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民族主義吹響新號角 zt

(2008-04-15 16:36:08) 下一個
網絡民族主義吹響新號角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08-4-15 17:41:59


  5年前,《國際先驅導報》曾撰文稱網絡民族主義掀開了中國民族主義的新篇章。5年後的這個春天,中國網絡民族主義則在虛擬空間中完成了真實的嬗變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拉薩“3·14”嚴重暴力事件發生後,從第一時間設立網站反擊西方媒體的偏見和歪曲,到走上街頭用血肉之軀護衛熊熊燃燒的奧運聖火,陽春三月,海內外千千萬萬普通的華人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不約而同地用行動向全世界展示了什麽是中華民族的真正民意。以至於一些西方媒體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民族主義不僅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爆發”,而是一種普遍存在於中國人當中的“新愛國主義”。

  大約5年前,《國際先驅導報》曾撰文稱,網絡民族主義掀開了中國民族主義的新篇章,預言“網絡是中國民族主義的一個新起點,而不會是終點”。而這個春天奏響的樂章則以三個“前所未有”證實了當年的判斷,中國網絡民族主義在虛擬空間中完成了真實的嬗變,吹響了前進的新號角。

  三個前所未有

  “3·14”事件發生後,相當多西方媒體對事件的真相進行了肆無忌憚的歪曲,用心之險惡、態度之傲慢盡顯無遺,同時顯露出的還有其手段之拙劣。將尼泊爾和印度警察說成中國公安,將急救車說成囚車,撒謊者欺騙公眾的方式竟然如此簡單,因此才被中國網民在第一時間戳穿了真相。

  壟斷了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西方話語霸權沒有意識到,互聯網對傳統傳播方式產生的顛覆性衝擊並不隻發生在歐美,同樣發生在中國。此次中國民族主義的勃興,正是借助了互聯網這樣一種革命性的傳媒手段和通訊工具,創下了中國民族主義的三個“前所未有”。

  第一,地域之廣泛前所未有。從北京到舊金山,從倫敦到巴黎,全世界的華人華僑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整合資源,不僅突破了西方主流媒體的語言封鎖,還成功發動大規模反擊,既在網上戳穿西方媒體的謊言,也在現實中將少數“藏獨”分子揮舞的破布淹沒在五星紅旗的海洋當中。互聯網作為一種低成本的通訊工具,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沒有互聯網的幫助,素不相識的華人華僑發起縱橫千萬裏的一致行動是不可想像的。

  第二,觀點之一致前所未有。此前,兩岸四地的中國人以及海外的華人華僑,在互聯網上同樣能感受到自然疆域和行政權力的分隔與分化作用。盡管大家對中國話題的關注程度不分伯仲,然而觀點往往相去甚遠,網上罵戰幾乎成了全世界隨便哪個中文論壇的常態。而這一次,全世界華人的聲音卻驚人的一致。這表明,在涉及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問題上,華夏兒女是能夠形成高度共識的。

  第三,效果之顯著前所未有。盡管不是所有扯謊的西方媒體都能迫於中國網民的壓力改變自己的態度,表示歉意的更是少而又少,然而能讓“西方媒體向中國民意低頭”本身,已足可稱為中國網絡民族主義發軔以來裏程碑式的成就。中國網民利用互聯網的不可壟斷性對西方媒體實施監督,對語言弱勢民族如何突破西方話語軟霸權具有示範作用。

三個發展階段

  應該看到,此次全球華人的同聲同氣絕非一夜之間如夢方醒,取得這三個“前所未有”是中國網絡民族主義長期孕育和發展的結果,具有清晰的曆史繼承脈絡。網絡民族主義5年來的演變曆程可以分成如下三個階段:

  2003年到2005年為第一個階段,這一時期的網絡民族主義主要是針對國內外發生的一些傷害中國民族感情、影響或者可能影響中國民族利益的事件做出防衛性反應。這時期的網絡民族主義外部指向性明顯,且幾乎所有誘發的刺激性事件都和日本有關,如日軍在華遺留化武、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京滬高鐵計劃等等。

  2005年到2007年為第二個階段,這一時期網絡民族主義突破了傳統的防衛性思維,開始對崛起的中國進行文化上的重新定位。與傳統文化符號在中國社會大行其道同步,網絡上也出現了大量確立中國文化標誌的嚐試,其中“漢服運動”頗具代表性,這種原本小眾的運動在2005年隨著“中國漢服網”等專門網站的成立,迅速傳播開來。雖然對其評價褒貶不一,但是他們試圖竭盡所能在全球化時代為中國確立文化坐標的嚐試卻是真誠的。

  2007年以來,網絡民族主義進入了第三個階段,網民的目光開始落在中國以外的事情上,阿富汗的韓國人質、美國的橋梁倒塌等事件成為網民關注的焦點,並將這些發生在他者身上的事件折射到自身進行思考。

  從表麵上看,奧運前夕,愛國情緒在網絡內外的全球勃發源於西方媒體對西藏問題的肆意歪曲和反華勢力對奧運會的圖謀不軌,仍然具有“刺激-反應”模式的特征。但實際上,2008年的大地春雷卻不是對網絡民族主義第一個發展階段的簡單回歸。之前的三個階段為此次行動完成了思想整合,創造了技術條件,提供了組織平台,這才有了這一次網絡民族主義從虛擬空間到真實世界的升華。

  在網絡民族主義的演變過程中,惟一不變的是他們固有的強烈使命意識與責任意識。不管別人如何評價,網絡民族主義始終認為自己對中國的命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是其不變的精神內核。不論是對西方媒體顛倒黑白的“破”,還是對自身文化符號的“立”,都緊緊圍繞著這個核心。

  而且,經過5年時間的滌蕩,雖然依舊如初生之時一樣壯懷激烈,但熱血沸騰早已不複為網絡民族主義的全部。和5年前比起來,網絡民族主義信心更強、更加理性務實、更加講求方式方法。一個足以證明中國網絡民族主義日臻成熟的明證是,不論是圍繞著“3·14”事件真相的網上辯論,還是保衛聖火安全的街頭集會,華夏兒女始終保持了高度克製,言行有理、有利、有節。網絡民族主義在這次全球大行動中表露的拳拳報國熱忱當然令人振奮,行動過程所展現的成熟睿智更加令人欣慰。

三大艱巨挑戰

  當然,中國網絡民族主義還隻是個剛剛走出懵懂的少年,處於成長期,伴隨著青春期特有的躁動不安,也麵臨著許多艱巨的挑戰。首先,中國民族主義——不論網上還是網外——仍“破”多“立”少,能夠對外部世界的惡意發動反擊,但還沒有為全民族提供價值基礎;其次,中國民族主義的聲音仍然微弱,在與西方話語霸權的博弈中仍舊處於下風,西方媒體在一輪謊言被戳穿後迅速轉移戰場炮製出新的謊言而不擔心繼續丟醜,就是國際話語平台依舊不對等的證據之一;再次,中國網絡民族主義的整合程度仍然不高,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的局麵依舊存在,“殺光”“滅絕”之類的噪音時有所聞。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定網絡民族主義,網絡民族主義存在的種種問題是與其終極關懷對象——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相吻合的。正處於戰略機遇期的中國需要以百年來從未有過的視角重新認識世界,中國對自身的定位、世界對中國的認識以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都處於不斷調整與磨合過程中,中國在世界確立自己的新坐標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種前所未有的曆史變革麵前,網絡民族主義,以及任何一種社會思潮,其完成揚棄、發育成熟都同樣不可能一蹴而就。

  當然,被時間雕琢得更加八麵玲瓏,期待成為沙龍中精致圓潤的裝飾品,從來也不是網絡民族主義的歸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