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軍研發石墨炸彈欲先發製人 被指純屬空想

(2008-01-13 19:28:12) 下一個
台軍研發石墨炸彈欲先發製人 被指純屬空想 zt

2008年01月11日07:26 來源:現代軍事   

近一個時期以來,台灣官方和媒體紛紛報道,台灣“中科院”要撥巨款研製非傳統武器“石墨炸彈”,使台軍盡快掌握非對稱戰爭中“先製打擊”的利器,以便在必要時“先發製人”。國民黨“立委”林鬱方引述機密文件,質疑台軍方研發攻擊性武器,是窮兵黷武的表現,也是對戰爭的挑釁。

軍事專家普遍認為,僅靠台灣本身的技術,以石墨炸彈“先發製人”,純屬空想。

  台媒體曝出研製“石墨炸彈”計劃

  據台灣“中央社”報道,台灣“國防部軍備局長”吳偉榮承認,台軍正在研製石墨炸彈,台灣“中科院”也承認,將從2008年起著手研製非傳統武器“石墨炸彈”,預計以5年時間研製,用4億~5億新台幣,於2012年研製成功,並聲稱這種武器並不傷人,主要攻擊對象是城市的電力輸配係統。這是“中科院”自去年開始研究電磁脈衝武器後,第二個非殺傷性武器研究計劃。

  台軍研發這一新武器必須經曆5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作戰需求和概念設計,第二階段是展示確認和模擬,第三階段是工程發展,第四階段是初期操作和測試,第五階段才是量產和部署。目前,台軍石墨炸彈還處於第二個“展示確認和模擬”階段。所以吳偉榮辯解說,不算“立委”質疑的攻擊性武器。

  石墨炸彈具有成本低廉、破壞力大、防衛不易等優點,但由於火藥量極少,不會殺害人員和生物,因而不受國際“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相關公約的限製。但值得注意的是,石墨炸彈設定的攻擊對象是城市,而非單純的軍事目標,就這個觀點看來,石墨炸彈又成了不折不扣的“先製打擊”武器。

  台灣全球防衛雜誌評論說,石墨炸彈如果研發成功,不僅顯示台灣國防精密加工技術提高,也將為對手的軍事規劃造成新的難題:“迫使對方思索防治之道,比如說讓電力設施地下化,這就要花不少成本。開發任何東西,如果能夠讓對方花費更多成本做防禦的努力,也就算蠻成功了。”

  石墨彈具有癱瘓供電係統等多種功能

  石墨炸彈是將石墨粉或石墨絲裝入炸彈,並在其中裝上炸藥的一種“軟炸彈”,因其不以殺傷敵方兵員為目的而得名;又因其對供電係統的強大破壞力而被稱為斷電炸彈,俗稱“電力殺手”。

  石墨是天然產出的一種鐵黑至鋼灰色,表麵閃耀金屬光澤的鱗片狀或致密塊狀、土狀集合體,具有很高的導電性,它比一般的鋼、鐵、鉛的導電性能要高將近100倍。

  石墨炸彈是選用經過特殊處理的碳絲製成,每根碳絲的直徑相當小,僅有幾千分之一厘米,因此,可在高空中長時間漂浮,由於碳絲經過流體能量研磨加工製成,且又經過化學清洗,因此,極大地提高了碳絲的傳導性能。石墨炸彈在空中爆炸,會在敵方上空丟下大量的石墨絲,這些碳纖維絲團像蜘蛛網一樣密密麻麻地飄落到電力輸送塔、變壓器等電力設施上。當電流流經石墨細絲時,電流流動加快,開始放電,如果電流進一步增強,則會燒斷輸電線,導致短路,甚至由於過熱或電流過強而引起火災。

  石墨絲沒有粘性,卻能附在一切物體表麵,它可以通過爆炸和火藥引爆散布在敵方陣地,破壞敵方防空和發電設備。石墨絲在造成過流短路時,還會受熱汽化和產生電弧,使導電的石墨纖維塗覆在電力設備上,破壞它們原有的絕緣性能,使電力設施長期受損,難以修複。石墨絲可進入電子設備內部、冷卻管道和控製係統的黑匣子;石墨絲彈頭對包括停在跑道上的飛機、電子設備、發電廠的電網等所有東西都產生破壞作用。

  石墨絲中斷電力供應後,將使敵方的通信、指揮管製、電腦等係統立即中斷;石墨炸彈也可以造成民間廣播、電視和交通等係統完全癱瘓,軍事力量與民生設施都可能在短期失去功能,甚至能造成整個城市的恐慌,因此還具有心理戰的作用。這就是石墨炸彈能引起了人們高度重視的根本原因。

  台石墨炸彈投放載具可能是“雄風II-E”導彈

  美軍的石墨炸彈是透過在易拉罐大小的罐內裝進大量石墨絲,然後將這些石墨罐再裝進較大的集束彈體中,以子母彈的方式進行投射,石墨彈在散開後,尾部還會掛載降落傘,以利於讓罐內石墨絲大麵積散開,並平均落在發電廠或高壓電纜上,讓電纜瞬間燒毀。

  目前台灣“中科院”著手準備研發的石墨炸彈,同樣是學習美軍采取子母彈方式,也就是將石墨炸彈放進未來的“萬劍子母彈”中,初期以UAV無人機掛載進行慢速投射實驗,以測試石墨彈能涵蓋的麵積。未來批量生產後,則以“雄風II-E”導彈和F-16戰機為載具投射,否則低空的無人機速度太慢,隨時都會被擊落。

  據台《聯合報》稱,“雄風II-E”導彈速度快,難以防範,能爭取作戰時間。台灣《全球防衛雜誌》采訪主任施孝瑋指出:“如果你放在雄風-2E導彈上,直接飛到對方,在對方的發電廠或變電站上爆炸,這大概可以中斷電力供應至少30~40分鍾,這30~40分鍾對發動空中突襲來說就非常寶貴了。”

  “雄風II-E”導彈外形尺寸上與美製“戰斧”導彈大體相當,重量比“戰斧”略重400公斤左右,平均時速800公裏,屬於亞音速導彈,可車載、艦載、機載發射。據台灣方麵稱,“雄風II-E”的射程在1000公裏左右,目前台灣正積極尋求增程至2000公裏。

  據英國《簡氏導彈與火箭》分析,台灣至少已為“雄風II-E”撥款20億美元,計劃批量生產500枚,用以對大陸形成威懾。不過據台媒體報道,引發國際關切的“雄風II-E”導彈量產案“戟隼計劃”38億餘元新台幣預算,最近被刪除和凍結各三分之一。台“立委”分析,如此一來“雄風II-E”導彈已可能無法在明年生產。同時,國民黨一些“立委”也譴責道:如果通過這筆預算是一種戰爭挑釁行為,不利於局勢的穩定。

  石墨炸彈曾取得過巨大戰果

  上個世紀90年代初,石墨炸彈在海灣戰爭中首次登場。當時,美國海軍發射艦載戰斧式巡航導彈,向伊拉克投擲石墨炸彈,攻擊其供電設施,使伊拉克全國供電係統85%癱瘓,致使伊拉克多次喪失供電能力。

  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的空襲中,美國空軍使用了兩種石墨炸彈型號,一種是CBU—94,另一種是BLU—114/B。這兩種炸彈噴出的石墨絲比美軍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用導彈發射的石墨子炸彈彈頭的石墨纖維更細,更容易導電,因此對電力的破壞性更大。

  美軍在南聯盟使用的石墨炸彈由衛星製導控製,在變電站上空的某個高度引爆,然後釋放出無數顆罐頭大小的子炸彈,這些子炸彈把石墨炸成一團直徑幾百米的石墨粉,形成“網狀大幕”,從而引起供電係統短路,導致停電,甚至使變電站中的許多重要硬件設備遭受永久性損壞。

  美軍於1999年5月2日,由F-117A隱形戰鬥機掛載這種石墨炸彈首次對南斯拉夫電網進行攻擊,造成南全國70%的地區斷電。隨後在5月7日,美國空軍再次使用石墨炸彈對南斯拉夫剛剛修複的供電係統實施打擊。這次攻擊使南聯盟的軍事通信、指揮、防空指揮係統等部分失靈。攻擊結束後,北約發言人宣稱:“我們掌握了南聯盟的電力開關。”

  台石墨炸彈近期內是“有花無果”

  目前台軍在運載平台和製導定位方麵,都不具備使用石墨炸彈的能力。石墨炸彈可使用多種戰機進行準確投放,但台灣當局從近年台空軍軍演的內容看,台空軍處於被動地位,基本沒有製空權,很難保證飛機投放石墨炸彈的成功率。如果使用成本低廉的非製導的運載工具投放,包括無人機,則會出現百餘米的攻擊誤差。據報道,南斯拉夫有老大媽抱怨北約飛機給她的花園蒙上了一層討厭而昂貴的石墨纖維“地膜”,就是由於這個原因造成的。

  台灣媒體大都寄希望於“雄風-2E”導彈能擔當此任,然而“雄風-2E”導彈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披露,“雄風-2E”導彈遭遇技術瓶頸:台軍目前采用的渦輪風扇發動機使“雄風-2E”導彈的射程很難達到1000公裏,台軍要想增大射程就必須向美國進口相關的特殊發動機零組件;導彈要準確擊中目標,很重要的是靠終端鎖定目標技術,此技術是“雄風-2E”導彈的“軟肋”,台灣一直想采購美軍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正是看中其末端製導技術——終端尋標器。另外,台軍缺乏裝載石墨炸彈的SUU-66B布撒器。這3項軍購都不符合美國認為的台“主動防衛”戰略,美國不會同意出售。而依台軍現有技術實力,在短期內不可能突破這些難題。

  盡管台“國防部”聲稱,研製石墨炸彈是“為評估台灣城市遭到攻擊時的損害程度”,但難以掩飾癱瘓對方城市電力係統的圖謀。然而,由於缺乏有效的運載和投擲手段,想以先發製人的方式攻擊對方電力係統的石墨炸彈隻能是“有花無果”的空想。

  台灣軍事專家徐廣裕認為:石墨炸彈的破壞力也是短暫的,因為他攻擊的對象是電力係統,所有的指揮所,地下指揮所,還有重要的工廠、企業,通信設施統統都是雙套,斷電以後自動啟動發電,非常快,一般在兩三分鍾內就啟動了,所以絕沒有媒體炒作的那麽大的功效,對方完全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措施來彌補這種武器所帶來的問題。 (責任編輯:劉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