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生活節奏越快,肥胖的人越多?
我們常常在速食店或公司餐廳裏見到鄰座的人迅速用完餐就匆匆離去,快節奏生活之下,不少都市白領一日三餐的時間越來越短,然而殊不知吃飯過快會帶來很多健康隱患!
如果一個人的體重是正常的,那麽他每餐進食的食物量是與他的胃容量和食欲相吻合的。吃飯快導致人肥胖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我們大腦每天都會接收很多的信息,當你餓的時候,你的胃反應給你的大腦,這時你才會知道你餓了,反之飽了也是一樣。如果你吃得太快,不細嚼慢咽的話,大腦還沒收到飽了的信息你就還會繼續吃下去,到最後肯定隻有一個結果,那就是吃多了。這樣就無法調整食物的攝取量,也就是說腦的中樞無法得到飽脹感的刺激。所以無論吃多少,總是覺得沒吃飽而會吃得很多,變得肥胖。日本的相撲選手清楚並且正是利用了這一點。現在的青少年肥胖者越來越多,就是因為他們像相撲選手那樣吃,又不像相撲選手那樣運動,肥胖問題就是當然的事了。
日本獅子牙科衛生研究所和東京牙科大學社會齒科研究所聯合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超過肥胖傾向指數24的被調查者中,有43%的人表示是速食主義者;此外,50%吃飯猶如囫圇吞棗的人都具肥胖傾向。
少吃軟化食品能延長壽命
現代食物加工越來越細,蛋糕唯恐不鬆軟,蔬菜水果能“喝”就好了。飲食正在柔軟化,各種方便食品、一口大小的膨化食品甚囂塵上。在經濟發達國家產生的現象是,人們開始追求柔軟香甜的食物,但實際上這是非常危險的。飲食文化的西方化,使得便利店裏出售的食品都是能夠馬上就吃完的。一口食物最多咀嚼七八次,少則四五次,在嘴裏蠕動幾下便咽了下去。這種食物不需要人們的咀嚼就可以吃很多,而這些都是高熱量的食物。現在的年輕人所吃的漢堡包、通心粉隻需要咀嚼620次。大約50年前,每頓飯的咀嚼次數大概是1400~1500次,半個世紀之後,咀嚼的次數下降了一半。現代人已從40多年前每餐咀嚼900~1100次、用時20~30分鍾,下降為目前的每餐咀嚼500~600次、用時5~10分鍾。這種飲食習慣很容易產生各種疾病,並且威脅到老年之後的健康,很容易導致癡呆症。
其實,食物在口腔裏經過怎樣的過程進入到胃裏麵,其結果有很懸殊的差異。經過細嚼慢咽的食物,以非常小的形狀進入到胃裏麵,很容易消化,所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完成消化過程。
但是如果不細嚼慢咽,把很大塊兒的食物送進到胃裏麵之後,胃為了消化食物,就必須不斷地運動。在這個過程當中,胃不僅要消化食物,還給予胃自身強烈的刺激。
食物在進入我們身體之前,在口腔裏就會發生這麽複雜的變化。應該記住所謂吃得健康不僅僅是指食物的質量,攝取食物的方法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也許人的命運在把食物放進嘴裏的刹那間就已經決定了——你的壽命長短由你的飲食習慣所決定!
多咀嚼能增進視力
最近科學家發現,人們患近視普遍增多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人們比過去更喜歡吃軟的食物。日本科學家用三維模型比較了古代人、現代人、未來人的臉型變化,實驗結果表明三個時代的人其下巴和眼睛周圍的變化非常明顯。古代人的下巴非常發達,反過來未來人的下巴變得越來越長,眼睛周圍的骨骼突出。負責研究的堤幸貞美說:“咀嚼的力量弱化,臉部骨骼的發育程度降低。這不僅僅包括下巴周圍,就連眼窩也開始深陷。所以就很容易得近視眼。我們推測古代人由於吃的東西比較堅硬,所以咀嚼的力量是現代人的1.5倍。而未來人咀嚼的力量將弱化到現在的2/3。由於咀嚼力量弱化,未來人很容易得近視眼。”
咀嚼和近視眼有關聯的說法使我們聯想到現在的青少年大多數都帶著眼鏡的現象。去掉一些客觀因素,怎麽解釋在一個班裏一半以上的小學生都戴眼鏡呢?使用計算機太多了嗎?學習壓力太大了?還是像教授說的那樣咀嚼的次數越來越少了呢?
下麵介紹一個有關飲食的變化對眼睛產生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羅連?科坦因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發表的一篇論文說,精製的麵粉和穀物、白糖等使胰島素的數值上升,影響眼球的發育,是導致遠視和近視的原因。他以南達太平洋島嶼上的人們為研究對象,警告說一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就可以導致近視的蔓延。這個地方近視眼的發病率從過去不到l%發展到現在的50%。現在這些不需要咀嚼就可以食用的柔軟食物的基本特征就是含有過量的糖分,擾亂了身體原來的秩序,對眼睛產生影響。把這種主張和現在孩子們的眼睛狀況聯係起來看,這種主張顯得非常具有說服力。
當我們吃較硬的食物時,頜麵部的肌肉收縮力加強,通過牙齒傳入中樞的衝動信號隨之增強,中樞神經係統對隨意動作的調控能力也有所加強。所以,喜硬食者,其視力、體質等狀況都比較好。
速食容易讓人遲鈍,多咀嚼能增強大腦思維能力
日本是世界上對咀嚼活動研究最發達的國家,日本岐阜大學的咀嚼學會曾開展過咀嚼行為對大腦有著怎樣影響的研究。被試驗者躺在FMRI(大腦成像)設備上麵,對眼前瞬間經過的影像進行記憶,研究者對他們記憶的程度進行測定:然後再讓被試驗者咀嚼兩分鍾的食物,再用同樣方法重新進行測定。實驗出現了令人驚奇的結果:被試驗者咀嚼食物之後回答問題的正確率比平常增加了30%,說明大腦海馬層的活躍性提高了(咀嚼之前的正確率是56.25%,咀嚼之後的正確率是87.25%)。這個結果意味著兩分鍾的咀嚼行為使記憶力得到了提高。
日本科研人員發現,咀嚼會刺激腦部主管記憶力的部分。腦部的海馬趾細胞,也就是管學習的部分,會隨著年紀漸大而衰退,短期記憶力也會衰退。日本研究人員用掃描的方法,發現咀嚼的動作或下巴的張合,可以增加海馬趾區內的細胞活動,防止其老化。
英國一所大學的研究表明,經常咀嚼能夠增強記憶。研究人員讓兩個人通過咀嚼口香糖來做實驗。實驗對比發現,嚼口香糖者在記憶力測試中勝過不嚼口香糖者。研究人員認為,嚼口香糖時不斷的咀嚼動作加快了心髒的運動,血液源源不斷地輸往腦部,腦細胞間信息往來頻繁,由於刺激作用,腦的荷爾蒙分泌增多,大腦的思維能力和工作效率顯著提高,從而促進大腦活動,提高人的思維能力。據美國醫學專家的研究統計,咀嚼少的兒童智商普遍低於以耐咀嚼食物為主的兒童。
咀嚼促使人分泌唾液,而大腦中負責分泌唾液的區域與記憶和學習有密切關係。咀嚼能活化大腦皮層。經常咀嚼或叩齒、漱口,有活化大腦皮層的作用,可預防大腦老化和老年癡呆。
慢一點,讓食物給你一個健康的機會
醫學工作者研究發現,吃飯慢的時候,所分泌的唾液中含有一種能使人保持年輕的物質——腮腺激素。它能強化肌肉、血管、結締組織及骨、軟骨和牙齒的活力,還有增強血管彈性和活躍結締組織活力的作用。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到30歲左右,大量分泌腮腺激素的耳下腺開始萎縮。要活化它的功能,最有效、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咀嚼。咀嚼可刺激耳下腺,從而保持腮腺激素的分泌。有了足夠的腮腺激素,血管和皮膚等組織的彈性和活力就能得到保持,人即使上了年紀,也會紅光滿麵,不乏青春之色,顯得格外年輕。
咀嚼還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可調節體內糖的代謝,能預防糖尿病,並有助於糖尿病的治療。充分咀嚼食物,不僅可以按摩牙齦、鍛煉頜骨和牙齒,有效地預防牙病,而且還可防治口臭、老年性便秘、老年性哮喘等疾病。
除此之外,吃飯慢的好處是還能防癌。實驗證明,人們在咀嚼食物時分泌的唾液,除有大量的澱粉酶幫助消化外,還含足量的溶菌酶,有很強的抑菌、消毒作用。唾液還能中和、消除食物中的致癌物質,所以多咀嚼還能防癌。專家們通過實驗表明,細嚼30秒能使致癌物質的毒性降低。
一口食物咀嚼的理想次數是30次
一般應該咀嚼幾次為好呢?據專家說,一口食物在嘴裏至少經20次咀嚼,才能得到唾液給我們帶來的恩惠,30次則較為理想。從營養學角度分析,在我們享用的食物裏,穀類、肉類和蔬菜的比例應該是3:1:1。以此比例進食,就能維持健康。
因為吃得快,粗嚼已成了習慣,一下子改為細嚼慢咽很有難度,要麽不知不覺地忘了,要麽一口食物嚼20次成了任務,數夠數了,減負一般地咽下去。因此,吃飯快沒有咀嚼習慣的人,可嚐試在飲食裏麵增加需要咀嚼很多次的食物。例如我們常吃的各種野菜、辣白菜、海苔等食物,不僅僅幫助吸收營養,還可以激活包括中樞神經在內的整個身體機能。
為了健康,何不把咀嚼看成愉快的事,把就餐時間視為與家人輕鬆享受食物的時間,慢慢體會“嚼”的節奏,你的生活也會越“嚼”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