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39)
2009 (67)
2010 (75)
目前,鼓勵海歸回國創業的領域很多,各地政府也不斷推出各種不同的項目。然而,究竟海歸在那些領域裏創業更容易獲得比較優勢或成功,卻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否則大量海歸回國創業,入錯行,則事倍功半,選準發展方向,則事半功倍。根據我收集的300個海歸創業的樣本研究,我發現大多數成功回國創業海歸通常都集中在高科技領域。其中,集中在互聯網、IT和通訊等高科技領域的海歸竟占到了70%以上,還有20%的海歸集中在谘詢、法律服務和教育等領域,還有5%左右是在製造領域。這說明海歸在於國外差距較大的高科技領域裏創業獨具優勢,有著本土企業家難以競爭的核心競爭力。相反,在某些國內企業家集中成功的領域,如房地產等,海歸卻涉獵較少,不到1%的海歸創業是在房地產領域,這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
此外,根據北京市政府對海歸創業的統計,2005年在北京創業園中創業的865家企業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證的企業就占了752家,比例高達87%。海歸在高科技領域裏創業更容易獲得比較優勢或成功,也為很多留學歸國成功創業的人士認同。亞信公司董事長、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合夥人丁健認為,隨著中國越來越開放,海歸越來越多,信息的不對稱性越來越小,國內與國外的差距也越來越小,這對海歸回國創業的挑戰會增大。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外在創新力度、科技研發力度方麵比國內還是要快一些,這也是海歸回國創業需要充分利用的一個優勢。比如說亞信的創立,當時國內還沒有多少人知道互聯網,但田溯寧告訴我當時他們在美國就早已經接觸到互聯網了,就在思考怎麽把互聯網帶回中國。在國內還不熟悉或者尚未起步的情況下,海歸利用這樣的優勢就比較容易成功。
我和早期在美國矽穀創業朱敏聊過,他是網訊公司(WebEx)創始人,同時也是擁有90億美金美國最大的早中期著名風險投資企業NEA(New EnterpriseAssociates)的投資合夥人。為了專心在國內發展,朱敏將網訊公司(WebEx)以32億美金出售給美國最大的網絡設備公司思科。朱敏說:“海歸創業首先要看他創什麽樣的企業,我覺得創技術型的企業他還是有很大優勢的,比如說做芯片。但對於傳統行業特別是涉及成千上萬名員工這樣的服務業,留學生優勢就少了,得跟本土的團隊結合,積累人脈關係,恐怕要很長一段適應過程”。
海歸選擇高科技領域創業,也與中國國內的政策環境和市場因素有關。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中國政府陸續推出一係列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特別是在高新技術領域發展的優惠政策。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中國大陸留學人員創業園已達到110多家,凡是入住園區的海歸企業都回享受稅收、房租、物業等方麵的優惠。比如,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推出5億元的科技創業基金,國家開發銀行提供20億元專項貸款支持留學生到中國西部創業。不少企業更是直接得到政府科技教育人事部門各項基金的資助,比如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教育部就開始實施的“春暉計劃”,就資助了不少像中芯微公司這樣非常有潛力的海歸高科技企業。
海歸在高科技領域的成功創業,對中國大陸高科技產業的推動是顯而易見的。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夏穎奇說,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已經形成了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和海歸企業三足鼎立的局麵。截至2006年底,中關村高科技企業的總量達到17000多家,其中留學人員創業企業3588家,注冊資金總額達到45億元。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大陸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有40多家,其中有大多數都是海歸留學生創辦的企業。香港科技大學教授Zweig的研究也表明,技術是海歸回國創業最重要的優勢之一。
隨著一大批海歸高科技企業赴海外上市,為數不菲的海歸創業者們因而登上各類中國富豪排行榜。像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控股在紐交所上市後,公司董事長施正榮在2006年度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上攀升至第一名,成為當年的中國首富。這種靠理念、知識和科技獲得的巨額財富,被大陸公眾譽為陽光下的清潔財富。施正榮當年參與創業的一位夥伴回憶道:一開始就有人對企業發展道路表示了質疑,認為要做大企業,還是得靠房地產、建設工程等行業。不過,這絲毫沒有動搖施正榮的決心,他依仗自己的技術優勢,並堅信太陽能在能源領域的大好前景。這位夥伴至今記得施正榮當年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們做這個行業,一無汙染,二無負擔,三不違法,四不違背良心,幹幹淨淨地賺錢,何樂而不為?”相對於國內不少土生土長創業致富而背上種種原罪嫌疑的內地富豪來說,海歸企業家在高科技領域的成功創業,對中國公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做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財富示範效應。
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提倡建設創新型國家,預期在2020年左右國內初步實現現代化。從現在開始至2020年這段可以預期的時間內,無論是天時地利人和,高科技仍然是海歸創業的最佳領域。
摘自王輝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