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想起什麽就寫下來吧,不需講究什麽形式。
正文

回國遊記九:老家情結

(2009-10-16 21:04:44) 下一個
 本打算到了嘉興後找一兩天帶肉胞(注:肉胞者,“骨肉同胞”之簡稱也)和一堆孩子去趟蘇州和無錫的,無奈正好趕上江南的梅雨季節,實在是悶熱難當,估計蘇州無錫的氣候也好不到哪兒去,隻得作罷。老三在北京已經中暑暈倒過一次,怕再出什麽閃失,還是不要玩命的好。本來下了一場陣雨以為能涼爽幾日,結果那雨下得如同往燒熱的幹鍋裏灑上一碗溫水,騰出的熱氣差點沒把人蒸熟。
         不利的氣候消減了孩子們外出遊玩的興致,但又不甘心整日躲在室內,幹脆,帶去影樓照藝術像吧,在這裏照上一套不知要比美國便宜多少呢,不照白不照。
         兩個女兒被影樓化妝小姐極認真、極仔細地捯飭了個把小時,整出了兩個小妖精!服裝換了一套又一套,發型變了一款又一款,造型擺了一個又一個,燈光“哢嚓、哢嚓”不停地 閃爍著,總算留住了青春的美麗。本來我和肉胞也想瘋癲一把,好歹也算給結婚20年留個紀念,穿個婚紗禮服或
扮個王爺、福晉什麽的,可看到兩位格格被攝影師吆喝得連個丫環都不如,嚇得打消了念頭。還是別照了,妝化老了我肯定不幹,妝化嫩了肯定人鬼難辨,幹脆等臉上溝壑縱橫時再說吧,至少還能照出個滿目滄桑的效果,到時候題詞也容易,比方 “歲月無情” 、“飽經風霜” 什麽的。兩個兒子看姐姐被折騰成那樣,死活不肯單照,勉強來了個姐弟四人合影,又照了一張正兒八經的全家福,總算滿足了他們老媽我的願望。
        再說咱們的肉胞大叔,完全沒把嘉興當成一個陌生的城市,有事沒事就喜歡出去溜達,操著幾句剛學會的帶著台灣調、粘著英語味兒的北京腔就以為走遍祖國大陸全無敵了,在早市上看見鄉下老頭、老太太就親切地叫“大爺”、“大媽” ,問路之前先說“勞駕” ,人擠的地方必說“借光”。可轉了一圈回來就跟我訴苦 :怎麽這兒的人都不理我?哈,不理你活該!記著,在這裏,“大媽”就叫“阿婆”,“大爺”就叫“阿伯”,“勞駕” 就說“對不起”,“借光” 就說“讓一讓”,我說哥們兒,跟你們台灣是一樣的呀。
        那天表哥要騎摩托車帶他去車站買票,肉胞興奮的跟什麽似的,把我扔在原地就跨上了摩托車的後坐。可從火車站回來咱那肉胞說都不會話了:“嚇我死了!真是嚇我死了!” 直到今天肉胞還心有餘悸:“我的媽呀,那天簡直就是出生入死啊!對麵開來的大卡車貼著我身邊就過去了,我當時就沒想能活著回來!” 
這回輪到我說了:“是不是也跟你們台灣三十年前一樣啊?” 嘿嘿嘿。
        回國之前,老公跟我提議了好幾次,說到了北京就去租輛車,咱自己開車出去玩。我說:“你沒那個本事,去了你就知道了,現在跟你說不清楚。”  到了北京第二天他就自動打消了自駕車的念頭,到了渭南和西安的街頭更是目瞪口呆,等到了嘉興、杭州,他對國內司機的開車技術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自歎不如啦!說起國內的交通也真是邪了門兒,你看那馬路上橫衝直撞、交通無序,但事實上卻是亂中有序,司機們特別是那些“的哥”,似乎都有自己的行內暗語,一個手勢,一聲喇叭,互不相撞,各行其道,
雖說路上險情不斷,卻總是安安全全,不得不讓人佩服。我這麽說當然不是讚美某些司機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實在是覺得他們的技巧之高超、反應之敏捷令人瞠目結舌。更佩服的是過馬路的行人,你開你的車,我走我的路,開車的和過馬路的就那麽默契地配合著,本事實在是大。你想呀,如果每個司機像都像美國人那樣開車,看見行人就停,那車還開不開了?那交通還不早就癱瘓了!所以這就叫“話走到哪兒說到哪兒。” 肉胞和孩子們的適應能力也相當快,不到兩個星期,過馬路的本事就已經超過了我,不再是我領著他們過馬路,而是他們站在馬路對麵笑話還站在原地的我。
        這次回到嘉興還有一件高興的事想和朋友們分享,那就是我意外地找到了一個兒時的小朋友,那個我曾在《天井裏的童年》一文中專門提到的那個叫淑勤的女孩。在那篇博文中,我還提到了一個曾令我感到無限神秘的天主教堂,而就在這次,我不但見到了淑勤,也近距離地看到了那個教堂!
        那晚,在親友聚會的飯桌上,我們聊起了從前,提到了我曾住過的那個天井和天井裏的兩家鄰居。我說:“快四十年了,也不知道那個淑勤現在怎麽樣了。”  這時表妹忽然說,她在市場上好像見到過淑勤,她在那裏擺攤,但不敢確定。有了線索我當然不會放棄,第二天,我拉著表妹帶我去了市場。走到那個賣服裝和雜貨的攤位前,望著攤主,我無論如何也不能把這個花白頭發的女人與那個眼中總是流露著憂鬱和恐慌的小女孩聯係在一起,她也注意到了我,以為我是前來購物的買主。我努力從她的臉上搜尋著她小時候的樣子,終於注意到了她那微微有些翹翹的上唇和大大的眼睛,沒錯!應該就是她!我時常想起的淑勤,我曾經的小鄰居!
        “請問你姓戴嗎?” 我有些激動地問道。“是呀。”  她回答得很平靜,沒有什麽表情。 “那,你叫戴淑勤嗎?”  我太激動了,不知該說什麽,幹脆來個明知故問。她眼中閃過一絲疑惑,仍舊很平靜地點點頭:“是的。”  若不是老公和表妹在旁邊,我想我一定會上去拉住她,告訴她我很想念她,找到她我是多麽的高興. . . . . .。我看著她,她也看著我,我說:“你還記得我嗎?” 她笑著搖搖頭說:“不記得。”  我的出現實在太突然了,換誰誰能一下子認出三十八年前自家鄰居的小親戚呢?我想,我內心一定是希望她沒忘了我的,我提示說:“小時候,我們是鄰居呀,在中山路那個院子裏。”  她眼睛忽然閃出驚訝,說:“你是陳德獻家的,是嗎?” 不知是她忘了我的名字還是不相信我會出現在她的麵前,她沒叫出我的名字,提的名字是我的二舅,沒等我回答,她接著喊了聲:“八娘!” 八娘是我媽,我又和我媽長得十分相像。既然我無法將眼前的她和那個小姑娘聯想在一起,她又怎能把她眼前的我和三十八年前的我聯想在一起呢?三十八年前,我媽比我現在還年輕十歲啊。“八娘是我媽媽呀!” 我說。她輕輕“啊”了一聲站了起來,隻是笑,笑得很純樸、很憨厚,甚至有些木訥。她沒有把驚訝和激動掛在臉上,但我知道她是激動的,因為她給我留地址和電話時,門牌號想不起來,電話號碼也寫錯了。

嘉興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我很難把眼前的她與三十八年前那個小女孩聯係在一起。)



嘉興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三十八年前分手時,我們倆去照相館照過一張合影。那張黑白照片上,我倆都帶著紅領巾。
她告訴我,那張照片她一直都保留著呢。)



        不時有人來光顧她的攤子,我不想耽誤她的買賣,就簡單的交談了幾句。她說她兒子已經二十多歲了。養母也已經八十多歲高齡,因為關節不好不能常下樓,她每天中午都要回去照顧他們吃午飯。不知為什麽,我忽然想去看看她的養父母,那兩個拉了一輩子板車的老嘉興。我對戴爸爸的印象極好,老實、憨厚、本分而且懼內;但我曾經替小淑勤恨過那個凶狠的養母,甚至想過長大了以後要替小淑勤報仇。
        中午過後,我們拎著荔枝和西瓜按淑勤寫給我的地址去找她的爸媽,沒想到他們就住在那個破敗了的大教堂的邊上,正當我們四下打聽的時候又碰到了淑勤,她剛剛照顧兩位老人吃完午飯要趕著回去守攤。
跟著淑勤,我們走進了那座我以為沒有人居住的破舊樓房,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真的不敢相信這樓裏還有人家,走廊內的設施殘破得讓人心顫。

嘉興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戴媽媽和戴爸爸見到我特別高興,說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我還會去看望他們。兩位老人記憶力極好,記得我小時候的許多事情,他們提到的好些事連我自己都不記得了,有些趣事說得我們都忍不住哈哈大笑。淑勤一直不聲不響地站在一邊,顯得很拘謹,幾乎沒說一句話。我很想跟她多聊幾句,可實在不知道該說些什麽,說現在,不知從何說起;說過去,我實在不想提起她的從前,因為她的童年不是金色的而是灰色的。
        見淑勤如今這樣照顧和孝敬她的養母,我驚訝、感動甚至敬仰,她小時候可以說是在養母的竹條子和辱罵聲中長大的!如今她能不計前嫌反哺父母,這是何等的情懷?!她原諒了養母對她的不仁,記住了養母對她的養育。寫到這裏,忽然想起了博友光妮子筆下的吉保姆,同樣兩個貧寒家境走出來的兩個女人,一個是親娘,一個是養母;一個對親娘耿耿於懷,一個對養母不計前嫌;一個性格張揚、喋喋不休;一個秉性靦腆、默默無語;同樣是為了生活,一給心不甘情不願地給人做保姆,一個即安心又踏實地守候著下崗後又得來的生計;她們都是女人,都很善良,但一個善良得含蓄,另一個卻善良得讓人心疼!
         想到淑勤還要回去守攤,我們隻坐了半個小時便匆匆告別了戴家。隻願淑勤買賣興隆,每天都有好多顧客。
         出來,我走近了那座曾讓我感到無限神秘的老天主教堂。
        小時住在嘉興時,正值文革期間,教堂好像被一個工廠占用了,永遠沒機會靠近它。每次遠遠望到它的尖頂,總會產生許多疑惑和遐想。那時老是琢磨,這個外國教堂是誰蓋的?上帝到底是什麽?
教堂到底是幹什麽用的?
         提到嘉興,人們通常隻會想到南湖和五芳齋的粽子,或許連很多嘉興人自己都不知道,這座教堂是中國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早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一個名叫步施加的法國神父來嘉興建立了“法蘭西文生修道院”,培養出來的神職人員被派到全國各地的教堂主持宗教事宜,可以說這裏曾經是天主教在中國的大本營。1917年,有一個名叫翰日路的意大利人來到了嘉興,他既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又是傑出的建築大師,經過精心的選址和設計,他決定在這裏建一座天主教堂。沒有資金,他就四處募集,弄到一點錢就蓋一點,教堂裏的大部分浮雕,都是他親手製作的,就這樣,他花了整整十三年的時間,終於建起了這座大教堂,起名嘉興聖母顯靈堂。它不但是中國第一大天主教堂,也是遠東第三大教堂。聖母堂建成後,法國天主教會贈送了一口合金鑄鐵大鍾,懸於教堂的鍾樓之上。抗日戰爭時期,聖母堂的教徒們多次登上鍾樓,敲響大鍾,以此為防空警報。遺憾的是“文革”中教堂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至今還未能恢複原貌。再說那口大鍾,“文革”中也不知了去向,時隔多年,竟有有心人在某單位的食堂院子裏發現了這口大鍾,欣喜的是,它竟完好未損。
      昔日輝煌的聖母堂現在隻能看到它的斷壁殘垣,但那高聳的鍾樓和莊嚴的穹頂仍在默默地顯示著它的淒美,環拱的門窗和精美的浮雕也在訴說著它過去的燦爛。據說,教堂祭壇的地板都是當年從意大利運來的四色花磚,兩則還能看到彩色的水磨石,大堂裏柱子上雕有可愛的小天使,柱頂部有鏤刻精美的圖案和花紋,可惜我這次都沒能看到。
那個我曾在《天井裏的童年》中提到的長在教堂頂上的樹已經被鋸掉了,教堂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開始對它進行保護性的修繕。
        我想如果當時是我一個人,我一定會想辦法走到裏麵,仔細地感受它,慢慢的品味它。表妹已經陪伴我多時,四個孩子也早已饑腸轆轆,火辣辣的陽光曬得我們頭暈目眩,下次吧。想著下次再來時它或許會煥然一新,恐怕再也看不到它的滄桑,趕緊
給它照了幾張照片。
         去嘉興當然要到南湖一遊。我們是晚上天涼快了以後去的,乘著遊船繞湖一周欣賞了南湖的夜景。又好氣又好笑的是在船上遇到了一位變態遊客,竟與我們無理取鬧,氣得肉胞大叔忍無可忍,為保護孩子,竟與那小廝大吵了一架,還是第一次看到他和別人吵架,覺得特好玩,也算是快樂遊中的一個小插曲吧,等那天也寫出來玩玩。
         家裏人還帶我們去逛了月河街,那是一條古老的街道,裏麵的仿古店麵很多,隻是時間短沒有細細地欣賞。如果能多住些日子,還有幾個地方我是很想去看一看的,
首先是嘉興三一婦幼保健醫院,它的前身即是外公創辦的嘉興三一醫院,作為“院始文物”,醫院還保留了一棵老柿子樹、一口老水井和那座當年外公外婆生活過的小樓。舅舅、娘娘們和媽媽小時候就是喝那口井裏的水長大的,也是一個個從那裏走出家門投入革命工作的。聽母親講,現在外公和外婆的大幅照片就掛在院長辦公室的牆上。
         我還想去瞻仰
一些名人的故居和博物館,看來也隻能留在下次了。嘉興是個人傑地靈地方,出過許多名人,人儒皆知的就有金庸、茅盾、沈鈞儒、張樂平、豐子愷、徐誌摩等,時間允許的話,慢慢走走、慢慢看看是很有意思的。
        嘉興,一個韻味十足的小城,我會常常回來的!


嘉興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這是當年的神父樓,嘉興天主教堂整體建築的一部分。此樓已經過保護性修繕,不知道現在這座樓作為何用。



嘉興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這是修繕前的樣子。(照片來源:網上)

      


嘉興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緊挨著神父樓就是那座老天主教堂了。)


嘉興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鍾樓頂端的大洞是文革時紅衛兵砸的,據說砸了幾天幾夜才砸出這麽兩個洞,可見百年前西方建築的質量。
為了破“四舊”砸教堂,一位紅衛兵小將還摔了下來丟了性命。)





嘉興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要開始對它進行維修了,鍾樓已經圍上了綠色的帷帳。





嘉興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緊貼著百年老教堂是現代化的高層建築。



回國遊記九:老家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這是在國外網站上搜來的照片。



回國遊記九:老家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這是一個外國旅行者照的照片,想象得出它當年的輝煌。



嘉興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小時候看見這個窗洞就想,裏麵會不會鬧鬼啊?



嘉興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鏤空的浮雕窗欞和精美圖案的圍簷,能想象得出它當年的風采。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



嘉興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院落內曾有過育嬰堂,聽老輩人講,很多小生命死在了裏麵。
也聽博友說裏麵鬧鬼,夜裏常傳出嬰兒的哭聲。嗬嗬,可能是野貓吧,鬧貓的聲音很像嬰兒哭哦。
     


  
嘉興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從網上找到了一張教堂全貌照片。


        
嘉興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空空的鍾樓。
        什麽時候能讓那口大鍾回到鍾樓裏呢。


      
回國遊記九:老家情結 - 一堆孩子的媽 - 一堆孩子的媽的博客
       當年的風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