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級興趣

77、78級是中國現代化征途中一種精神的代名,中國史上的特殊群體
個人資料
78級興趣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戰略部署新一輪沿海開發開放的深意、新意、高意

(2009-07-02 07:53:11) 下一個


      《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幹意見》相繼獲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上升為國家戰略。 

 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些區域規劃中,天津濱海新區、江蘇沿海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等,均是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屬於新的戰略部署;而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兩大沿海板塊——長三角和珠三角,則是再次被重新部署,賦予其全新的發展詮釋。

“新意”:按現代臨海型發展模式重構沿海經濟地理

 世界上許多擁有海岸線的國家或地區在其工業化及城市化進程中,充分利用海運物流的低成本優勢,調配全球的經濟資源,在沿海港口附近陸地區域發展臨港型大宗原材料工業及其他相關產業,形成大宗原材料產業集聚和城市集聚。這種臨海型區域國土開發模式是幾十年來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這些國家或地區加快現代化的顯著特點和成功之路。

 相較可以發現,上世紀80年代初啟動的中國沿海大開發,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臨海型區域發展模式。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在資源利用上走的是自力更生為主的道路。沿海地區依托國產原材料資源,形成出口型工業經濟形態;依托深水港興建的以鋼鐵、石化、能源為代表的臨海型原材料工業基地少。港口多為資源和工業產品出口型,進口海外資源型的工業、生活物質和能源大港少;現有的轉型為進口海外原油、礦石、糧食等大宗原材料的港口吞吐能力弱。城市間各自為政,同質發展色彩濃厚。

 新一輪沿海地區區域規劃中,加強現代化港口及港口群建設、布局臨港工業、錯落發展城市群成為核心主線之一。分析人士認為,這是港口、產業、城市“三位一體”互動發展布局首次明確躍上國家級規劃層麵,意味著中國開始按照現代臨海型經濟觀對沿海國土進行再開發,重構沿海經濟地理,推動沿海區域開發開放邁開“新步”。

 在港口方麵,規劃明確長三角地區要盡快建成以上海為中心、以江蘇和浙江港口為兩翼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要“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製能力”;珠三角地區要有效整合港口資源,完善廣州、深圳、珠海港的現代化功能,形成與香港港口分工明確、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珠三角港口群體;天津濱海新區要建成為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要形成以廈門港、福州港為主,布局合理的東南沿海地區港口發展格局;江蘇沿海地區要重點加強沿海港口群建設;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要打造泛北部灣港口物流中心。

 在產業方麵,規劃明確長三角地區在沿江、沿海、杭州灣沿線優化發展產業鏈長、帶動性強的石化、鋼鐵、汽車、船舶等產業,加強油氣戰略儲備;珠三角地區重點發展現代鋼鐵、石化、船舶製造等產業,力爭形成世界先進水平的特大型石油化工產業基地;海峽西岸經濟區以廈門灣、湄洲灣等為依托,建設以石化、船舶修造等為重點的臨港工業集中區,布局建設石油儲備基地;江蘇沿海地區集中布局臨港產業,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產業;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揮深水良港優勢,在欽州建設進口原油商業儲備基地。

 在城市方麵,規劃明確長三角地區培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珠三角地區推進與港澳緊密合作、融合發展,共同打造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成員市實現錯位發展形成功能組團。

   分析人士認為,這樣的規劃部署順應了中國自身發展階段的邏輯提升。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國內資源供應瓶頸日益突出,經濟發展進入從世界調配資源的時代。經濟資源獲取的日趨全球性特點,要求將目光投向海洋,對沿海國土開發重新進行相應部署。

“高意”:立足形成世界產業高端競爭優勢

 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一項主要任務是解決生存性壓力。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沿海地區履行使命的方式是:抓住世界產業分工機遇,利用廉價的土地、人力成本優勢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發展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產業擴張。其顯著特點是:產業層次總體偏低,產品附加值不高,在國際分工中像“壓縮餅幹”一樣被擠壓在產業鏈的最低端。

 新一輪區域規劃對沿海地區產業發展進行了“轉折性布局”,其顯著特點是:產業發展取向“高端”,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構建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現代產業體係;企業發展的訴求轉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具有國際競爭力”、“世界級品牌 ”等。

 比如,規劃明確長三角地區要建設成為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集中力量積極發展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珠三角地區要形成世界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環保、新能源、海洋等產業;天津濱海新區要建成北方高水平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海峽西岸經濟區要建成海峽西岸先進製造業基地,加快發展集成電路設計和軟件、光電、消費電子、生物醫藥、精密儀器、環保、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江蘇沿海地區要推進先進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積極發展以風電和核電為主體的新能源產業;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要建成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加工製造基地,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

 分析人士認為,上述“轉折性布局”表明決策層正以全球視野考慮沿海地區產業結構選擇,蘊涵著決策層希望沿海地區形成世界產業高端競爭優勢、發揮擴大中國經濟戰略空間功能的“高意”。 

  ——這一布局將使中國經濟獲得新的國際空間。中國經濟在國際分工中,如果滿足於全球產業鏈配置中的低端環節,經濟增長主要來源於低端產業,發展的國際空間就將難以擴大,甚至後續乏力。要想擴大發展的國際空間,就必須重新思考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方式,形成在全球競爭中的新優勢。這就需要著眼世界經濟層麵調整經濟結構,進行產業升級,培育上遊高端產業,搶登未來世界經濟新格局中的產業製高點位置。而受製於國內經濟發展不平衡現實,能規模性擔當參與國際經濟製高點角逐重任的主要是沿海地區。  

 —— 這一布局也將“活躍”中國經濟的國內空間。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階梯性特征,沿海-中西部形成了巨大的“經濟落差”。中國製造業仍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具有國際競爭力,在沿海培育高端產業參與國際分工的同時,運用“經濟落差”效應,將下遊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內地實現階梯布局,這種產業的“內部回旋”,既為中西部發展打開了發展空間,又能確保國際產業鏈的多數產業都在中國有相對應的產業,從而能擴大中國經濟的戰略空間。

 值得指出的是,新一輪區域規劃在構建沿海地區現代服務業支架中,著力對沿海地區的金融業發展進行了指向清晰的部署。比如,規劃明確上海2020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珠三角地區大力發展金融後台服務產業,建設輻射亞太地區的現代金融產業後援服務基地,廣州市、深圳市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天津濱海新區要進行金融改革和創新;海峽西岸經濟區要進一步發展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

 分析人士認為,在中國發展的新時期新階段,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在世界經濟格局再次陷入重組之際,如此果斷、密集、大手筆地對整個沿海地區進行全麵部署,蘊含著“深意”、“新意”、“高意”。如果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通過開放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以“點”的形式對沿海地區進行布局,其初衷更多的是立足國內視角,“激活”國內改革開放;那麽,觀察新一輪沿海地區區域發展規劃的戰略設計,可以發現,明顯凸顯出中國新的戰略訴求——尋求並確立在未來世界經濟發展格局中的戰略發展坐標。這是立足全球戰略層麵的戰略部署,標誌著沿海地區新的起步,也反映出中央對沿海地區的新功能寄予厚望。  

“深意”:著眼“危機後時代” 

 世界經濟秩序仍處於大變動大調整階段,國際金融危機又進一步加速世界經濟版圖重構,世界各國都在籌劃著如何在舊格局坍塌的部位,把自己的影響力添加進去。中國新一輪沿海地區區域規劃也明顯具有著眼“危機後時代”的“深意”。

 從時間上看,區域規劃未來指向的時間節點要求均是2020年。2020年是中央科學判斷21世紀頭20年是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時間節點,這意味著,中央對當前金融危機與戰略機遇期的關係已形成科學認識: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不會因為這場金融危機而發生逆轉。“2020年的時間節點要求”表明,新一輪沿海地區區域發展規劃是對“危機後時代”經濟發展格局的科學遠眺,是為中國發展更上層樓展開的先行布局。

 從空間上看,這次對沿海地區的部署著眼區域規劃,而且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一體化發展”概念,明顯與以往“點”的形式布局的內涵要求不同。這意味著,中央對當前金融危機與經濟全球化的關係已形成科學認識: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世界曆史已經證明,多次區域性和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化解之道是進一步全球化,其結果是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預示著未來世界區域整合趨勢和區域整合主導權競爭將加劇。同時,國內經濟發展區域化也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區域共同富裕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沿海地區進行區域規劃,加快沿海地區融合,明顯具有希望其發揮“一箭雙雕”作用的用意。

 沿海地區是中國麵向亞太地區的窗口,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戰略區域。新一輪沿海地區區域規劃將有利於中國經濟活動在全球範圍內展開。

 此外,沿海地區由於擁有港口、海洋、腹地等優勢,又能發揮對內通道功能,影響、輻射和帶動國內區域均衡發展,也是國內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從南往北看,珠三角、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發開放,能發揮服務“三南”(西南、華南和中南)的功能,推動中部崛起、深化西部大開發。構建海峽西岸經濟區能將台灣的優勢輻射到海峽西岸地區,繼而推動中部崛起。長三角開發開放能進一步拉動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江蘇沿海地區開發開放,將為處於相近緯度的淮河流域和隴海一蘭新一線經濟帶開辟一處更便捷、更寬闊的出海通道。天津濱海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將有利於輻射帶動“三北”(西北、華北、東北)地區發展。作者:黃庭滿,來源:新華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Wiserman 回複 悄悄話 美國為了國防安全,在1980年代後期,把西海岸很多的國防工業都往內陸遷徙,使的加州工程技術人員約二十萬人失業,房價大降.
那時,朱成虎將軍還沒講狠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