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經濟在全球、亞洲地區和周邊自然經濟區域三個層次上都存在廣闊的地緣經濟空間。主要經濟夥伴及其所在地區構成中國地緣經濟的現實空間,其他地區則是中國地緣經濟可以拓展的潛在空間。中國地緣經濟麵臨的挑戰, 主要表現在經濟結構脆弱和對主要經濟夥伴的依賴過重兩個方麵。中國經濟在承受其他經濟體外部性的同時,也在對外傳遞著自己的外部性, 現實和潛在的經濟衝突頗多。要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不僅需要從全球層次上考慮中國的經濟發展, 而且需要借助地區的力量, 從亞洲地區層次和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著手,規劃中國的總體地緣經濟戰略。總體上, 中國地緣經濟發展應依托三環結構的地緣格局, 遵循由近及遠的戰略思路, 以周邊自然經濟區域的發展推動亞洲地區層次上的地緣經濟整合,並進而在全球層次上拓展潛在的地緣經濟空間。
關鍵詞: 中國經濟; 地緣經濟; 地緣經濟空間; 地緣經濟挑戰; 地緣經濟戰略
所謂地緣戰略就是/ 利用地緣關係及其作用法則謀取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方略。地緣經濟戰略是指國家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從地緣經濟空間的角度, 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手段和資源, 應對核心挑戰與威脅, 維護國家利益的總體構想。要提出一個行之有效的中國地緣經濟戰略, 就必須明確認清中國的地緣經濟空間,明確辨識中國的地緣經濟挑戰, 並明確界定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經濟資源和手段維護中國地緣經濟利益的戰略選擇。
中國的地緣經濟空間、地緣經濟挑戰和地緣經濟戰略選擇, 可以從全球層次、亞洲地區層次和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三個角度進行分析。本文首先考察中國的全球地緣經濟空間,亞洲地緣經濟空間和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地緣經濟空間, 進而將三個層次綜合起來概括中國地緣經濟麵臨的主要挑戰, 最後再提出中國地緣經濟戰略的可能選擇。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全球地緣經濟空間
全球化的發展極大地塑造了中國的全球地緣經濟空間。中國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是在參與全球化的進程中推行的, 它不僅顯著地改善了中國的經濟環境,而且有效地提升了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空間的影響力。/ 由於中國經濟的龐大規模、快速增長和顯著開放性,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中國影響主要體現在全球貿易結構、投資結構、金融結構、經濟製度結構等多方麵。中國經濟在這些方麵與世界經濟體係的互動,一同塑造了中國的全球地緣經濟空間。
從全球貿易結構來看, 雖然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國, 僅次於美國和德國, 並且全球排名可能還會進一步提升,但幾十年來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並沒有發生大的改變。歐盟、美國、日本、東盟、韓國、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一直是中國的主要夥伴。從地緣經濟的角度來看, 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歐盟和美國屬於全球層次, 日本、東盟和韓國屬於亞洲地區層次, 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則屬於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 即/ 大中華經濟圈0。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同時也就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依賴對象。以2006 年為例,在全球層次上, 中國對歐盟和美國的貿易分別占中國貿易總值的15. 47% 和14. 92%, 總計接近達到三分之一。但除此之外,中國在歐洲獨聯體地區、拉丁美洲地區以及非洲地區都缺乏類似的貿易夥伴。這些地區因此應該成為中國今後努力拓展全球地緣經濟空間的主要目的地。
從全球投資結構來看, 中國經濟成長過程中不斷提升的對進出口貿易的依賴, 又進一步表現為中國貿易對外來直接投資的依賴。在全球層次上,歐盟和美國的對華投資占據相當高的比例, 是很多其他國家和地區無法比擬的。歐洲獨聯體地區、拉丁美洲地區和非洲地區的對華投資總額和比例都極低, 而且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這種不平衡格局都不會改變。相反,這些地區有可能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地。隨著/ 走出去0戰略的提出和推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正日益擴展, 但總體水平仍然很低。截至2004 年, 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與實際使用外資的比例僅為1 B11。1而且,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域分布非常不均衡, 主要集中在亞洲,尤其是中國香港。中國在全球層次上的主要投資對象是美國和歐盟中的德國與西班牙。這說明在全球投資結構中, 中國至多還隻能算是一個潛在的主要投資來源國。與中國對外貿易的潛在空間一致,歐洲獨聯體地區、拉丁美洲地區和非洲地區將是中國在全球層次上擴展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地。
從全球金融結構來看, 中國對國際金融體係的依賴程度非常之高。中國的貿易依賴和投資依賴, 說到底就是中國的金融依賴,即中國對國際金融體係的依賴。相對而言, 中國對世界金融體係的參與程度較低, 中國在資本自由化、貨幣國際化和金融市場國際化等方麵都走在後麵, 尤其是中國貨幣尚未實現自由兌換,更沒有成為國際上的主要結算貨幣或儲備貨幣。要讓人民幣成為一種真正的強勢貨幣, 中國的發展空間可能還是在於中國可以有效發揮金融影響力的那些地區, 即歐洲獨聯體地區、拉丁美洲地區和非洲地區,以及中國的周邊地區。
從全球經濟製度結構來看, 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中的參與不斷深化, 不僅促進了自身的經濟發展,拓展了全球經濟空間, 產生了積極的溢出效應, 而且還反過來對世界經濟發展和穩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提高了自身的發言權。正是鑒於中國的貢獻和影響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06 年9 月決定將中國的基金份額從2. 98% 提升至3. 72%, 相應地, 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所占的投票權也從2. 98% 提升至3. 72%, 排名由第8 位升至第6位。當然, 總體上, 中國在全球經濟製度中的空間還相當有限,所受製約還非常明顯。盡管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基金份額和投票權有所提升, 但仍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在權力結構和表決權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相當類似的世界銀行中,在以/ 協商一致0為決策機製的世界貿易組織中, 中國的地位也與此類似。. 因此, 在國際經濟製度結構中中國可以拓展的空間還很大。這種空間的拓展可能仍然需要中國依賴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力量。
概而言之, 北美地區和歐盟地區是中國在全球層次上的主要地緣經濟空間, 中國經濟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這些空間中從貿易、投資、金融、製度等角度與全球經濟體係的積極互動。歐洲獨聯體地區、拉丁美洲地區和非洲地區則最有可能成為中國在全球層次上進一步拓展的主要地緣經濟空間,中國經濟的進一步成長要求中國在穩固現實地緣經濟空間的基礎上, 積極拓展這些潛在的地緣經濟空間, 從貿易、投資、金融、製度等角度與發展中地區進行積極的互動。
二、地區化進程中中國的亞洲地緣經濟空間
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不僅是對整個世界經濟的巨大貢獻, 更是對亞洲經濟的巨大推動。中國不僅推動亞洲經濟走出了1997 年) 1998 年金融危機的困境, 而且已經成為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以/ 雁行模式為主要特征的亞洲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改變, 中國正在取代日本成為新的地區發展模式中的/ 領頭雁或/ 火車頭。雖然就此斷言亞洲經濟體係已完全以中國為中心還為時尚早,但中國經濟對亞洲地區一體化的推動大大改善了中國在亞洲地區層次和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的地緣經濟空間,卻是不爭的事實。
從亞洲貿易結構來看, 中國的貿易夥伴在亞洲地區層次上主要是日本、東盟和韓國, 在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主要是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但不論在哪個層次上,中國都沒有成為各主要經濟體對外貿易的主要依賴對象。亞洲地區層次上的其他經濟區域, 如南亞、中亞、中東和南太平洋地區, 則構成中國經濟發展尚待開發的潛在空間。在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中國已經形成了很多跨境自然經濟區域。其中首推中國香港與珠江三角洲之間、中國台灣與長江三角洲之間的經濟聯合體, 二者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 大中華經濟圈0。o 其次,發展較快的還有瀾滄江) 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和圖們江流域開發計劃。但相對而言, 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東北地區與韓國、朝鮮和日本, 中國西南地區與南亞, 中國西北地區與中亞之間的自然經濟區域等,與/ 大中華經濟圈0在貿易水平上依然存在著顯著差異, .並因此成為中國地緣經濟有待拓展的潛在空間。
從亞洲投資結構來看, 中國在亞洲地區層次上的外資來源地主要是日本、東盟和韓國, 在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主要是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相比而言,在這兩個層次上, 其他經濟體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都是很少的。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麵, 中國的主要投資對象是亞洲地區層次上的韓國、澳大利亞、伊拉克、東盟部分國家和日本,以及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的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在這兩個層次上, 其他所有國家或經濟體都是中國投資發展的潛在地緣空間。具體而言, 在亞洲地區層次上主要包括: 南亞、中亞、中東和南太平洋地區的各個經濟體,以及東盟中獲得中國投資份額很少的幾個國家( 菲律賓、文萊、老撾、緬甸和柬埔寨) ; 在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主要包括: 中國台灣地區( 由於台灣當局拒絕/ 三通0, 因此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直接投資幾乎為零) 、已經有所發展的瀾滄江) 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和圖們江流域開發計劃, 以及尚待推進的東北地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的跨境自然經濟區域。
在金融結構方麵, 相對於北美經濟區和歐洲經濟區, 亞洲經濟區還遠遠走在後麵。中國尚無法發揮主導作用, 發展完善亞洲自己的金融結構,人民幣也不具備成為/ 亞元0首選貨幣的條件。從地緣經濟學的角度來看, 這正好為中國提供了可以拓展的潛在空間。在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中國的發展空間則更為廣闊。正如很多中國學者所設想的那樣, 在兩岸四地實現貨幣統一, 建立/ 華元區或/ 中元區, 不僅可以進一步擴大區內貿易, 推動/ 大中華經濟圈的發展, 而且有助於扭轉中國的地緣經濟劣勢,使中國可以在整個亞洲金融體係中提高競爭力。
相對來說, 亞洲地區不僅缺少有效的金融製度安排, 而且缺少全局性的貿易製度安排。亞洲開發銀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以東盟為核心的10+ 3 機製是亞洲地區層次上的主要經濟製度。中國不僅參與了這些製度, 而且在其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在亞洲地區層次上,中國還創建了有亞洲/ 達沃斯0之稱的博鼇亞洲論壇。在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中國目前參與的主要製度安排是中國大陸與中國香港、澳門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 即/ 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0, 中國與鄰國之間的瀾滄江) 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計劃、圖們江流域開發計劃等。但是,除此之外, 在亞洲地區層次和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的其他空間中, 中國與其他經濟體之間則缺乏類似經濟論壇、經濟夥伴協定或自由貿易協定之類的製度安排。而這恰恰構成了中國地緣經濟可以進一步拓展的潛在空間。
概而言之, 日本、東盟( 尤其是其中的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和韓國是中國在亞洲地區層次上的主要地緣經濟空間, 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則是中國在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的主要地緣經濟空間,並與中國大陸形成了意義深遠的/ 大中華經濟圈0。在亞洲地區層次上,南亞、中亞、中東和南太平洋地區, 以及東盟部分地區( 主要是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則是中國拓展地緣經濟空間的潛在方向。在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 有待中國拓展的地緣經濟空間主要包括, 已經有所發展的瀾滄江) 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和圖們江流域開發計劃, 以及尚待推進的東北地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的跨境自然經濟區域。
三、中國地緣經濟的主要挑戰與威脅
中國的地緣經濟空間具有鮮明的層次性, 全球層次、亞洲地區層次和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構成了中國地緣經濟空間的三環結構。在每一環節上,中國的地緣經濟空間都麵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威脅, 有些挑戰和威脅是某個層次獨有的,有些則是所有層次共有的。它們可以從中國地緣經濟發展的脆弱性、外部性和衝突性來加以概括,並從地緣經濟空間的角度進行具體分析。
第一, 中國地緣經濟的脆弱性。中國經濟的成長雖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貢獻卓著, 對亞洲經濟的推動能力突出, 並使中國不斷走向世界經濟的/ 中心舞台,但不論從全球層次上看, 還是從亞洲地區層次和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看, 中國經濟都具有明顯的脆弱性。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國經濟的成長過程是一個對外依賴不斷增強的過程。總體上, 中國經濟是一種依賴經濟, 在貿易、投資、金融和製度等方麵都對國際或地區經濟體係存在著很強的結構性依賴。正如西蒙# 庫茲涅茨最早指出的, 貿易依賴度與一國的經濟規模成反比。. 經濟規模越小,貿易依賴度就越大,反之亦然。然而, 盡管中國也是國內市場廣闊、經濟規模較大的經濟體, 但中國經濟的外貿依賴度卻遠遠超過了正常水平, 2006 年高達66% , 成為世界上唯一具有小國貿易依賴特征的大國。
這種獨特的結構性依賴不僅說明中國經濟在全球層次上處於明顯的邊緣地位, 而且說明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不足, 中國經濟必然易受外在經濟動蕩的影響。中國出口貿易的持續增長主要是靠數量擴張而不是質量優勢來維係的。盡管中國在經濟總量上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第三大貿易國,但中國在貿易、投資、金融和製度結構等方麵都與世界上傳統經濟強國存在很大差距。中國經濟的有限競爭力說明中國至多隻是經濟大國, 還沒有成為經濟強國。中國經濟由於存在著很高的對外依賴度和較低的經濟競爭力,因此抵禦其他經濟體外部性的能力較差, 對世界經濟和地區經濟的波動較為敏感和脆弱。
第二, 中國地緣經濟的外部性。中國經濟的脆弱性使之容易遭受其他經濟體外部性的消極影響, 但是,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也在對其他經濟體產生外部性。不論在全球層次上, 還是在亞洲地區層次和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 中國經濟都對其他經濟體在貿易、投資和金融領域形成了衝擊,並在資源、環境和人口領域帶來了壓力。由於/ 中國製造0的商品主要是通過勞動密集優勢和價格優勢占領國際市場的,因此中國經濟外部性的突出表現之一就是產品的衝擊。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 經濟外部性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投資的衝擊。由於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實行人民幣緊盯美元的相對固定匯率政策,因此當世界各國在感受中國產品衝擊和投資衝擊的時候, 就會明顯體會到這些衝擊背後的更為根本的人民幣匯率衝擊。
中國經濟的發展迄今為止主要依靠的是廉價勞動力密集型優勢與資源密集型優勢, 因此, 貿易的數量擴張是以耗費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和寶貴資源為代價的。中國的勞動力耗費,除了會對發達國家的就業產生有限的影響之外, 可能不會對外產生嚴重的外部性, 但資源耗費一定會對外產生嚴重的外部性。中國經濟發展給世界帶來的還有環境和人口壓力。如果按照當前的增長方式和增長速度,那麽中國經濟發展很快就會到達資源和環境所能承受的極限,在給其他經濟體帶來嚴重外部性的同時, 會引起後者的強烈反彈, 並因此與世界其他經濟體陷入難以避免的經濟衝突。
第三, 中國地緣經濟的衝突性。中國經濟的外部性使之必然與其他經濟體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衝突, 包括產品衝突、貿易衝突、投資衝突、匯率衝突、資源衝突、環境衝突、人口衝突等等。其中,伴隨中國經濟增長而來的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競爭、中外貿易糾紛和資源爭奪是中國經濟衝突性的主要體現。在全球層次上, 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首推歐盟和美國。中國與這兩大經濟夥伴之間的競爭主要是一種主導地位之爭。在亞洲地區層次上,中國與日本、東盟和韓國之間的競爭主要是一種發展模式之爭。在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 中國與鄰近經濟體包括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之間則主要是在一種依賴關係( 增加依賴與減少依賴) 的競爭。
中國經濟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糾紛不斷增多。中國目前是世界上與其他經濟體發生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之一。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從1995 年) 2006 年, 中國連續12 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和被實施反傾銷措施數量最多的國家。在全球層次上, 歐盟和美國是中國的主要貿易糾紛對象。在亞洲地區層次上,與中國存在貿易糾紛的主要是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和韓國。相對而言, 在中國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除了中國台灣數量有限的反傾銷調查之外, 中國沒有與其他經濟體發生明顯的貿易摩擦。中國經濟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資源爭奪愈演愈烈,尤其在能源領域。在全球層次上, 歐盟和美國是中國獲取石油資源的主要競爭對手。在亞洲地區層次上, 中國的能源需求麵臨著與日本和韓國展開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相比而言,中國在亞洲地區層次上並沒有與其他經濟體存在嚴重的能源衝突, 在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更是如此。
概而言之, 中國經濟是脆弱的, 而且是結構性的脆弱。但中國經濟在麵臨和承受其他經濟體外部性的同時, 也在對外傳遞著自己的外部性。中國經濟在與其他經濟體互動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現實和潛在的衝突,並往往在衝突中處於不利地位。中國經濟的衝突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中國經濟的外部性引發的, 但中國經濟的外部性歸根結底又植根於中國經濟的脆弱性。
四、中國地緣經濟的戰略選擇
中國經濟麵臨的挑戰和威脅說明, 中國現有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中國必須尋找恰當、有效的地緣經濟戰略加以應對。中國已經是世界經濟大國,但還不是世界經濟強國。要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中國不僅需要從全球層次上考慮中國的經濟發展, 而且需要借助地區的力量, 從亞洲地區層次和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著手,規劃中國的總體地緣經濟戰略。
第一, 拓展全球地緣經濟空間。中國要成為真正的世界經濟強國, 就必須減少因結構性依賴而形成的脆弱性, 增強自主性。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依然離不開西方發達經濟體的市場和投資,因此,中國的戰略選擇不應是削減與歐盟和美國的貿易關係, 不應走排斥歐盟和美國的道路, 而應是在現有貿易和投資結構基礎之上, 尋找新的增長點, 拓展新的地緣經濟空間。具體路徑就是,在歐洲獨聯體地區、拉丁美洲地區和非洲地區等潛在的地緣經濟空間上增加對外直接投資, 發展跨國企業。而這也正是西方發達經濟體在中國拓展地緣經濟空間的基本戰略。中國現在應該學習西方的做法,在西方以外的地區拓展自己的地緣經濟空間。這一戰略選擇需要中國將部分過剩的外匯儲備轉化為對外直接投資, 並鼓勵私人資本到海外尋找投資機會。
中國要成為真正的世界經濟強國, 就必須在國際金融體係中占有一席之地, 擁有更大的發言權。為此, 中國的戰略選擇應該是,積極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 爭取在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係中成為其中重要一員, 藉此不斷改善中國在國際金融結構中的地位, 為進一步建設經濟強國提供貨幣支撐。從地緣經濟空間的角度來看,中國在全球層次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努力方向應該是中國金融影響力比較大但匯率衝擊比較小的地區, 即歐洲獨聯體地區、拉丁美洲地區和非洲地區。但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且需要從周邊和亞洲地區層次開始推進, 即亞洲地區層次上的南亞、中亞、中東和南太平洋地區, 以及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的東北、西南和西北跨境自然經濟區域。
中國要成為真正的世界經濟強國, 還必須借助主要國際經濟製度的力量, 在其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 中國的戰略選擇應該是,積極參與和影響主要國際經濟製度的發展, 為其添加更多的中國元素, 進而穩定世界經濟體係, 為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營造有利的國際製度環境。
第二, 整合亞洲地緣經濟空間。中國要成為真正的世界經濟強國, 必須借助亞洲地區的力量,將中國崛起與亞洲複興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正如西歐各國通過地區一體化進程建立歐洲聯盟, 從而成為世界經濟體係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國也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地區經濟合作來提升自身的國際地位。為此,中國的戰略選擇應該是, 借助東盟舞台, 完善10+ 3 機製, 深化地區經濟合作, 在亞洲地區層次上拓展潛在的地緣經濟空間,推動亞洲崛起。
中國要借助亞洲地區的力量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必須致力於維持和增加亞洲經濟的穩定性。為此, 中國的主要戰略選擇應該是,積極參與亞洲地區的經濟製度建設, 尤其是幫助建立亞洲共同貨幣體係。鑒於目前人民幣在亞洲現有金融結構中的弱勢地位, 中國應致力於進一步增強人民幣的地區影響, 擴大人民幣的使用和流通範圍,從戰略高度積極推進人民幣的區域國際化。同時, 中國還需要在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推進/ 大中華經濟圈0的貨幣整合和金融中心整合。
中國要借助亞洲地區的力量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還必須致力於解決與亞洲各國的潛在衝突, 消除它們對中國崛起的疑懼,提升中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990 年代以來, 中國通過努力已經大大消除了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的潛在誤解, 被周邊大多數國家看作/ 好鄰居、建設性夥伴、認真的傾聽者和沒有威脅的地區大國。但是, 中國需要做的更多。中國的戰略選擇主要是, 以南海和東海為重點,聯合開發有爭議地區, 變衝突點為合作點, 並形成一定的示範效應, 在亞洲地區層次上加強中國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第三, 發展周邊自然經濟區域。與美國和歐盟相比, 中國在周邊地區麵臨著更為複雜的地緣格局, 不僅直接接壤的鄰國多,而且不直接接壤的鄰國也多。從傳統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看, 這是中國的明顯劣勢。但要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中國也必須跟美國和歐盟一樣有一個穩定的周邊。中國要在周邊層次上變地緣劣勢為地緣優勢,就必須充分利用與鄰近國家和地區在全球化和地區化進程中逐漸形成的自然經濟區域, 在鞏固現有周邊自然經濟區域的基礎上, 在潛在的地緣經濟空間上進一步發展新的跨界區域經濟合作,創建更多的經濟聯合體和市場共同體。這一戰略選擇需要中國結合/ 振興東北和/ 西部大開發計劃,大力推進東北地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的跨境自然經濟區域。與此同時, 中國還必須致力於進一步整合/ 大中華經濟圈。中國的戰略選擇主要是,盡量避免政治因素的幹擾, 充分利用經濟互補性, 借鑒中國大陸與中國香港、澳門之間/ 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成功經驗,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下建立大中華自由貿易區。
中國要在周邊層次上變地緣劣勢為地緣優勢, 大力發展自然經濟區域, 還必須加強交通和能源網絡建設。中國在東南和東北地區擁有較好的交通基礎設施和能源網絡結構,可以為大力發展跨境自然經濟區域提供可靠的硬件結構和地緣基礎。相比而言, 在西南和西北地區, 交通基礎設施和能源網絡結構建設還不夠完備, 盡管這幾年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還無法給跨境自然經濟區域的拓展提供有力支撐。為此, 中國的戰略選擇主要是, 從戰略高度, 大力加強西南和西北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尤其是交通和能源網絡建設,為促進周邊自然經濟區域的發展奠定基礎。而且,這種戰略選擇不能單純著眼於周邊自然經濟區域的發展, 還要著眼於中國在亞洲地區層次上對潛在地緣經濟空間的拓展, 如建設中國) 南亞自由貿易區和上海合作組織自由貿易區等。
五、結 論
自二戰後/ 去殖民化運動以來, 通過武力征服實現經濟擴張的傳統地緣經濟邏輯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國際合作實現經濟共享增長的新邏輯。盡管借助武力進行經濟擴張的現象並未消失,今後也不會完全絕跡, 但這種做法已經不成為主流趨勢, 而且與現時代的主流國際規範是完全相悖的。因此, 在全球化和地區化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 中國的地緣經濟戰略必須根據中國在全球層次、亞洲地區層次和周邊自然經濟區域層次上地緣經濟空間的不同特點,實現符合時代要求的轉型。
鑒於中國的大國訴求和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基本目標, 中國的地緣經濟戰略應注重在各個層次上拓展潛在的地緣經濟空間,改善國際經濟環境, 應對各種挑戰和威脅, 以促進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鑒於中國在不同層次上地緣經濟空間的不同特點, 中國地緣經濟發展應依托三環結構的地緣格局,遵循由近及遠的戰略思路: 以周邊自然經濟區域的發展推動亞洲地區層次上的地緣經濟整合, 並進而在全球層次上拓展潛在的地緣經濟空間。 作者:潘忠岐,黃仁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