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vs美國看急診 zt

(2008-04-24 19:32:43) 下一個
中國美國看急診 ◆ Local Access打往中國電話卡1.3¢/分種



我畢業於國內醫學院,這幾年在美國的醫學院工作,所以對中美兩國的醫療係統有所了解。最近回國一趟,兩個小孩分別進了中國和美國的急診室,使我從病人的角度,對這兩種醫療體係的風格、習慣和效率,有了更新的體會。



回國剛一個星期,三歲的女兒突然半夜大量拉稀,大便象水一樣,伴發燒。我抱著孩子叫了出租車直奔醫院,沒有忘記精心包好大便樣品,以便做例行的化驗。這是當地最大的一家三等甲級醫院,急診室裏一片安靜,兩間治療室的高背躺椅上坐著幾個病人,每個人都在掛水。掛了號才幾分鍾,被護士叫醒的兒科女大夫就睡眼惺忪地來了。出於職業訓練,又是孩子的媽媽,我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女兒的病情,但醫生似乎對細節不感興趣。告訴她帶了樣品來,要求做檢查,醫生大手一揮,“晚上沒人,不做!”她馬上開藥,於是,我的孩子也加入了掛水的行列。



白天,帶女兒再去看兒科專家門診,醫生讓化驗血和大便。化驗室的人在女兒手指上輕輕一戳,血液就流進了細玻璃管。過了十五分鍾左右,血細胞數和分型的結果就出來了。大便檢查時,樣本送進去才十幾分鍾,馬上就有化驗報告單發出來:“粘液,無濃細胞”,這樣高的效率讓我很意外。



在我知道的美國醫院,從取樣本,再由管道係統或專人送到檢驗科,就要近一個小時,等結果出來,已是好幾個小時了。而且美國除了剛出生的小寶寶,一般不用指尖血來查血細胞,都是從靜脈裏抽血,一抽就是好幾毫升。幾年前美國有個兒童醫院的檢驗科主任,自己得了格林巴氏綜合症,在監護室住了兩個星期,因為每天被抽血作化驗,血色素從43降到了31。他那時候四肢麻痹動旦不了,但心裏提出質疑,是不是醫院給病人抽血太多了。他出院以後,做了調查,發現盡管用一樣的儀器,美國一般醫院裏給成人抽血的量是兒童醫院的2。5 到10倍。但和美國比,中國給兒童抽血還是少一些,而且國人大多對獻血有畏懼心理,可能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話說回來,這種用毛細玻璃管手工驗血的方法,簡單快捷、需血量少,但是不準確,所以在美國幾乎已經被淘汰了。



雖然化驗結果表明,不像細菌感染,但專家為了保險起見,仍要求用抗菌素吊針。我覺得依據不足,是讓孩子白受罪。媽媽也是個醫生,怕我萬一把小孩的病情給耽誤了,也勸我掛水。我雖然心裏十分的不情願,但最後還是屈從了專家的意見,給小孩輸了三、四天液。每次護士來紮針,孩子那個鬼哭狼嚎,大人看了都心疼。



到了上海臨回美國前,還是不放心,又帶孩子到軍醫大學的附屬醫院去看。兒科主任出過國,說國外不到小孩脫水都不輸液,多喝點水再補充些電解質就行了。但她也像外地醫生一樣,開了各種止瀉及調節腸道菌群的藥。我到藥房取藥,花了一百多元,拿到手裏一看,共有五、六種藥。有的藥像石灰一樣,做家長的用什麽辦法才能讓小孩咽下去呢?不要說三歲小孩,就是成人也沒法同時吃下去這麽多藥呀!



回到美國才幾天,小兒子又發燒拉稀了,是個星期五下午,約醫生已經來不及了,隻好下班後帶他去掛急診。雖然有醫療保險,但看急診要另交五十美元。急診室裏有幾十個候診坐位,病人和家屬可以邊等邊看電視。掛急診雖然不用預約,等待的時間卻很長,九個月大的孩子在媽媽腿上坐不住了,我隻好讓他在地毯上爬著玩。一個護士走過來對我說:“你怎麽能讓孩子在地上爬呢?地上多不衛生!”我心想,等這麽長時間,你來試試?直等了一個多小時,終於輪到我們了。



醫生先做了大便隱血試驗,是陽性。聽說我們剛從中國回來,女兒也生過類似的病,而且在中國輸過抗菌素,警惕性馬上提高了許多。因為在美國,要通過靜脈輸抗菌素的,一般是些有嚴重細菌感染,或者不能口服藥物的病人。對於有國外旅遊經曆的人,更擔心會感染上美國不常見的病。醫生馬上決定收住觀察室,同時做各種各樣的檢查:血培養、大便培養、血象及分型、血電解質,等等。



第二天,主治醫生來查房時告訴我,化驗結果不是細菌感染,輪狀病毒檢驗陽性,說明小孩僅僅是病毒感染。他不脫水,不需要住院治療,也不用吃什麽藥。病程約一周左右,隻要保證小兒水和電解質平衡,到時候會自愈的。我一想也是,教課書上說,兩歲前的小兒拉稀,百分之八十是輪狀病毒,怎麽事情臨到自己頭上就忘了呢!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