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時歡笑歸時淚 赴美中國老人飽受土洋代溝煎熬 zt
(2008-11-07 07:30:35)
下一個
來時歡笑歸時淚 赴美中國老人飽受土洋代溝煎熬 Local Access打往中國電話卡1.3¢/分種
文章來源: 世界周刊 於 2008-11-07 00:23:54
敬請注意: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時歡笑歸時淚 赴美中國老人飽受土洋代溝煎熬 世界周刊
據美國《世界周刊》報道,隨著遠渡重洋赴美國發展的人日趨增多,一批中國老人或為幫忙子女料理家務,或為探望兒女享受“天倫”也來到美國,但他們在美國的生活卻並非都如之前想象中的那麽輕鬆,很多人經曆著土洋代溝的煎熬,放棄綠卡回國還是繼續堅持留下成為他們心中說不出的痛。
有報道說,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赴美為兒女照顧孫輩的老人至少有10萬人左右,盡管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大城市的較多,其中不乏退休的專家、外交家、官員、學者,然而會講英語的不多。在這些人中,侍候月子、看孫子、料理家務的占大多數,有的簽證半年到期任務還沒完成,最多再續簽半年,然後規規矩矩回國,來年再來;無須承擔家務,隻為探望兒女,享受“天倫之樂”的是少數;還沒拿到綠卡或根本沒有任何希望拿到綠卡還堅持住在美國的老人更是少數。
筆者住在加州,有機會接觸一些來美國的中國人,大部分在55至70歲左右。留在美國還是回國度過餘生,一直是他們內心苦苦掙紮的問題。他們迷茫、彷徨,最終有些人選擇放棄綠卡回國;有一些人猶豫不決,隨遇而安,過一天算一天;也有一些人經過無數次內心的掙紮,決定獨立地活出自己,作自己的主人,選擇了“堅持”……然而堅持的道路是艱難的。
住我家 聽我的
電影《斷背山》中有一個片段:女兒要請爸爸媽媽到她家過感恩節。吃飯的時候,對管教子女的問題,女婿和老爸意見衝突,老爸堅持己見,女婿氣憤地說:“這是我的家,我的兒子。你隻是客人。”
如出一轍。來自上海的林先生和太太也遭遇了同樣的事情。林先生是某國營紡織廠的技術員,太太是某幼兒園老師。三個兒子均憑個人實力畢業美國著名大學,如今分別就職於某大公司、某大醫院、某大學。
二兒子結婚最早,他們第一個孩子出世的時候兩老還沒退休。兒子在越洋電話中懇請母親提早退休幫他們帶孩子。林太太請假半年先到了美國,一下飛機,兒子對她說:“過去在上海,我住你們家,我聽你們的。現在你到了美國,住的是我的家,一切得聽我的,你如果有意見,可以建議,不能批評,更不能幹涉。”老太太脾氣好,從沒與兒子媳婦在教育孩子上發生矛盾。一年後林先生退休來到美國,兒子又把對他媽媽說過的話說了一遍,老先生接受不了,心裏堵得慌。
兩老多次想回國,但另外兩個兒子說,他們不能太偏心,還得幫助他們。於是兩老隻好互相提醒、互相解脫,共同把孫子帶到3歲。
小孫子一天天長大,爸爸對爺爺奶奶的態度、臉色他都一並繼承了。有一天,祖孫因為孩子挑食發生了矛盾,孫子看著桌上的菜就是不吃,爺爺好言相勸,孫子抓起電話打給爸爸,還撒謊說爺爺打他。兒子下班自然是一場暴風雨。爸爸說,“他不吃是因為你們做的飯菜不合他的胃口,美國是鼓勵文化,要調動他吃飯的積極性,不能批評他,更沒有權力打他,以後不許你們再管教他……”兩老目瞪口呆,有口難辯。
從此以後,老人反倒要加倍地小心,盡量做到相安無事。想不到從此兩老除了看兒子的臉色,還得看辛辛苦苦帶大的孫子的臉色。
爸媽在我家沒用了 你接走吧
這時林先生的大兒子已成了美國公民,太太也懷孕在身,便接兩老就搬到他家,還替他們申請了綠卡。又是一個三年、兩個三年,一眨眼孫子們進學校的進學校,進幼兒園的進幼兒園,於是大哥便對老三說:“爸媽在我家已經沒用了,你接走吧。”這時的兩老已是70歲的人了,元氣已經耗盡,不知三兒子在他們“沒用 ”的時候會說什麽。
年輕人都忙,在他們眼裏,隻有他們的孩子在長大,父母卻還“年輕”,似乎父母是鋼筋水泥築成的。兩老從不奢求什麽,他們不但從沒外出旅遊過,甚至很少出家門。直到現在,他們都說不清自己住在哪個城市,哪個街道,甚至根本沒看過地圖、坐過公共汽車。
來時滿麵笑容 歸時淚漣漣
王大媽退休前是成都一家大型企業工人。兒子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遠渡重洋,終於有一天結了婚並有了自己的房子。老兩口是一顆心放到了肚裏。兒子生活雖然過得很好,但節儉生活習慣根深柢固,便請在國內的父母到美國照看自己的孩子,一來省錢放心,二來讓父母也來美國看一看。
赴美之前,兩老奔波於各大商場,給兒子、媳婦、孫女買禮物。他們深怕被媳婦看不起,買禮物質量第一,嚴格選購,一絲不苟。不僅花錢多多,而且重量也相當可觀。
經過相當一段時間操勞之後,他們拖著4個大箱子登上飛機,不遠萬裏來到美國。然而到美國之後,所經曆的一切與美好的願望相去甚遠。可謂來時滿麵笑容,歸時淚眼漣漣。
兩老和媳婦第一天就發生碰撞。老人打開大箱子,除了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和他們指定要買的東西外,便一件件的給他們看自己千挑萬選的禮物,沒想到媳婦立時就在他們頭上澆了一盆水。她不僅沒有感謝之意,還拒絕收他們的禮物,說“香水不是我使用的牌子,首飾式樣太土……”、“我不想承受壓力,你們回國時我給你們買禮物……”,兒子不想破壞老人的情緒,收下了禮物,老人才覺得比較窩心。但叫他們不能忍受的是,兩老後來竟在垃圾箱裏發現了“禮物”。
王大媽的老伴簽證到期後就回國了,兒子不讓媽媽走,王大媽心一軟就留了下來,三年帶了兩個孩子。兒子給她辦綠卡。媳婦說:“給你辦綠卡隻是為了恢複你的合法身份,這樣回國以後可每隔三、五年來看孫子,不能在美國申請住老年公寓,更不能申請加入美國籍,因為你們有退休工資,為什麽要在我家裏養老?”當時老人也沒多想,隻要孩子們好,在哪兒養老不都一樣嗎!
取得綠卡一年後,外孫進了托兒所,王大媽隻有一條路——回國。
瑣事引風暴 兒子成夾心餅
小A任某公司銷售部經理,小A結婚後,兩老買了機票到美國,小A的父親是某醫院的院長,管理該院1100多醫護人員,母親是該院小兒科護士長,沒想到來了美國,媳婦先約法三章:“為了孩子的健康,在我家你們不能看電視,有輻射;不能看報刊雜誌,有油墨味兒;不能吃味精,不能……”護士長婆婆聽著味兒不太對,細聲細氣地說:“沒那麽嚴重吧,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房間看報紙啊……。”“不行!”媳婦立刻打斷了她的話,“你們根本就不可以把報紙買回家。這個家我說了算!”院長爸爸看了一眼兒子,兒子深深低下了頭。
湖北人愛吃辣,有一天婆婆炒了一個尖椒肉絲,兒子吃得得意忘形,大呼過癮。兩老見此情景也喜上眉梢。不料兒媳婦臉一沉:“你們在哪兒炒的辣椒?這辣味兒小孩子怎麽受得了?!要吃,回你們湖北吃去!”兒子的臉一下子僵住了,難堪、憤怒……自尊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
接著第一場戰鬥開始了,之後每天的瑣事都成了矛盾的素材,一次次的狂風暴雨,對老人不是數落,就是譏諷:“都是你們在這兒鬧騰的,你們不在,我老公很聽話,乖著呢!你們趕快回國吧。”老先生再也忍不住了:“這是我兒子的家,也是我的家,我們是來照看孫子的。”媳婦則針鋒相對:“你們的家在中國,我的兒子用不著你們照看,我會請保姆。”
夾在中間的兒子由震怒、羞愧轉為劇痛、自責,隻希望躲起來,因此回家的時間越來越晚,兩老歸期越來越近,可卻不知道兒子這場婚姻是否能因他們的離開而改善。
我家不是老人中心
6旬謝先生曾是中國著名樂團的鋼琴家,風韻猶存的郭女士曾是位京劇名旦。女兒赴美多年,上海的家一直空空蕩蕩,失去親情和溫馨。女兒如今事業有成,收入穩定,稍有積蓄。去年透過貸款買了三臥、兩浴、兩廳的獨立房屋一幢。女兒邀請老爸老媽訪美,並為他們申請了“綠卡”。
搭乘了10幾個小時的飛機,終於和自己的親生骨肉寶貝女兒團聚。老人更沒把自己當外人,好像女兒的家又稱其為“他們”的家了。
兩老的超時尚,很快在華人中傳了開去。謝先生性格開朗、快言快語,結交了不少朋友。朋友喜歡打電話到他們家,有事沒事會聊上一會兒,有時還會趁女兒女婿不在家時,帶朋友回家邊唱邊彈琴過過癮。但是沒過多久,老友們發現兩位老人的情緒低落下來。
原來,女兒女婿向父親母親攤了牌:到美國,就要按美式理念行事和安排生活。女兒說:“我們不喜歡你們有那麽多電話,都吵死人了,還耽誤我們的重要電話,特別是把其它老人帶到家裏娛樂,我家不能成為第二個老人活動中心。”並囑咐他們交友要慎重,特別不要與素質不高的老人來往。
漸漸的,電話沒有了,兩老的琴聲和歌聲也沒有了。他們很不習慣,對孩子的頤指氣使很敏感,對漸漸疏遠了朋友們很懷念,特別是十分不情願地囑咐朋友們,盡量不要在孩子下班後或節假日到他們家找他們。他們感到孤獨寂寞,好像一下蒼老了許多。
希望有個家
崔先生夫婦和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在美國,此外還有親戚朋友。他們就像滅火小分隊,哪家孩子放假沒人照顧了,哪家大人出差孩子上學沒人接送,哪家要出去旅遊房子庭院花草沒人管理等等,他們就奔向哪裏,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任務完成之後,就住些日子,直到下一家提出要求,很受歡迎。
來往在兒女之間,健康時從來沒想過未來,偶爾會有落寞的時候,特別是春節期間。因為美國春節不放假,大家各有各的工作和小家庭,很少有人主動想到和他們一起吃喝玩樂,心裏總是酸酸的,滋味很不好受。
不幸的是,有一天崔太太發現一側乳房上有個腫塊,醫生檢查結果是乳腺癌,要進行手術,手術後要化療。化療很傷身,每天嘔吐不止,不能吃東西。這時這對老夫妻才想到要到哪裏養病養老?可惜沒有一個孩子和親戚提出要照顧他們。
經過協商,老人租了一間房,每月600美金。上醫院化療、檢查由兒子和媳婦負責。有一次,兒媳送孫子上學,崔太太帶上醫療卡坐在後座,一路上兒媳都沒問候她一句。到了醫院,臨下車時老人聽到兒媳還咕嚕一句:“又不順路,不會坐公交車呀!真煩人!”老人裝作什麽也沒聽見,悄悄地下了車,化療後孤獨的一個人乘車回家了。
孩子們都很忙,基本上是電話問候,支票通常是透過郵寄。兩位老人從此再沒到各家“作客”。幸好崔先生日夜陪伴,又會騎車、燒菜,崔太太堅強地挺了過來。朋友鼓勵她、安慰她、帶她帶海邊玩散心。古時不孝有忤逆之罪,現代法律規定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和責任。其實血緣親情是一種天性,這一代老人不會接受法律強製出來的任何東西,兒女的任何“心腸”他們都得接受或承受。
他們登記了老年公寓,由於排隊的人多,據說要等上些時日,老人很盼望自己有個家。
人生就是一場戲
哲人說得好,“人生就是一場戲”,而一出好戲的高潮總是出現在後頭。到了某種地步,老人不能進亦憂,退亦憂,舉棋不定,瞻前顧後。不管你在哪兒,是住在“金窩銀窩”還是回自己的“狗窩”,都要翻開人生的另一頁。在人生的旅程中必有坎坷不平路,如果在遇到困難時,孩子及時伸出手來扶一把再伴一程,一定會很溫馨。如果老人能童心未泯、有滋有味地、充實地活在不知“老之將至”的多彩多姿的世界裏,把日子過得行雲流水,花團錦簇,而不那麽悲情,人生不也圓滿可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