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待現象解析
隨著海歸潮的到來,“海歸”變“海待”的現象,已經不再是新聞,歸國留學人員的求職時間也出現了延長的趨勢。隨著留學越來越普及,留學人員的絕對數大幅增加,留學人員的層次多樣化,出現一定比例的海待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找到出現海待現象的根源,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
2004年6月,第12屆金領世界高級人才招聘會上,海歸人士的積極參與程度出乎主辦者意料,參會海歸達到了800名之多,其中有一半是海待。越來越多的海歸人士因為找不到自己滿意的職位,寧願等待時機而變成了“海待”。主辦方中國人才熱線在現場收到700餘份海歸調查問卷,調查表明有五成的海歸處於待職狀態(《南方都市報》,2004年6月19日。)。
2004年12月,全國青聯海外學人工作部與《青年參考》報聯合主辦的“海歸搜索行動——海外留學與歸國人員現狀大調查”分布的分析結論中,在分析有關海歸就業狀況的數據中發現,71.3%的海歸在回國後至少6個月才找到工作;一年以後還沒有找到工作的占10.2%(《中國青年報》,2004年10月26日。)。
2005年,世界HR實驗室對1500個海歸樣本的統計結果,35%以上的海歸存在就業困難,不得不暫時待業而成為海待,受訪者中已有3個月未找到工作的占30%,另有15%在5個月內都沒有找到工作(《廣州日報》,2005年11月3日。)。
而到了2006年,在我參與的歐美同學會組織的關於自費留學人員回國就業調查顯示,21%的被調查者花了3~6個月時間才找到工作,甚至有6%的被調查者花了一年以上的時間找工作(見圖1)。此外,在我2007年組織的對一些成功海歸人士的訪談中,他們對於海歸的現狀也談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2007年,慧博研究院發布的《中國2007海歸人才現狀調查報告》也顯示:6成半左右的企業和海歸認為海歸的就業形勢一般(《北京日報》,2007年6月25日。)
圖1:海歸在國內找到第一份工作花費的時間
資料來源:歐美同學會《2006自費留學人員回國就業調查》。
海待出現的內因及解決策略
海待現象至今還是困擾海歸的一個很大因素,究其原因,大概可以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麵。海歸就業的障礙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海歸自己本身,也就是內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 相當部分海歸成為海待的主因是對待遇和工作期望值太高,海歸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提高自身的實力。
2004年6月第12屆金領世界高級人才招聘會上,海歸人士的積極參與程度出乎主辦者意料,參會海歸達到了800名之多,其中有一半是海待。主辦方中國人才熱線在現場收到700餘份海歸調查問卷,調查表明求職者的現有職位和年薪都不低,現場的調查顯示,隻有10.4%的被調查者年薪在8萬以下,年薪8萬~15萬的占57.2%,15萬~20萬的有24.4%,另外還有8%的年薪是20萬~30萬元。參會求職者大多對職位的前景十分期待,薪資要求則在其次。現場調查顯示,有43%的求職者要求薪資隻要上升10%即可,27%的求職者要求上浮20%,16%的求職者持平就行,另有14%的求職者期望上浮25%以上(《南方都市報》,2004年6月19日。)。
2004年,全國青聯海外學人工作部與《青年參考》報聯合主辦的“海歸搜索行動——海外留學與歸國人員現狀大調查”結果顯示,40%的海歸表示,他們對月薪的期望值在10000元以上(《中國青年報》,2004年10月26日。)。
2007年初,中華英才網就海歸的最新就業形勢進行了調查分析。從調查結果來看,海歸回國就業的機會不少,薪資增幅也令人滿意。而就業路上最大的障礙正是來源於他們自己——對月薪的高期望值和對就業城市、企業的挑剔。根據中華英才網的調查,有四成以上的海歸表示,他們在國內找工作,期望月薪至少要10000元,而超過20%的海歸期望在國內的月薪不低於6000~8000元。隻有2%的海歸表示,如果實在沒有退路,他們勉強可以接受月薪4000元以下的職位。有87.7%的出國留學人員表示他們希望畢業後能回國工作。但是,回國最理想的就業城市隻有北京和上海,而從就業公司的性質來看,34%的海歸選擇到外企就業;其次是民營企業和高校及科研機構。從海歸就業職位來看,41%的海歸希望做執行層的職位,38%的海歸希望做中層管理者,15%的人期望做到決策層(騰訊網教育頻道,2006年3月24日。)。
2007年,在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與科博會組委會聯合舉辦的留學人員專場招聘會上,約有2000多人現場求職。大多數用人單位對海歸開出的月薪為3000元。不少海歸認為,待遇太低,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有留學生兩年花費50萬元,家裏幾乎花光了全部積蓄),而一些用人單位則表示,海歸已經沒有太多的優勢,特別是那些自費留學的人(《國際先驅導報》,2007年6月11日。)。
2007年,一項對在房地產建築行業、IT行業、金融行業、多元化行業、文化教育傳媒行業以及其他行業從業海歸的調查顯示,對自己的年薪期待在10萬~20萬元的海歸占到了各個行業總調查人數的50%,其中,房地產建築行業為55.0%、IT行業為45.9%、金融行業為50%、多元化行業為50%、文化教育傳媒行業為76.9%。
從上麵的各項調查中可以看出,很多海歸回來後,對很多方麵的期望值要求非常高,而自己本身除了學位以外,本身的素質,對國內情況的熟悉,海內外的工作經驗,學校的知名度等也有很大的差異。
我們在和已經回來的成功的海歸交談中,法國巴黎百富勤證券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興動對於海歸求職給出的建議是:首先做好人,做人很重要,其次要勤奮,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不要把金錢作為目標。金錢是水,渠挖好了就水到渠成。
渣打銀行投資銀行部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成長青認為,成功沒有固定的模式,不要覺得誰成功了就去模仿誰去做,要側重於基本的要素,就是基本技能,包括語言能力,電腦知識等,通過提高自身的能力來提高競爭力。此外還要有很強的好奇心和學習精神,對新興事物要感興趣,不管你處於哪個年齡階段,50歲的人一定要關心20歲的人在做什麽,20歲的人應該學習50歲的人在做什麽。
海歸剛回來,期望值較高,在待遇方麵,可能常常會和國外進行比較,這就容易產生一些錯位。也有一些人以海歸自居,這都不太好。所以,要找準自己的定位,“騎驢找馬”非常重要。
第二,沒有工作經驗成為海待的致命傷,海歸求職經驗與學曆並重。
據2004年6月第12屆金領世界高級人才招聘會上的現場調查統計,有68%的求職者工作經驗隻有3年以內,3~5年工作經驗的海歸占14%,5~8年工作經驗的海歸人士的有12%,隻有6%的海歸人士工作長達8年以上(《南方都市報》,2004年6月19日。)。
近年來不少人留學新、澳,很多人要麽高中一畢業甚至還沒有畢業就出去,沒有工作經驗;要麽是在國有企業、國家機關或事業單位待過。這些人在海歸群體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這些沒有經驗的海歸從國外回來,其實麵臨的是與大學畢業時一樣的境遇。
留學決不等於出國讀書,甚至是出國看看,留學不應該是一個短期的行為,跨入國外大學僅僅是獲得了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讓你具備了成才的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各種經曆更重要。國際化人才應當具有全球視野、全球胸懷,具有跟國際對接、交流、溝通的能力,具有適應在國外生存和發展,即跨文化的生存能力。海外留過學,會講外語的人並不一定就是國際化人才。而這些能力的掌握,都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
調研中,橡樹資本(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朱德淼告訴我們,留學時間過短,沒有經驗是海歸求職的一個很大弱項,“我覺得留學生應該在國外待足夠長的時間,個人認為至少要5年。其次是要明白自己有什麽獨特的地方。”
在我的另一項海歸回國成功要素研究中發現,樣本中所收入的300位回國創業與發展成功人士平均都有5~6年的海外工作經驗,好的工作經驗的價值甚至有時大於學位的價值,因為學位的保鮮期很短,隻是一個進入職場的敲門磚,最終決定海歸是否成功還要看你在工作經驗中做出了什麽樣的業績。
作者:王耀輝 (連載,待續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