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風

明月清涼地,佳茗在握時。   淡淡微風起,停杯欲語遲。
個人資料
淡淡微風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由偽經說到學佛的關鍵

(2025-08-26 08:39:27) 下一個

    有朋友提出了一個問題:偽經。

    說是有人說“楞嚴經”是偽經。

    豈止“楞嚴經”,阿彌陀經,地藏經,金剛經,等等,很多經典都被很多人指為偽經,甚至整個大乘佛法,都被指為假的,密宗更不用說,某些大乘和尚直接破口大罵了——還是名聞遐邇的大師。

    更有甚者,還不僅僅是個人看法,被中國的大乘佛教貶低為小乘的南傳佛教,就是東南亞的那部分,直接否定大乘佛教,說是後世臆造,“非佛說”。

    如果說大乘佛教有問題,那麽密宗自然問題更大,據傳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八百年,由龍樹菩薩開“南天鐵塔”,發現了密宗經典,才有了密宗。

    這不就是自己已經承認是“偽經”了麽。

    以印度人連曆史都沒有記載的尿性,關於佛教的很多說法,都是佛經裏自說自話,連個旁征都沒有,跟中國的山海經差不多:你說他是曆史吧,更像傳說,你說它是假的吧,它又有板有眼,你跟他要證據吧,完全沒有,你說他是胡說八道吧,他又一本正經假模假式。

    當然還有更厲害的說法:整個佛教都是人造的,連釋迦牟尼此人都不存在。是當時的統治階級之間內鬥,一派為了打壓另外一派生造出來的,是為了打破對手對宗教權力的壟斷。

    不隻是佛教,基督教號稱衍生出一千多個教派,大部分都被指為所謂的邪教。

    伊斯蘭教我不懂,不過看他們兩個教派互相打了上千年,肯定是互相覺得對方有問題沒跑了。

 

    如之奈何?!

    作為我們普通人,麵對如此多的說法,信誰不信誰呢?

 

    

    且容我慢慢道來。

    佛教經典浩如煙海,當然包羅萬象,細分之下,有很多不同領域和方向,看起來自然是存在很多矛盾。

    那麽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如何去處理這些矛盾呢?

    不隻是我們現在遇到了問題,從佛經出現的第一天,甚至還沒有佛經出現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矛盾。

    其實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教義上的矛盾無法自圓其說,矛盾無法調和,而出現集體退團的現象。這在大乘經典“妙法蓮華經”,就是“法華經”裏明確記載,釋迦牟尼佛講法以後,五百弟子直接退場——接受不了,跑了。

    你看看,連釋迦牟尼自己都沒辦法。

    如果佛在世的時候都解決不了,親自下場撕逼都不能說服弟子,你覺得後世的人能做到嗎?我們這些人能解決嗎?

    那麽好了,麵對宗教創始人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你是想幫忙解決?

    還是幹點兒正經事兒,多操心自個兒,少操心那些有的沒的?

    或者學習龍樹菩薩,另尋蹊徑,自個兒發明一套,然後號稱“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半夜給你托夢,或者找到“伏藏”,或者不小心掉進懸崖,在猴子肚子裏找到密本?

    或者,放棄在這種地方花時間精力?

 

    那麽我們幹嘛呢?

    該吃吃該喝喝,啥事兒別往心裏擱。

    爭論不休是他們的事,我們要做的,就是“龍銜海珠,遊魚不顧”。

    比如你餓了,到飯店吃飯,結果飯店裏倆大廚吵起來了,一個堅持先放糖,一個堅持先放鹽,然後你怎麽辦?

    你是一定要等他們吵完,吵出結論,吵到最後,再吃飯呢,還是你吃你的,他們吵他們的,先把肚子填飽再說?

    如果他們一輩子吵不完,一輩子都沒能互相說服對方,你就打算一輩子不吃飯陪著他們,然後先把自己餓死?

    你真的那麽喜歡研究“回字有四種寫法,哪種對呢?”

    然後吵上一千年?

 

 

    其實說到這裏,答案已經有了。

    但是估計有些人還是覺得不滿足,我們就展開多說幾句。

 

    大致而言,佛家可以分成三塊兒:佛學,佛教,佛法。

    佛學,就是跟佛家有關的各種學問,比如說經書的真偽,時代的斷定,人物的生平,經書的版本,等等,做學問嘛,沒有邊界。

    佛教,就是寺廟啊,儀軌啊,宗教裏麵的那些東西,比如前段時間出事兒的釋永信,就是宗教的產物,與修行啊,佛法啊,未必沾邊兒。

    佛法,就是研究釋迦牟尼是怎麽成佛的,佛是什麽,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啥意思?怎麽才能讓我們一個普通人做到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成佛,之類。

    那麽想必你也看出來了,說起來都是學佛,努力的方向卻可能是千差萬別。

    有關係的兩回事兒。

 

    對於偽經問題,不同範疇,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了。

    研究佛學的,做學問的,當然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到處都可能是偽經。發現一點兒可疑之處,就指出來,就是學術成就。至於經書的內容水平,有沒有用,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佛教,他們肯定不希望任何一本經書是偽經,因為不管是不是真的,對他們都是打擊或者損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與其探討偽經問題,不如讓人們更加迷信,更符合他們的利益。

    佛法,則關注對你的進步有沒有用。隻要內容沒錯,一班老師講的,還是二班老師講的,有那麽重要嗎?哪個老師寫的輔導書不能學習呢?能幫助你提高成績的,就是好書。至於作者是誰,有那麽重要嗎?

    所以,不管是學習還是做事,都要學會抓住重點,而不是莫名其妙的被無關緊要的事情帶走注意力。如果你連自己該關注什麽不該關注什麽都搞不清楚,那就缺乏智慧了。

 

    後來中國出現了禪宗,也可以說是麵對種種矛盾出現的一種解決方案。

    “尋章摘句老雕蟲”沒完沒了跟那些二百五哆嗦什麽?我幹嘛不直接跟釋迦牟尼佛交流?

    佛是人成的,他悟了什麽,我也跟著去悟什麽不就得了?

    隔了幾千年,我上哪找證據去證明是不是他說的啊,還不夠累呢。萬一找了幾十年,才發現找錯了證據,那不是虧大了?

    所以,這啥事兒誰願意幹誰幹,聰明人肯定不會這麽幹。

    我就走他走過的路,讓他無路可走行不行?

    等你走到他那一步,他哪句話說的對哪句話說的不對,你不是一目了然嗎?

    所以,禪宗早就告訴你了,你自己看不懂,就不能怪老師沒教了:

    時大眾會上,釋迦拈花,良久不語,摩訶迦葉破顏微笑。

    釋迦一看:好小子,被你看穿了啊。得,既然你自個兒跳出來了,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就你了。哎,別跑,被我抓到了,我就可以退休了,輪到你跟這幫孫子囉嗦了!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所以出現了禪宗,來解決所有語義上的矛盾,傳說上的矛盾,曆史上的矛盾,以及種種不能自圓其說,或者不同經典的矛盾,或者沒辦法確定的矛盾。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我不管你哪門哪派,不管你誰說的,不管有沒有證據,總之一句話:我要自己證明了,才能確定一切。

    凡是不能證明的,都先放下或者存疑。

    “因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允為魔說。”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