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問題是中美兩國的劫殺之地--以爭霸天下膽識看台灣大選
(2008-01-13 19:22:22)
下一個
以爭霸天下膽識看台灣大選:經營東亞“後院”
作者:akaaaa 發表時間:2008/01/14 09: 西陸東方軍事
台灣地區第七屆立委選舉12日舉行,在113個席次中,國民黨獲81席、民進黨27席。獲悉選舉結果後,歡呼的網友有之、擔憂的網友也不少。
歡呼者似乎看到民進黨的失敗和陳水扁的辭去黨主席就是打擊了島內的獨派氣焰;擔憂者卻認為馬英九也是個隱性的台獨分子。要加以提防。
從孤立看待問題的角度出發,我倒支持擔憂者。別的不說,就看一個例子:當你麵對一個叫囂著的對手;和麵對一個不露真實主張的對手,誰更具威脅?誰更需要提防?
今天的台灣民主,其實已經變成了一場政治秀了,國民黨這個百年老店早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堅決反對台獨的國民黨了!為了拿回失去的政權,馬英九可是很動了一番腦子的:
早在連戰首次來大陸時,隨行的本來有馬英九的,但他借口是任台北市長,要遵守什麽行政院的相關規定,公職人員不許到大陸訪問;但當連戰卸任黨主席、馬英九接任後,連戰繼續他開創的國共第三次握手之旅,馬英九也是百般推托,以至於連戰以榮譽主席身份訪問,隻能有副主席陪同。馬英九害怕什麽?就是他能否當台灣地區領導人!因為在當前的台灣政治氣候下,想贏得選舉,來大陸是自決後路。馬英九不可能不知道。至於馬英九多次表明的中華民國在台灣,我實在看不出和民進黨有什麽本質上的區別!
關於台灣地區大選對兩岸統一進程的影響評述,我就談到這裏為止,下麵步入正題--經營東亞後院。
在東亞地區有三個熱點與中國有關,朝鮮半島、台海問題和東海釣魚島嶼問題。其中朝鮮半島和台海問題是中美兩國的劫殺之地,朝鮮半島終以戰爭手段保持了原狀,台海問題也幾次走向了衝突的邊緣------而這次問題更為嚴重!唯獨東海釣魚島嶼問題是中國與日本之間的衝突,至少到目前為止,美國還在作壁上觀。
我們把目光放遠些,來看待我們的地緣戰略也許就會更清晰。
東亞,一直是中國外交的重中之重,是貿易往來最為頻繁的地區;也是各種摩擦和衝突最為頻繁的地區。一方麵,美國對中國的壓製較為成功;另一方麵,中國巨大的市場和曆史上文化對東亞的影響,又使得中國始終保持著反彈壓製的巨大潛力!
台灣問題在《反國家分裂法》的範疇內,中國不可能也不會讓台灣從偉大祖國分裂出去!這是我們的底線。台灣當然不能丟掉,中國很清楚!丟了不說別的,中國領導人就成了民族的千古罪人,誰也不敢承擔這個曆史責任。
中美關係的核心是台灣問題;而台灣問題又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國家利益。說穿了中國在台海、乃至全球麵臨的戰略挑戰一是來自美國;二是來自日本。其他國家目前還不夠格!
現在留給中國政府的挑戰是,統一台灣成了中國進入世界政治的第一道門坎,也是中國進入大國競技場的第一張但卻是初級的資格認證書!
從曆史上看,中華民族的統一占據了主流,分裂內亂終歸統一。
一個基本規律是,強盛的中國全部是統一時期,積貧積弱的中國全部是分裂內亂時期。世界上沒有一個大民族象中國這樣曆經如此多的分裂內亂而每次都能整合自己,最終回歸統一潮流!分裂勢力在中國曆史上沒有成功過一次,中國的國土沒有因為分裂內亂而永遠丟失那怕一寸!不能不說,這是世界民族史的奇跡。
中國民族智慧中最為眩目的明珠就是統一意識。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將統一意識化做如此恒久的民族精神。
完成國家的最終統一是中國政府始終不渝的政治訴求,也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努力實行的過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路上,我們希望和平統一的願景;但必須作好充分的戰爭準備!
中國目前還不是個世界性的強國的現實,迫使我們在作出大的決策方麵還力不從心,受製與國際強權。這也許是最主要的原因吧!
劃幾條台海行動紅線的目的在客觀上就是等待、而不是主動出擊。不管愛國人士願意不願意,目前確實還不是出擊的最好時機;但我們不能借口困難而不想解決的辦法。
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麵,就抓住了解決問題的根本。那麽,我們今天先不要看島內的選舉對統一進程的影響(因為台獨本身就是沒有任何實力和祖國大陸叫板的),而是看如何破解那些有礙於我們統一大業的地緣政治力量在統一戰爭中的巨大作用。也許正是我今天文章的主題思想。
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相互牽製,將是長期的。自身沒有實力,就沒有與美國對抗的基礎;忘記了基本的鬥爭原則,就失去了對抗的手段。任何對美的綏靖主義是與虎謀皮、為虎作倀的行為!因為對美國霸權主義的妥協,實際是對霸權主義的縱容。如果美國通過幹涉中國內政、對中國頤指氣使,就可以得到他們希望得到的,那麽,其貪婪本性隻會使他們更加變本加厲,而不會知恩圖報。
我軍的作戰傳統是:要打仗就要從最壞的情況考慮;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如果海峽兩岸因台灣拒不統一、妄想無限期地拖延下去而開戰,我們就要考慮外國是否介入、和如何對付介入的情況。
俗話說:外交是軍事和國家政治的延伸。在做好充分戰爭準備的基礎上,如何巧妙利用地緣政治的力量來平衡我們所麵對的問題,是我們應該重視的。
朝鮮半島和台海問題是中美兩國的劫殺之地,兩個問題聯係起來看待,才是我們突破目前問題的關鍵。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朝鮮戰爭,一般而言,被認為是一場南北朝鮮之間、或者說是東西方陣營之間、以及共產主義同資本主義之間意識形態的戰爭。但是,這場戰爭,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無疑是一場尋求大國板塊之間地緣平衡的戰爭。
有地緣學者指出:甲午戰爭,第一次打破了朝鮮半島的地緣平衡,繼而導致了日本在遠東地區的擴張、以及其對中國的大規模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了日本在朝鮮的殖民統治,朝鮮半島被事實上劃分為兩個部分,其緩衝地緣的角色,重又出現。然而,這種平衡,隨著北朝鮮的先發製人而差一點被重新打破。此舉引發當時兩大地緣政治板塊,在朝鮮半島相互角力。毫無疑問,朝鮮半島最終的停戰協定,事實上並不取決於任何參戰方的作為。說白了,這是兩大地緣政治板塊經碰撞而能量釋放之後的一種新的平衡。
一、朝鮮半島上的安全問題就是中國國家安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國的千年曆史,曆代王朝曾多次對朝鮮用兵,其目的都是建立大地域的東亞天朝禮治體係,朝鮮被認為是中國天朝安全局勢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中原中國的屏障。任何對朝鮮的第三方軍事入侵,都被認為是對中國的重大威脅。因此,每當朝鮮半島有外來戰爭,中國無一不派兵支援朝鮮。無論中國的王朝性質更替,這個中國曆史上必然出兵朝鮮的規律始終不變。這是朝鮮半島與中國大陸的地緣戰略關係決定的,而不是統治者的個人喜好。
中國曆代王朝到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曾五次向朝鮮方向用兵,幫助朝鮮對抗外來的侵略者。這五次戰爭也是朝鮮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每一次朝鮮都隻有依靠中國才有力量去擊退遠超過自己的外來軍事力量,隻有中國的軍事勝利才能保全朝鮮的獨立,而中國的軍事失敗,會直接導致朝鮮亡國。
這五次戰爭是:
第一次中國出兵朝鮮是公元663年、唐朝出兵援助朝鮮半島上的盟國新羅對抗日本、百濟和高句麗。
第二次中國向朝鮮方向派兵、並和朝鮮一道共同向日本進攻,是在中國曆史上的特殊時期元代。
第三次中國向朝鮮半島派兵援助,是公元1592年和1592年中國明朝先後兩階段向朝鮮派兵,援助明朝的屬國朝鮮抵抗日本軍事政權的大陸擴張。
第四次中國出兵援助朝鮮是1894年的甲午戰爭,最終導致日本同清王朝的直接衝突。
第五次中國出兵朝鮮則是1950年的抗美援朝。
回顧曆史,無論中國是否願意或者中國有無實力,隻要朝鮮半島上發生了敵對中國的外部勢力入侵,中國都必須進入朝鮮半島以對抗外來的入侵軍事力量。至於能否打贏在朝鮮半島發生的戰爭,將決定中國本土的命運。這一點,已經是中國曆史和中國地緣戰略上的基本規律。沒有任何人、包括改革開放和希望和平崛起的當代中國人能夠違反曆史和地緣戰略的必然規律,另行製定出一種在朝鮮半島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事實上,朝鮮半島上的安全問題就是中國國家安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朝鮮半島對中華統一後崛起的意義
朝鮮半島的地緣價值是毋庸多言的,人們慣以唇齒相依,唇亡齒寒來形容。而朝鮮半島問題,恰好就是目前我們可以利用的與美國在東亞周旋的最有力的武器(再別說伊朗核問題、中亞問題了,中國因素是有一些,但決不是像網友們說的那樣重要;最多是在聯合國框架內,美國對我們行使否決權有點顧忌。但在美國繞開聯合國、如伊拉克戰爭,試問中國因素有多大?)
三、中朝之間確實有齷齪,但《中國朝鮮友好互助條約》的存在,也是我們的有利因素
中國和朝鮮簽有友好互助條約,該條約規定兩國有義務有責任援助對方。條約有效期50年,到2010年。既然是互助的,那麽對雙方就都有利;同時又都有約束(凡事都有醫有弊)盡管在幾十年來,中朝關係雖有矛盾,在總體還是維持著同盟的關係。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方麵出於戰略考慮,派出誌願軍援助朝鮮;1961年月11日,兩國簽署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在法律層麵上中朝成為盟國)。但在中蘇交惡時期,金日成還是倒向了蘇聯老大哥的懷抱。
金日成於1994年逝世後,他的兒子金正日接位。在金正日看來,核武器是走向大國外交的重要籌碼,也是擺脫國內各種矛盾的關鍵。由於國內經濟本身就很脆弱,加上很大一部分資金用以發展軍事,使得朝鮮民眾生活資料匱乏,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在此背景下,中國對朝鮮的經濟援助攸關朝鮮國運。
也許愛國熱情高昂的網友又會說了,咱就別搭理朝鮮,看沒了我們的援助它能活幾天!是,沒錯,您這招的確夠狠。實際情況是朝鮮沒了咱的糧食和燃料還真就能崩潰,但問題在於,朝鮮是傻子嗎?別看它的軍事體製和宣傳機器,似乎完全都是為著與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血戰到底而準備和運作的,但假如我們把它逼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隻要朝鮮還想存活,它就必然會重新選擇一個靠山,而這會是誰呢?現在看起來美國的可能性很大。一旦這種情況發生,進而使整個半島都以韓國為主導實現統一後,那我們的整個華北、東北地區就甭想再安生了。
從中國方麵來看,避免朝鮮半島重啟戰火與朝鮮國內因不堪饑荒而發生動亂,是對朝鮮政策的兩大根本因素。考慮到朝鮮在地緣戰略上的重要性--中國在東北亞地區被美國的兩個盟國日本和韓國包圍,因此,朝鮮成為中國在比衡中美關係是好是壞時都可以大打的一張牌。
曆史上的朝鮮在很長的時期內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直到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朝鮮成為日本的殖民地而脫離中國的保護。這種曆史淵源以及一衣帶水的地理環境,使朝鮮和中國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在美國仍然對中國奉行接觸+遏製的情形下,如果沒有朝鮮的戰略縱深的緩衝作用,我們的東北工業基地,京、津、唐經濟圈,山東半島所受的威脅就要從38線前推至鴨綠江!
試想,如果我們的統一之戰打響,沒有朝鮮的牽製,美國就可以利用駐日、駐韓基地在兩線夾擊我們,那時,我們將麵臨著兩線分心(甚至是作戰)的兵家之大忌!
我國和朝鮮之間有不成文的承諾:朝鮮要還我們幫助朝鮮戰鬥的人情,我國需要的話,朝鮮沒有任何借口就可以配合。
四、破開台海迷霧,經營東亞後院
今天,隨冷戰的結束,兩極格局已經不複存在,美國戰爭風險已經大大降低了。美國敢於出兵原屬於蘇聯勢力範圍的南聯盟和支持車臣獨立以及資助疆獨東突的恐怖活動,就是因為失去了有力製約的緣故。所以說,美國正是吃準了中國與俄羅斯不願貿然與她決戰的心態才逐步挑釁中俄兩國的容忍底線,不斷壓縮兩大強國的勢力範圍。
而我們要經營東亞後院,當然少不了俄羅斯的參與。1950年的朝鮮戰爭,最終使朝鮮在地緣政治力量的拉扯下重歸平靜。美國的介入,中國的參戰,蘇聯的旁觀,都是出於地緣的考慮。杜魯門的克製、斯大林的小心、毛澤東的膽識,以及金日成的衝動、麥克阿瑟的魯莽、彭德懷的強硬,在地緣要素的大框架下,凝成了合力。從發生在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開始,中國是作為包括美國、蘇聯、日本在內的四大力量之一重返朝鮮半島的。在這四個大國中,都直接或者間接的介入了朝鮮戰爭,但隻有中國和美國在朝鮮半島上直接兵戎相見。從這個意義上講,俄羅斯也是這個後院的參與者。
但朝鮮半島的局勢,現在的主導方隻有中、美。這從六方會談的情況就可以說明。
我們忌諱兩線作戰,同樣的道理,美國也是十分忌諱的!否則,在台島入聯公投而引起台海局勢緊張時,美國就不會明裏壓製台獨勢力的囂張,也不會有國民黨在台灣地區第七屆立委選舉中的勝利!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讚成在獲悉選舉結果後的擔憂派!因為這不是反台獨的暫時勝利;而是美國幹預方式的變化引起的。
所以,在麵對問題時,我堅決主張把目光放遠,從台海移開,放在東亞整體考慮應對的策略,努力經營我們的東亞後院,讓美國在西太平洋和東亞也陷入兩麵應對的窘境。
不要以為中東對美軍的牽製有多大,美國不是放話了:盡快撤離伊拉克的大批駐軍、而且麵對伊朗最近用快艇的主動挑釁,山姆大叔還不是忍了?
難道山姆大叔就一下子變得仁慈?這背後恐怕有幹預台海的考慮在內吧!
一旦美國在中東的壓力緩解,我們等待的局勢是什麽?無限期拖延統一,恐怕要付出更高的代價的!
趁美國還沒有在中東完全解套,我們要早做準備,利用朝鮮問題,經營我們的東亞後院,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