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39)
2009 (67)
2010 (75)
J.S. Bach - Air on the G String, Sarah Chang
張莎拉(Sarah Chang)
Sarah Chang (生於1980年12月10日) ,韓裔美籍小提琴演奏家,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韓裔家庭。她在三歲的時候向父母要了第一把小提琴,七歲的時候就能演奏出布魯赫的小提琴協奏曲。四歲的時候投入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名師Dorothy DeLay門下學琴。而帕爾曼、林昭亮、五嶋綠等,包括Sarah Chang的父親,都接受過Dorothy DeLay的指導。
韓裔小提琴家莎拉•張是當今古典樂界最有才華最引人注目的音樂家之一;曾經是音樂神童的她如今已成為一個演奏技術超群情感豐富令人讚歎的青年音樂家。在音樂領域如此傑出的成就令她在1999年獲得了器樂演奏家最聲名顯赫的獎項——埃弗裏•菲舍爾獎。出生於費城的韓裔小提琴家莎拉•張四歲學琴,並順利進入朱利亞音樂學院師從多蘿西•迪蕾。八歲時為祖賓•梅塔和裏卡爾多•穆蒂試奏,受梅塔之邀出現在紐約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的舞台上,隨後即與紐約愛樂樂團和費城管弦樂團合作。 ==================================================================================
索菲婭·穆特
穆特1963年生於德國萊茵菲爾頓,自幼天資超群,7歲就參加了德國的青少年音樂比賽並獲得特別頭等獎。1976年穆特13歲時,音樂大師赫伯特· 馮·卡拉揚在柏林聆聽了她的演奏,興奮異常,當即決定讓她參加1977年薩爾斯堡維鬆藝術節的演奏會,同年又讓她在夏季藝術節上演出。第二年2月,穆特有幸在音樂大師卡拉揚指揮下,由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協奏,演出莫紮特《G大調協奏曲》,聽眾為她報以雷鳴股的掌聲。數日後,她又在柏林音樂廳再次成功地演出了莫紮特《c大調協奏曲》和《A大調協奏曲》,並錄製了她的第一張唱片。卡拉揚盛讚穆特為“自青年梅紐因之後最傑出的小提琴天才”。自此,穆特的演奏遍及世界各地,她在著名的音樂殿堂受到人們的歡呼。20餘年來穆特演奏錄製的唱片先後獲得過國際迪斯科唱片大獎和日本東京錄音學院大獎。1985年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授予穆特小提琴金交椅獲得者稱號,翌年穆特被授命為該院名譽研究員。
小提琴界的“女梅紐因”
安妮-索菲婭·穆特出生於德國。13歲獲指揮大師卡拉揚賞識並被邀與之合作,被其稱為“自梅紐因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天才”。之後穆特作為小提琴獨奏家和室內樂演奏家頻繁地在世界各地巡演。1990年她在倫敦和斯圖加特舉辦了“安妮·索菲·穆特音樂節”,從巴洛克時期到前衛音樂時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藝術才華。穆特多次參加薩爾茨堡音樂節等重要音樂節,並曾獲得兩項格萊美獎。她是一位典型的德奧血統的演奏家,性格熱情,具有嚴謹的思維邏輯和內在個性,這使她形成了優良的演奏素質和高品位的藝術修養,被喻為成當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紐因”。
耀眼奪目的舞台風采 這位美女小提琴天後對於很多人來說總帶有許多藝術之外的遐想,似乎在她之前,人們看音樂會隻“大飽耳福”卻不“大開眼界”。穆特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正是她的舞台風采——她總是穿著低胸、露肩、剪裁合身之連身晚禮服登台演出,聽她的音樂會不僅在聽覺上得到愉悅的享受,在視覺上也令人眼前為之一亮。穿著這樣“涼快”的服裝不單單是為了吸引觀眾的目光,而是有其實際的作用:穆特認為穿露肩服裝可以讓小提琴與身體做直接的接觸,以便產生較好的聲音,如此一來便不會有減弱琴弦顫動的東西存在,當小提琴觸碰到光滑香肩的瞬間,情緒和靈感便會湧動而出——漆木和肉體也能碰撞出音樂的火花。這也許正是穆特與眾不同的風格。如果能親臨這位美女小提琴天後的音樂會現場,你肯定會被其耀眼奪目的舞台風采所深深傾倒。
富有古典內涵的時尚美女
除卻藝術之外,穆特同時也是一位熱心的慈善家,每年她都要舉辦多場義演音樂會,以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們。她不忘自己身負“頭一個獲卡拉揚獎”的重任,在演奏經典古典曲目的同時,也致力於現代作品的開拓和助長。現代音樂在穆特的演奏曲目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而許多當代作曲家也為穆特創作獻曲,包括魯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環節第二號〉與〈組曲〉)、莫瑞特(Norbert Moret,〈夢境〉)、潘德瑞茲基(Krzysztof Penderecki,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黎姆(Wolfgang Rihm,〈時光之歌〉)等。她與作曲家、指揮家關係的融洽使得她既能在專業領域中遊刃有餘,並且在生活上也能找到自己如意的方式。2002年8月,穆特與大她30多歲的指揮家、鋼琴家普列文結婚,之後與丈夫合作的一係列唱片也獲得了廣泛的好評。這一切足以使穆特被稱為當今世界古典樂壇中最美麗時尚、最有內涵氣質以及最具有影響力的小提琴天後。
Anne-Sophie Mutter
1963- 德國小提琴演奏家。1963年6月29日出生於南德意誌巴登的萊因費爾頓(Rheinfelden, Baden)。早年曾隨赫尼希伯格(福萊的學生)學琴。七歲獲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賽第一名,1974年又在另一比賽中獲勝。赫尼希伯格逝世後,穆特考入阿伊達·斯托基教授所在的瑞士溫特圖爾音樂學院,並最終成為斯托基的學生。1977年隨卡拉揚參加薩爾茲堡音樂節,次年再度與卡拉楊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 1979年獲“年度藝術家”獎,並獲德國唱片大獎(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此後作為小提琴獨奏家和室內樂音樂家,頻繁地在歐洲、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巡回演出。1990年在倫敦和斯圖加特舉辦了“安妮·索菲·穆特音樂節”,從巴洛克時期到前衛音樂時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藝術才華。1995年,波蘭作曲家彭代雷茨基把作品《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獻給她,在萊比錫初演,這次演出為她贏得了兩個格萊梅獎。1997年12月曾來中國演出,在北京世紀劇院舉行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音樂會。獨奏之外,她也經常參加室內樂演奏,曾與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中提琴家基奧皮納組成三重奏,在各地廣泛演出。
穆特是一位典型的德奧血統的演奏家,性格熱情,具有著嚴謹的思維邏輯和內在個性,這使她形成了優良的演奏素質和高品位的藝術修養。卡拉揚去世後,她的演奏向多元化發展,曲目不局限於德奧古典、浪漫等傳統作品,而加強了近現代作品的比重,經常演出盧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莫雷(Norbert Moret)、彭代雷茨基和裏姆(Wolfgang Rihm)等人的作品。穆特在從梅紐因、阿卡多、羅斯特羅波維奇等演奏家身上吸取了學到了許多有益的東西,曾被喻為成當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紐因”。
2001年穆特與大她34歲的鋼琴家、指揮家普列文(Andre Previn1929~)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