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軍報:富國還需強兵 莫學宋朝養肥自己任人宰割 zt

(2008-03-27 08:04:57) 下一個
軍報:富國還需強兵 莫學宋朝養肥自己任人宰割
時間:2008-3-25 10:40:14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宋朝在中國曆史中,總是不免與“恥”和“恨”之類的負麵記憶聯係在一起。也難怪,在強漢盛唐所創造的輝煌比照下,宋朝的疆域隻有唐朝的一半,對外戰爭更是屢戰屢敗,北宋滅亡時兩個皇帝被金人俘虜,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被新崛起的蒙古鐵騎逼得跳海。武力衰弱,對外屈辱,就是這個王朝在曆史上給後人留下的窩囊背影。


  這個被人戲稱為“史上最不爭氣”的朝代,卻可能是中國曆史上生產力最發達、社會最繁榮的朝代:北宋的國民生產總值,居然是清“康乾盛世”的兩倍多,都城汴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集市“通宵買賣,交曉不絕”。宋朝時四大發明占三項並開始得到廣泛使用。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博士感歎:“談到十一世紀,我們猶如來到最偉大的時期”。富裕文明使大宋成為當時世人仰慕的國度。


  褒貶往往是由視角差異決定的,貶者關注的是軍事實力和民族利益,褒者關注的是綜合國力、尤其是文化成就。而這一切,又都與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有關。“陳橋兵變”起家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為提防武將像他那樣“黃袍加身”,創立了文武分途、以文製武的國策,導致武將地位低下,文人地位崇高的畸形現象。趙匡胤的後代中沒有出李世民這樣的一代雄主,卻出了徽宗這樣的畫家、書法家。在皇帝的表率下,大小官員平時咬文嚼字,賣弄文采,風花雪月,淺斟低唱,以附庸風雅為能事;而一遇國家危機卻推諉扯皮,束手無策,甚至請神棍作法來擊退敵軍。這樣昏聵無能的朝廷,“自作孽,不可活”。


  一個時代的政治和軍事總是互相影響的。宋朝的立國精神、國家政權體係和國防政策已決定了其中看不中用的軍事實力。從宋朝立國開始,限製武官、防範武將是其軍事製度的重要特點。宋朝重視文科的選拔,其完備的文官製度甚至為近代西方國家效仿,但對軍事人才的培養幾乎是零,北宋幾乎沒有出現開疆拓土的名將,南宋在衛國戰爭中鍛煉出來的嶽飛、韓世忠等傑出將領也多被猜疑。政治上的文官治國,全社會重文輕武,使得軍人社會地位不高;經濟上的發展成果,也被不合理的兵役製度造成的龐大常備軍耗費得所剩無幾。科技上的先進發明,在軍事上的應用猶如曇花一現,沒有形成持久穩定的戰鬥力。可以說,經濟科技上的優勢,始終沒有成為軍隊建設的支撐。


  宋朝所走的是一條舍棄武備建設而通過發展經濟實現富裕的道路。因此,“兵雖多而戰力弱,國雖富而兵不強”,自始至終受製於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因為它沒有強大的軍力作保障,無異於一條腿走路,無異於是把自己養肥了任人宰割。苟且偷生的小朝廷要實現社會長期健康的發展和繁榮,談何容易?“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複哀後人也。”明朝國製仿宋而設,亡於北方外敵似乎是曆史走了一個輪回。富國不等於強兵,民富國不強的民族,終將無力再立於民族之林,幾百上千年前如此,幾百上千年後亦如此!黨的十七大提出,必須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這是一個立足曆史經驗和現實環境做出的英明決策。隻有具備強大的軍事力量,我們選擇的發展道路才不會被外部敵對勢力打斷,我們的經濟建設才不會因之而受到影響,我們的統一大業才不會受製於人,我們發展的和平環境才不會受到各種因素的破壞。
(作者:鄧仕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