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級興趣

77、78級是中國現代化征途中一種精神的代名,中國史上的特殊群體
個人資料
78級興趣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英國、歐盟、日、加等發達國家的人才戰略

(2007-12-06 22:41:24) 下一個
發達國家雖然在國際人才競爭中具有先天優勢,但是這並未影響它們為廣招人才推行各種政策,吸引更多人才為其所用。它們同樣把人才看作高價值的資源。美國為引進移民不遺餘力,英國奉行實用主義的人才觀,澳大利亞等國推行“高科技移民”政策,法國宣布信息工程師不受其移民法限製,加拿大把移民和人才引進“視為解決國家目前經濟問題的重要途徑”,日本推行重金招攬人才的方法,等等。此外,除美國的矽穀外,以色列的馬爾科哈(Malkha)技術園、瑞典的基斯塔(Kista)科學園以及日本的築波(Tskuba)科學城等高科技園區也非常知名。

在各發達國家的人才戰略中,有許多比較具有特色(參見圖表1)。

 

圖表1 英、加、日及以色列等發達國家特色人才戰略

英國 加拿大 日本 以色列

實用主義人才戰略 技術移民戰略 重金收買戰略 多重國籍戰略

 

英國

英國奉行全球化的人才觀,重點在創造人才回流的寬鬆環境和創業條件上下功夫,營造科研環境和研究氛圍。在人才戰略方麵,它遵循實用主義的原則,甘願巨資吸引已出研究成果的人才或者重金購買研究成果,而不會認同高學曆、經驗豐富的人就一定是人才,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應該就是英國在高科技領域走在世界前列的秘訣所在。加拿大地廣人稀,因其環境優美、社會福利優厚並且社會治安良好,近年來一直是外國移民心目中的“天堂”,這亦為其技術移民政策的實施和推廣奠定了基礎。在網絡國際人才方麵,日本形成了一套適合本國國情的“重金”招攬人才的方法,即通過購買、吞並外國企業或公司,將其中人才據為已有。雖然這是日本利用他國人才資源的成功舉措,卻很難被其他發展中國家所複製。此外,以色列推行多重國籍戰略,其國內頂尖人才通常擁有2-3個國籍,這使以色列可以有效利用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猶太人裔人才資源,實現為本國服務的目標。它也是世界為數很少的能將“人才流失”困境扭轉為“人才流通”有利形勢的國家之一。[1]

歐 盟:

德國在歐盟舉足輕重,經濟實力位於全球第三、歐洲第一,其教育也很發達。近幾年來,德國各界明顯感到,在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等方麵,與美國等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遠。雖然德國屬於對移民控製比較嚴格的國家,麵對國際人才競爭的大趨勢,也相繼推出了一些吸引人才的計劃。中國駐德國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讚劉京輝稱,“德國也在吸引自己的‘一流’人才”。

2000年8月,在時任總理的施羅德倡議下,德國正式實施“綠卡工程”,為解德國IT業人才緊缺的困境,這一計劃對外國IT業人才實行優惠移民政策。此項工程允許最多2萬非歐盟國家專業人員赴德,條件是信息通訊專業大學畢業,或已達成年薪不低於10萬馬克的工作協議,最長期限為5年。

2002-2005年,德國政府拿出1.8億歐元,在高等院校設立“青年教授”崗位,穩定並吸引傑出的青年學者在德國高校從事科研工作。為阻止人才外流,德國一些有識之士於2003年在美國成立了“德國學者協會”,為這些優秀人才回國工作牽線搭橋。2001、2002及2004年,德國洪堡基金會相繼推出了“沃爾夫岡·保羅獎”、“索非婭·科瓦列夫斯卡娜獎”以及“黑爾姆霍爾茨科研獎”,這些獎項都以著名科學家命名,重獎鼓勵在相關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傑出人才。其中,2004年4月1日推出的“黑爾姆霍爾茨科研獎”,則是麵向外國科技精英,每年用於獎勵6名傑出科學家。2005年6月,德國政府又通過了高等教育“創優計劃”,拿出1.9億歐元促進高等院校的國際科研競爭力。[2]

法國是歐盟的主要成員國之一,近年來,由於歐元區經濟持續低迷,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再加上政府對科研投入力度不夠,造成大量高級人才流失。基於這種狀況,法國德維爾潘總理在任時,宣布了一係列鼓勵科研、吸引優秀人才的計劃。據預測,到2010年,法國政府的科研和高教投入將達到240億歐元,其中科研經費的總投入將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3%。與此同時,法國還加緊研究製定科研法,加強高等教育、科研機構以及企業間的協作,提高法國科研機構的綜合競爭力,增加科研事業對年輕人才的吸引力。

就歐盟總體來講,由於各國人口出生率長期偏低,社會人口老齡化,非常需要新生的後備人才力量。為了實現互惠互利、資源共享,他們出台了或分國別、或以歐盟整體名義實施的外國留學生資助計劃。比如2004-2008年的歐盟伊拉斯謨計劃,總預算為2億歐元,將資助4200名外國研究生、1000名教師到歐盟國家學習及參加研究項目,還要建立250個校際間研究生站。這項計劃的吸引力不隻在於經濟讚助,還在於參與研究工作的“歐盟碩士”文憑獲得者將得到所有歐盟國家的承認,可以無障礙地在歐盟所有成員國中合法擇業。2006年,歐盟委員會又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吸引高級科研人才的計劃:今後歐盟國家至少拿出國內生產總值的3%作為科研投入,在歐盟範圍內建立對研究人員能力和成績進行評估的共同標準,讓科研人員在不同國家之間流動更為便利,為外國科研人員到歐盟工作提供更多方便,等等。[3]這些計劃的推出,對於歐盟以整體力量引進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加拿大

為吸引在外的本國人才,1999年,加拿大政府設立了“總理科研傑出獎”,擬在10年內投資7500萬美元獎勵經費,即每年出資750萬美元,獎勵50名回國服務的傑出青年科學家。同時,為了提高科研實力、留住國內人才,加拿大政府增加了對科研和人才培養的投入。在2001年預算案中,聯邦政府提出3年撥款110億加元,用於人才培養和研究開發。[4]

此外,在國際人才競爭中,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士等國家都采取技術移民政策,一直在成功地吸引外國高科技人才。據官方統計,加拿大每年大約吸收20萬移民,其中技術移民占60%以上。[5]2003年9月18日起,加拿大技術移民評定的分數線由75分降至67分,新政策的生效,使加拿大技術移民的大門再度敞開。在加拿大,移民入境後可享受永久居民社會福利方麵的權益,技術移民在加拿大薪水較高、投資收益豐厚,返加免簽證的優惠為其在國外創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針對渥太華地區的55位亞裔高科技人才,加拿大移民部和人事部最近聯合進行了一項研究,以便了解加拿大對亞洲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得出的結論是:“加拿大必須大幅度放寬對亞裔高科技人才移民條件的限製,允許他們容易地移居加拿大,為這些高科技人才每年提供一到兩次的探親假期及旅遊等,這樣,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6]技術移民政策加速了人才的流動,而這種國際性流動帶動了移民輸入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從而進一步加劇了人才的不均衡分布。

 

同美國一樣,在高科技人才儲備方麵,日本也麵臨嚴重缺口,特別是在電子信息、生命科學、材料、地球科學等領域尤為嚴重。因此,日本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提高外籍科研人員比例。為了吸引外國優秀人才,日本摒棄了過去的“排外”傾向,修改了入境管理條例,為“具有專門知識和技術”的外國科技人才提供在日本就業的機會。它開放了一些重要的實驗室,吸引外國科學家來日本參加研究;還設立國際合作獎勵基金,對來日本參加合作研究的外國科學家給予補助和獎勵,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獲取這些科學家的知識、經驗和富有創造性的成果。日本政府還將科研開發經費增加了一倍,並且開放了國家實驗室主任職位,供海外日本學者(包括外國人)競爭上崗。[7]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加速,信息網絡技術日益發展,各國間技術交流與合作的情況逐漸增多,相比較之下,發達國家間的協作現象更為普遍。由此,國界所賦予專家、科技人才的限製逐日淡化,呈現出人才循環流動、雙向流動,有進有出的現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就是由分屬美國、日本、瑞典三國的專家所分享,他們共同攻克了“生物大分子”研究技術難題,成為國際人才合作的典範。

無論是“人才流出論”,還是“人才回流論”,抑或是“人才循環流動論”,其關注的都是人才競爭背景下,國家與個人間、國與國間利益的衝突與融合。鑒於國際人才爭奪已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對於這種競爭是共贏還是零和博弈的爭論似乎已無足輕重,合作亦為競爭,競爭亦需合作,關鍵是,政府要在充分考慮個體(人才)利益的同時,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由此想到我國的海歸政策與國際人才戰略,在因地製宜的同時,也應借鑒各國經驗教訓,以提高我國人力資本的整體素質,吸引更多人才參與國家建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