴我就眼前一黑:Alice!難道我長得象Alice?在我貧乏的想象中,Alice不是位頭發卷卷、臉蛋鼓鼓的小姑娘,就是位腰身豐腴、眼神世故的老太太。可我哪位也不是。但是這個名字還是跟隨了我好幾年,直到2001年。
2001年發生了很多事情,我懷念它。申奧成功;911;多哈入世。而這一年,我又有了一個新的英文名字——Margaret,不幸還是鬼子起的,外加一幫假洋鬼子附和:很像耶。看來我又變成了Margaret的模樣,雖然現在我也不明白Margaret該長成什麽樣?看來對一個人的評價包括自我認知,他人看法,以及人生定位。既然自我認知與他人看法之間的距離要比神六飛過的路還要漫長和遙遠,那麽我還是寄希望於未來吧,終有一天我會認識到自己是個什麽樣。
在我開始叫Margaret的那年冬天,北京下了一場小雪。雪小到無法在地麵長存,溶化後又迅速凍成了冰麵。轉眼間所有的交通要道都成了停車場。我急著奔赴某酒家,因為那裏有場FB。食堂的飯菜沒法吃,估計不少人能理解:量管夠,可你就是怎麽也吃不飽,因為實在咽不下。於是FB有了必要,古人有雲: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筵。但在那個雪夜簡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每打一次電話,那幫LM就如此匯報:“Margaret啊,我們又吃完了一盤×××。”到了後來,我隻好回答:“您還是告訴我還剩下點什麽吧。”
最後當什麽也沒剩下,隻能轉身回家的時候,已經時近午夜。車拋錨在路上,人則象企鵝一樣搖搖地走著。在這樣一個時刻,無盡的冰冷,無盡的黑暗,家卻在10幾公裏開外,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走到。但就是這樣,你還是要想辦法走下去。因為那裏亮著一盞燈,每向前一步就接近它一分,接近它的光,接近它的熱。
這是無從選擇下的選擇,不放棄選擇,你的生活就永遠有翻盤的機會。命改不了,還有運;運改不了,還有人生。這個人生是唯一歸你擁有的。得到和失去都是暫時的歡愉和不幸,它們轉瞬就化作雲煙,成為人生的一部分。王小波曾經說過,很多人忘了他們還有這麽個東西,所以一個個跟丟了魂似的。
千萬不要忘記啊!哈哈。

BTW:其實這篇扯淡的名字該叫《千萬不要忘記》,要知道這個名字是有來曆的。我大表哥活躍的年代是看內部片的年代,據傳他和死黨在烈日下穿越四城八縣就是為了看場內部片。結果某天,他們一連趕了三個場子,內容是反特,形式是國產紀錄片,安全級別嘛,露天電影院放映的那種,而名字都叫《千萬不要忘記》。可想而知,當幾位氣迷心第三次鑽進電影院卻發現還是《千萬不要忘記》的時候,那神情一定是可歌可泣得緊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