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閑庭信步拙政園

(2007-11-06 17:53:57) 下一個
本文的拙政園文字介紹主要來自百度百科。現在回頭仔細看看,當日遊覽確實漏掉了一些園內景點。其實在園售票處外有些當地的導遊可以即請即導。但因前一天剛被蘇州的黃包車夫騙過,所以當時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唉,一個雙敗的結局。將來各位要是去拙政園,除非去前勤做功課,否則在門前請個導遊,還是值得的(因為裏麵景點背後的典故實在太多了)。

【拙政園(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門票每人70元人民幣)

中國古代江南名園,名冠江南,勝甲東吳,是中國的四大名園之一,蘇州園林中的經典作品。

拙政園位於蘇州古城區東北婁門內的東北街。園林占地麵積約4.1公頃(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約0.67公頃)。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禦史王獻臣始建。在以後的四百餘年間,滄桑變遷,屢易其主,幾度興廢,原來渾然一體的園林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座園林。

1.大門


【最初設計】

根據明朝畫家文征明在「王氏拙政園記」中的描述,一開始建造此園時,他就發覺這塊地並不太適合蓋相當多建築,地質鬆軟,而且濕氣很重。因此文征明以水為主體,輔以植栽,因地製宜設計出了31個景點。並將詩畫中的隱喻套進視覺層次中。園中至今仍留有許多文征明的對聯與詩。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最能帶出此園的意境。 此外,園中所栽種的紫藤,相傳是文征明親手種植。由此可看出文征明相當喜愛植物,有學者分析在31個景點中,超過一半的景,都與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關。

2.平麵圖


【東園】

重要的景點有秫香館、鬆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東園的規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設計的「歸園田居」為主。

東區的麵積約31畝,現有的景物大多為新建。園的入口設在南端,經門廊、前院,過蘭雪堂,即進入園內。東側為麵積曠闊的草坪,草坪西麵堆土山,上有木構亭,四周縈繞流水,岸柳低垂,間以石磯、立峰,臨水建有水榭、曲橋。西北土阜上,密植黑鬆,楓楊成林,林西為秫香館(茶室)。再西有一道依牆的複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門數處與中區相通。

3.鬆林草坪


4.秫香館的燈籠


5.通幽曲靜的小石橋


6.芙蓉榭旁的荷葉

摘自拙政園官方網站:榭是我國古代一種很美的建築形式,憑借周圍風景而構成,形式靈活多變。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麵,靈空架於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此榭麵臨廣池,是夏日賞荷的好地方。

6.蓮蓬


【中園】

中區為全園精華之所在,麵積約為18.5畝,其中水麵占1/3。水麵有分有聚,臨水建有形體各不相同,位置參差錯落的樓台亭榭多處。主廳遠香堂為原園主宴飲賓客之所,四麵長窗通透,可還覽園中景色;廳北有臨池平台,隔水可欣賞島山和遠處亭榭;南側為小潭、曲橋和黃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滄浪廊橋和水院;東經圓洞門入枇杷園,園中以軒廊小院數區自成天地,外繞波形雲牆和複廊,內植枇杷、海棠、芭蕉、竹等花木,建築處理和庭院布置都很雅致精巧。

7.中園兩景




8.精致的走廊頂


9.香洲

摘自拙政園官方網站:香洲為“舫”式結構,有兩層樓艙,通體高雅而灑脫,其身姿倒映水中,更顯得纖麗而雅潔。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與情操。古時常以香草來比喻清高之士,此處以荷花景觀來喻意香草。在中國古典園林眾多的石舫中,拙政園香洲大概稱得上是造型最為美觀的一個。船頭是台,前艙是亭,中艙為榭,船尾是閣,閣上起樓,線條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當。香洲位於水邊,正當東、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匯處,三麵環水,一麵依岸,由三塊石條所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頭,四周開敞明亮,滿園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卻荷風陣陣,舉目清涼。香洲船頭上懸有文徵明寫的題額,後人還專門為之題跋。

10.見山樓

摘自拙政園官方網站:此樓三麵環水,兩側傍山,底層被稱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設吳王靠,小憩時憑靠可近觀遊魚,中賞荷花,遠則園內諸景如畫一般地在眼前緩緩展開。上層為見山樓,陶淵明有名句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樓高敞,可將中園美景盡收眼底。春季滿園新翠,姹紫嫣紅;夏日薰風徐來,荷香陣陣;秋天池畔蘆荻迎風,寒意蕭瑟;冬時滿屋暖陽,雪景宜人。見山樓高而不危,聳而平穩,與周圍的景物構成均衡的圖畫。

【西園】

以池水為中心,重要的景點是「波形廊」與「鴛鴦亭」(又叫三十六鴛鴦館);還有和中園間區隔的「月洞門」。

西區麵積約為12.5畝,有曲折水麵和中區大池相接。建築以南側的鴛鴦廳為最大,方形平麵帶四耳室,廳內以隔扇和掛落劃分為南北兩部,南部稱“十八曼佗羅花館”北部名“三十六鴛鴦館”,夏日用以觀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則可欣賞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麵亭——“與誰同坐軒”,造型小巧玲瓏。東北為倒影樓,同東南隅的宜兩亭互為對景。

11.倒影樓

摘自拙政園官方網站: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樓分兩層,樓下是“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這兩位均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沈周還是文徵明的老師。當年,西園園主張履謙為表達自己的景仰之情,於光緒二十年(1894)特建此樓以資紀念。倒影如畫景色絕佳。

12.三十六鴛鴦館



摘自自助旅遊網:西花園的主體建築,精美華麗,南部為“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名“卅六鴛鴦館”。這是古建築中的一種鴛鴦廳形式。 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宜於冬、春。曼陀羅花即山茶花。北廳因臨池曾養三十六對鴛鴦而得名。卅六鴛鴦館內頂棚采用拱型狀,既彎曲美觀,遮掩頂上梁架,又利用這弧形屋頂來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使得餘音嫋嫋,繞梁縈回。此館環境優雅,陳設古色古香。主人在此宴友、會客、聽曲、休憩。

13.鴛鴦館特色窗戶


14.浮翠閣

摘自拙政園官方網站:浮翠閣為八角形雙層建築,高大氣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建築好像浮動於一片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閣”。登閣眺望四周,但見山清水綠,天高雲淡,滿園青翠,一派生機盎然,令人心曠神怡,樂不思返。

15.假山盆景


16.房頂的鯉魚裝飾


百度百科關於拙政園的一些曆史資料:

早期王氏拙政園,有文征明的拙政園“圖”、“記”、“詠”傳世,比較完整地勾劃出園林的麵貌和風格。當時,園廣袤約13.4公頃,規模比較大。園多隙地,中亙積水,浚沼成池。有繁花塢、倚玉軒、芙蓉隈及軒、檻、池、台、塢、澗之屬,共有三十一景。整個園林竹樹野鬱,山水彌漫,近乎自然風光,充滿濃鬱的天然野趣。

經曆—百二十餘年後,明崇初四年(公元1631年)已蕩為丘墟的東部園林。歸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並以陶潛“歸田園居”詩,命名此園。該園有放眼亭,夾耳崗,嘯月台,紫藤塢,杏花澗,竹香廊等諸勝。可分為四個景區。中為涵青池,池北為主要建築蘭雪堂,周圍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綴雲峰、聯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遊入洞,如漁郎入桃源,桑麻雞犬,別成世界。蘭雪堂之西,梧桐參差,茂林修竹,溪澗環繞,為流觴曲水之意。北部係紫羅山、漾蕩池。東甫為荷花池,麵積達四五畝,中有林香樓。家田種秫,皆在望中。

乾隆初年,拙政園東部園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兩個部分。

西部現有布局形成於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由張履謙修葺,改名“補園”。遂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景觀。又新建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裝修精致奢麗。

中部,係拙政園最精彩的部分。雖曆經變遷,與早期拙政園有較大變化和差異,但園林以水為主,池中堆山,環池布置堂、榭、亭、軒,基本上延續了明代的格局。從鹹豐年間《拙政園圖》、同治年間《拙政園圖》和光緒年間《八旗奉直會館圖》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塢、聽雨軒、玲戲館、批杷園和小飛虹、小滄浪、聽鬆風處、香洲、玉蘭堂等庭院景觀與現狀諸景毫無二致。因而拙政園中部風貌的形成,應在晚清鹹豐至光緒年間。

拙政園的不同曆史階段,園林布局有著一定區別,特別是早期拙政園與今日現狀並不完全一樣。正是這種差異,逐步形成了拙政園獨具個性的特點,主要有:

(1)因地製宜,以水見長。
據《王氏拙政園記》和《歸田園居記》記載,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亙其中,稍加浚治,環以林木”,“地可池則池之,取土於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拙政園中部現有水麵近六畝,約占園林麵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台榭,皆因水為麵勢”,用大麵積水麵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鬱,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築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築數量很少,大大低於今日園林中的建築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園林麵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築,景區顯得疏朗、雅致、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範。

(3)庭院錯落,曲折變化。
拙政園的園林建築。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廳堂亭榭、遊廊畫舫等園林建築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築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築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征明拙政團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裏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誌清意遠、小滄浪、聽鬆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批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築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於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這種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麵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麵積縮小有關。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1.2公頃園地。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占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範圍內,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光。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合、虛實相間空間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先抑後揚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局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征。

(4)園林景觀,花木為勝。
拙政園向以“林木絕勝”著稱。數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瑤圃百本,花時燦若瑤華。”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至今,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如遠香堂、荷風四麵亭的荷(“香遠益清”,“荷風來四麵”);倚玉軒、玲瓏館的竹(“倚楹碧玉萬竿長”,“月光穿竹翠玲瓏”);待霜亭的桔(“洞庭須待滿林霜”);聽雨軒的竹、荷、芭蕉(“聽雨入秋竹”,“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玉蘭堂的玉蘭(“此生當如玉蘭潔”);雪香雲蔚亭的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聽鬆風處的鬆(“風入寒鬆聲自古”),以及海棠春塢的海棠,柳陰路曲的柳,批把園、嘉實亭的批把,得真亭的鬆、竹、柏等等。

拙政園的園林藝術,在中國造園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園林一個曆史階段的特點和成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