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2024 (111)
2025 (5)
有一段時間,我比較關注米其林,開始跟著“摘星”,後來發現米其林三星非常難定,一般來說都是請預定的賓館提前幫忙,他們的禮賓有此功能。尤其日本,不請賓館出麵人家根本不理你。但是即使如此,大多數也是基本上定不到——哪怕你提前幾個月。比如東京有幾家,我堅持了幾年都沒有訂到,隻能放棄。
無他,一個世界級都市,米三充其量十幾家——這還是唯二的東京和巴黎,其他地方,基本上隻有幾家甚至沒有,全世界旅遊者都在定,再加上本地的老饕,這個競爭。。。
除非我真的像米其林三星推薦的標準所說,專門為了吃那頓飯,飛一趟,而不是決定去旅遊之後再定餐廳。
呃。。。讓我先定餐廳,然後再按照那頓飯的時間定機票,這個。。。我似乎還沒有瘋狂到這個程度,更沒有饞到這個程度——如果換成心儀的美女,可能性要大的多,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食色性也,色對於我,還是排在了食之前。
那麽定不到三星的時候,退而求其次,二星如何?
二星好一些,畢竟多了一個數量級。
不過呢,麻煩又來了,數量太多,摘不過來了。但是作為三星的有益補充,則給過我很多驚喜。因為三星比二星的好處,往往“功夫在詩外”,好在外觀的設計啊,服務的品質啊,內飾的水平啊,餐具的美觀啊等等,菜品本身,則未必有太多提升了。
比如東京的小什,感覺比三星的龍吟更好吃。
當然,對於米其林的這個評判標準和推崇方向,我是比較認可的——畢竟,就餐是一件全方位的事,身心全方位的享受是我們追求的方向,味道很重要——當然很多人認為最重要——但是如果我們的追求僅僅停留在口舌之欲,而不是發展為更高層次更豐富的層次,那麽就隻能說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了。
這時候就可以祭出老祖宗的法寶了——中庸。
味道很重要,也可以說是最重要,但不能是唯一重要,有的時候為了味道可以犧牲環境和服務,但是把味道和環境推到對立甚至矛盾的程度,那就是鑽牛角尖兒了。
閑話少敘。
既然摘星之旅遇到了種種不如意,就開始關注賓館自帶的餐廳,才發現很多賓館自己的餐廳也很不錯。
然後,我就想明白了:人家五星級賓館,請來合作的餐廳那能差嗎?如果水平不行,那不是丟自己的人嗎?
在賓館自家餐廳用餐,有諸多好處。
比如,上樓下樓就可以吃飯,不需要風塵仆仆還要長途跋涉去找餐廳,多方便啊。
而且,無論如何,賓館自家的餐廳,都是要保證住客用餐的,即使沒有位子,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幫忙解決。畢竟,您都住在這裏了,我卻讓你吃不上飯,這個服務,肯定要被詬病的——我猜想,他們有內部保留的席位,專門給自住客戶,因為有幾次,我在外網定不到位子的時候,找賓館前台總監,都給我解決了問題。
如果說他們沒有保留的位子,每次都是有人臨時退訂,本人何德何能,哪有那麽多的好運氣呢。
人有時候會有認知障礙,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後知後覺,說的就是我了。
當然,這次在W頂樓的餐廳用餐,並不是因為上麵那些囉哩囉嗦的理由,而是因為它的視野——可以俯視全城,大多數景觀都可以盡收眼底。
至於味道——在腐國要什麽味道呢?!
我們來這裏,不是為了尋找黑暗料理的麽?
去樓頂餐廳,需要換專用電梯。
這個電梯,讓我驚豔了。
藝術融入生活,用的真好。
一進餐廳,先聲奪人,這個紅紅火火的樹。
可以了,吃的好不好已經不那麽重要了。
斑駁陸離,就是說這些老牆了。
遠遠的山頂,古羅馬的建築。
西方喜歡石頭,東方喜歡木頭。
我還是更青睞石頭建築,也許,是因為石頭更容易與時光做朋友,隨隨便便就幾百年,動不動就幾千年,那種穿越時空的況味,更容易發思古之幽情。
國內的建築,經常讓我難受的一件事就是,我本來在腦海裏思接古人風起雲湧,結果發現激動了半天,麵對的是個假古董,或者是修繕了才幾年幾十年,頓感吃了一碗夾生飯——如果他們沒把工作做好,什麽都要我自己腦補,或者克服心理障礙,那我還花錢花時間到現場幹嘛呢,我還不如躲進小樓成一統,聽著音樂喝著茶,自嗨得了!
這個弧線,就是我們在樓下看到的絲帶或者蛋筒了。
大約可以環繞180——270度吧,環視全城。
看著這樣的老城堡吃飯,這樣的視野,也有在皇城根兒旁邊兒,看著故宮的城牆吃飯的感覺了。
菜品嘛,中規中矩,不過不失,沒有什麽驚豔,但是也沒有什麽缺點,達到了我的滿意度。
這方麵,西餐比中餐容易多了,按圖索驥基本不會太離譜。
不像中餐,稍微不留神,火候差幾秒鍾,口感就可能天差地別。
吃著吃著,天色漸暗。
夕陽也進跟著來了。
那麽,到陽台上欣賞夕陽落日,也就成了應有之意。
緯度高,季節好,吃完了飯,還要一段時間才會天黑,於是就去逛逛街。
W又變了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