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項研究,我在和北京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夏穎奇交談時得知,也和中關村的數據相近,落戶在中關村的海歸,不算大學、科學院以及政府機關的,僅僅是在創業的8400名海歸中間的統計也發現,其中40%博士、40%的碩士,20%的本科。這一數據與我所作的調查分析結果基本相符。香港科技大學教授Zweig在他的一項研究中也發現:在66個海歸企業家當中,27人(41%)擁有博士學位,而44人(67%)擁有自己的公司。
這與一般人的印象不同,大家一般認為人的學曆越高,往往越保守,不敢創業。中國大陸的創業者,相當大一部分沒有上過大學,如大陸首富黃光裕等人。而像美國的比爾·蓋茨和戴爾,都沒念完大學就開始創業。
海歸創業者往往都有較高的學曆,不少人都有海外著名大學的碩士甚至博士學位。國內一些比較知名的創業者,基本上符合上述要求。比如,我們采訪的中國赴Nasdaq上市的第一家網絡企業亞信的創建者田溯寧是德州大學的生物學博士,丁健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信息科學碩士;加利福尼亞Hass商學院EMBA;SOHU的張朝陽是MIT的博士。中芯微的鄧中翰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電子工程學博士、經濟管理學碩士、物理學碩士,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的施正榮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博士;就連曾經是Nasdaq最年輕的上市公司CEO的周雲帆也是1999年從美國斯坦福大學電機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後回國創業的。由此看來,紮實的海外學習對有誌回國創業成功的海歸有很大的幫助。
在21世紀,海歸創業需要高學曆,需要有知識結構的準備,與海歸創業的項目選擇密切相關。中國海歸回國創業大多都集中在高科技等知識密集型產業。根據我所作的樣本分析,目前,成功創業的海歸有70%的人集中在互聯網、IT和通訊等高科技領域,有20%在谘詢、法律服務和教育等領域,5%左右在製造領域。比如,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碩士李彥宏把搜索引擎帶回來創立百度,田溯寧把信息高速公路帶回來。我本人的創業經曆也能證明上述觀點。我在國外讀MBA和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對我的創業搞谘詢很有幫助,包括給三峽工程帶來了第一筆國際投資。這需要懂國際金融、國際商務運營、中外政府經驗以及跨國公司經驗,門檻高,也需有高知識含量。
在法律服務和教育等領域,高學曆海歸創業發展也占有很大優勢。比如國內很著名的君和律師事務所創辦人王俊峰,就是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法學碩士,還有在海外知名律師所工作多年的肖誌嶽和陶景州等都是法學博士等。
在著名的新東方學校,除了創始人俞敏鴻外,其他早期主要合夥人包括徐小平、王強、錢永強等幾乎都是擁有海外高學曆的海歸。錢永強早年曾是俞敏鴻的學生,在耶魯大學MBA畢業典禮上,俞敏洪、徐小平專程前來邀錢正式加盟新東方。他們認為,新東方發展迅猛,發展迅猛的新東方更需要人才,特別是像錢永強這樣知根知底又掌握世界先進商業經驗的人才。
近年來,北京法律服務領域競爭日趨激烈,從業人員工資水平愈加兩極分化。前不有關媒體進行的一次調查中,北京市華泰律師事務所一位律師接受訪問時說,目前非訴訟業務已成為律師行業最大的“聚寶盆”,國內外企業的收購兼並業務、企業資產重組、跨國公司常年法律顧問以及涉外法律服務等非訴訟業務已是律師們最搶手的業務。這位律師透露,一些年輕、高學曆的“海歸”律師收入很高,能幹的年收入可以達到上千萬元。這些年輕人因為有留洋背景,所以一般都瞄準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貸款、融資租賃、外匯業務、海外上市等完全國際化運作的業務。這些業務的標的大都有數十億美元,按照1%至5%的業務提成,一筆業務就能掙個上千萬元。最後按參與人頭分下來,每個人也二三十萬年薪。
事實上,較高學曆的海歸創業更容易獲得比較優勢或成功,不僅僅是一種統計學意義上的現象,還有著深遠社會和時代背景。總體上看,目前成功創業的海歸人士,絕大多數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國的留學生,相比於千禧年前後依靠“中介”出去的低齡留學一代,他們出國前不是某個領域裏的技術精英,就是知名大學的高材生,堪稱同齡人中的知識精英。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留學生大都是因為學習優秀留學出國,畢業後又在所在國工作過一段時間,對西方企業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理解,素質好。隨著中國加入WTO,大批留學生歸國,這些有著高學曆、洋背景的海歸,回國便受到各大企、事業單位的追捧,成為中國迅速崛起的“中產階層”。那些下海創業者,相當一批人獲得成功,目前中國在海外上市的海歸企業,幾乎全都是這批人創建。由此看來,紮實的海外學習對有誌回國創業成功的海歸確實有很大的幫助。
作者還是書生氣太重。如有冒犯、不妥,請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