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風

明月清涼地,佳茗在握時。   淡淡微風起,停杯欲語遲。
個人資料
淡淡微風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69)漫步牛津

(2025-04-16 06:10:26) 下一個

    遊覽牛津這樣的地方,其實應該多一些時間。

    找本牛津大學史,在裏麵找幾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參考一下他們的生平,然後去他們講過課的教室,讀過書的圖書館,住過的故居,一邊看,一邊遙想公瑾當年,才能玩兒出味道。

    按照國內百年校慶模式的話,牛津大學算是已經創立了一千年。

    這期間有多少人多少故事。。。

    可惜我沒有那麽多時間,隻能步履匆匆走馬觀花,以走過先賢們走過的路而安慰自己了。

    或許,以後再有機緣,比如退休以後,再來故地重遊。

    不過,大部分情況下,是不會了。

    人生如電影,是遺憾的藝術。

  

    忘了這是三一學院還是皇後學院的大門了。

    牛津大學幾十個學院,哪裏搞的清楚。

    總之哪裏都是老建築,都是老學院。

    隨便看一個意思一下吧。

 

    我還是喜歡房子外牆上有綠植,看著就有一種曆經歲月的厚重感。

    可惜我的房子不能這麽玩兒。

 

    這牆麵,這屋頂的瓦片,國內算危房了吧?

    這些應該都是真古董。

    最看不得國內那些假古董,居然到處有人建,更居然到處有人看,也不知道是誰糊弄誰。

    看到這個,我才知道“權力的遊戲”裏,為什麽首相被叫做“國王之手”了。

    據說這家餐廳,曾經有三位首相曾經光顧過。

    當然,那是他們的學生時代。

    為什麽這麽醒目的寫上年輕人?

    有什麽典故嗎?

 

    恰好在街角看到這麽一幕。

    老中青結合?薪火相傳?

    老教授與年輕學生隨意散步,娓娓道來。

    多麽美好的畫卷。

    好學校好老師當如是。

 

    看看菜單。

 

    點了一個“蟹粉獅子頭”。

    好看,不知道好不好吃。

?

    其實味道不錯。

    我第一次吃到江南的肉末蒸蛋的時候,也是相當驚豔。

    看來這種肉加蛋的組合,在全世界都是受歡迎的。

    

    其實西餐一直在學習全世界,與時俱進。

    當然未必成功,但是那種海納百川毫不拘泥的思路,我是欣賞的。

    比如,紐約有一家米其林三星,可以從窗口看到中央公園的,有一次去,前菜三道小菜,都是日本式的,生魚片打碎後配上醬汁和蔬菜,味道相當不錯。

    雖然於我看來,如果我想吃生魚片,會去日本人開的店,而不是到一家法餐。

    但是,他們喜歡的嚐試新事物,以及對不同體係的學習,是我欣賞的。

    不過,有一次在挪威,想嚐試本地出產的魚,卻遭遇了一道“紅燒魚”,濃濃的醬油味兒,就被暴擊了一把。

    

    

 

    吊燈不錯。

    不知道是不是取材於地球儀。

    不過我更喜歡屋頂上那個不知道多少均分的圓。

    不知道這是為了紀念沃德姆夫婦特設的,還是他們夫妻倆曾經來此用餐。

    如果是用餐,那這家店,400多年了。

    如果是紀念,他們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吧。  

    西方語境裏的這種模式,是我推崇的。

 

    這對夫妻,是人類的典範。

    少年相識,恩愛一生。

    丈夫臨終時留下遺願,家產捐獻,建立學院。

    遺願由妻子執行——有些劉備托孤的味道啊。。。

    隻不過,國人托孤,一般來說都是托付子女,根源是自私。

    人家托孤,是為了愛,為了教育。

    妻子的意誌力和執行力都是超強的,不折不扣做到了,甚至比丈夫希望的更好。

    妻子臨終之時,把所有遺產都捐獻給了學院。

 

    他們夫妻的所作所為,可以彪炳千秋。

    而牛津與英國,也對得起這對夫妻,對曆史的尊重,對教育的尊重,集體與個人,曆史與傳統,交相輝映。

    牛津延續至今,以逾千年。

    學院延續至今,400多年了。

    而英國,也走出了自己的輝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如今依然是舉足輕重的大國。

    可以說,沒有英國,就沒有現代人類社會。

    也可以說,英國重塑了人類。

 

    什麽是文化?

    這才是。

 

    很可惜,有一個自稱文明古國的地方,類似的事情,沒有。

    或許,有誌者作為個體,不能說沒有,隻可惜,總是忍不住亂伸手的皇權,為了家族或者皇帝本人的一己之私,會毫不猶豫的打擊可能對皇權有影響的一切不利因素。

    於是,在權力鬥爭麵前,一切都是浮雲。

    幾千年的曆史,都變成了流水賬。

    幾千年,於文明而已,幾無寸進。

 

    如果想與人類真正的文明相比,曆史要再給中國一千年。

    會不會呢?

 

    有意思的是,沃德姆夫人去世的年齡,是83歲。

    事實證明,中國文化還是有東西的。

    隻不過,統治者的水平太差了。

    

 

    這裏掛一幅畫,是隨意為之,還是如中國園林般,“移步換景”不讓眼睛空白?

 

    這就是著名的“歎息橋”了。

    歐洲有三處。

    意大利的是原版,在一個監獄裏,據說走過這座橋的,就是要押赴刑場。

    所以,犯人們路過之時,看到窗外的世界,常常會發出最後的歎息。

    不知道是為了自己行為後悔,還是感歎人世間的種種不公與不堪。

    牛津的這一座,自然不會是生與死的告別。

    而是被附會成了學生們路過這裏去考試。

    麵對生死未卜的考試,擔憂自己未來的學生們,自然也是發出了聲聲歎息。

    不知道是後悔自己玩兒的太多,沒有把更多的時間精力花在學業上,還是感歎自己終於不能抗拒年輕姑娘的誘惑,放棄了寒窗苦讀,墮入溫柔鄉不能自拔。

    
    ——當然,看到這樣的學生,作為老師,是不是一樣會發出聲聲歎息,就不得而知了。

    相必傷心人別有懷抱吧。

 

    像是老父親送女兒來入學,或者先來看看學校。

    一聲歎息。

 

    羅馬柱和三角頂的組合,就是給人莊嚴感。

    難怪咱們的人民大會堂也要用。

    捐助者名單。

    他們的錢想必會被善用。

    而不是如國內般多半被挪用去花天酒地吧。

    古意之中,並不缺乏現代。

?

    牛津,就是要有牛?

 

 

    這扇門,給我的感覺更好。

    比故宮那象征著權力的大門更好,雖然那個更大。

    這扇門,或許代表了人類從蒙昧走向啟蒙。

    而那一扇門,隻能說明門後的黑暗與罪惡。

    我們的文化裏,有沒有這樣一扇門?

    會不會有一天,我們也打開這麽一扇門?

 

    這位老兄是誰?

    來不及深究了。

    希望有人教我。

    這個好像是牛津最大的圖書館。

 

    這才是大學應該有的樣子,代表著先進,探索,文化,深度,廣度。。。

    而不是政府的一個衙門,被馴服成為鷹犬。

    類似的,美國也有“先有哈佛,再有美國”之說。

    這裏也是英國第二大的圖書館。

    可惜沒時間看了。

 

 

    一家有咖啡的書店。

    浮世繪與梵高同席。

    可惜,沒有中國畫。

 

    禪,也是日本的。

 

    達賴喇嘛,位置醒目。

    

 

    兼容並蓄,有教無類,才是大學應該的色彩。

    我們有這樣的大學嗎?

    我們離真正的文明還有多遠?

 

    與藻井相比如何?

    差距不是一點半點兒吧。

    傳統文化,當然值得珍視,但是過分誇大,以滿足那一點點兒可憐的自尊心,就沒必要了。

    如果因此,而阻斷了民族向前向上的路,就是曆史罪人了。

 

    這個穹頂,這個燈,都喜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淡淡微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山間水畔' 的評論 : 多謝!
山間水畔 回複 悄悄話 出現在British Pub名字裏的Arms=coat of arms.
https://www.trustinns.co.uk/the-history-of-british-pub-names/

“ 為什麽這麽醒目的寫上年輕人?”- Young's也是一個英國連鎖Pub的名字,名字來自其啤酒供應商的姓, Young's&Co曆史很悠久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Young%27
淡淡微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岸-影' 的評論 : 對啊,所以我說是按照國內“百年校慶”的路數。比如北大按照京師大學堂算建校,東南大學本來是52年建校,按照金陵女子學堂算100年,湖南大學慶祝建校1000年,是按照嶽麓書院算。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牛津大學嚴格講並不是一所大學,而是39個學院的集合,彼此沒有聯係,類似北京的學院路。
按照牛津人自己的說法,作為“大學”是始於13世紀前期,距今8百年。
很祥和的小鎮,曆史感滿滿,不像倫敦那種大城市是給人沒落的感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