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2024 (111)
2025 (6)
日本啊,日本(十七)和敬清寂
大略說了說日本茶道的實踐。
當然,或許日本茶道還可以再精簡一些——並非程序越複雜,越折騰人越好。千利休的後人,未必就明白千利休,雖然他們繼承了千利休的表麵功夫,並將之發揚光大。
至於千利休的內在功夫,那是靈光獨耀,千聖不傳。
按照初祖達摩的說法,他們得了千利休的皮毛,有沒有人得他的骨,不得而知。
所以說,現在的日本茶道,有沒有道,是不是走在正確的路上,不是看表象的,這些基本功隻是道的載體,內在如何,還需細細考量——鹽水糖水,都是透明的一杯水,至於內在麽。。。
但是,沒有這個基本功,隻有口頭禪的,那是純忽悠了。
定能生慧。
沒有定,就不能生慧,要生慧,先修定。
沒有定水滋潤,隻能是幹慧。
至於定是不是一定生慧,那肯定是不一定。
大通至聖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能成佛道。
這就是禪宗的道場了。
來說說日本茶道的理論。
接觸過日本茶道的,都知道那四個字:和敬清寂。
這個四字真言,是千利休確定的,此後幾百年,沒有人再有辦法改動。
我看到國內有人試過,但是看來看去,還是這四個字最好,改動並不成功,也就沒有流傳開。
其實,最初擬定四字真言的,是村田珠光,他原來的四個字是“謹敬清寂”。
一字之差,雖然不能說是雲泥之別,但確是拔高了一截。
謹與敬,還是太接近了。
當初我琢磨著四個字的時候,專門搜了搜,看看大家對和敬清寂的解釋,不由得啞然失笑。
尤其是很多很年輕的年輕人在強加解釋——當然我不是貶低年輕人,誰不是從年輕人過來的呢?
但是,“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那些年輕人一開口,我們就知道他們基本上都是在按照字麵意思在解釋,有些人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有些人則是拾人牙慧,人雲亦雲,“過在尋他舌頭路”。
千利休總結了四個字,然後千古不易。
如果隨便一個人就能把其中的微言大義解釋清楚,千利休又何必那麽麻煩。
千利休既然把自己一生懸命的茶道用四個字來概括,自然是因為這四個字足夠了。
這四個字自然是微言大義,有足夠多的內涵。
其實,這些人也許是對修行缺乏了解,也許是對日本茶道的曆史脈絡缺乏了解,所以隻能靠猜。
他們忘了,日本茶道,不管後來怎麽千變萬化,都是源於中國禪宗。
茶,是唐朝去中國的和尚帶回去的。
而禪茶一味,最早是由日本去中國的禪僧從宋朝帶回去的。
研究日本茶道,不能忘了中國文化與禪宗的根。
由此入手,就很容易抓住關鍵了。
我不去解釋這四個字的意思,隻說說四個字的來路。
隻是解釋字麵意思,那就難免把千利休的摩尼寶珠當成了泥球了。
很多東西,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微言大義嘛,是要慢慢悟的。
和,自然是大和民族的和,可以說是日本文化的根,也是對日本文化主體的確認。
敬,是概括了中國的儒家文化。敬天敬地敬父母,敬大人之言。
清,是概括了中國的道家文化。清靜無為。
寂,是概括了佛家文化。寂滅滅矣,寂滅為樂,講的是涅槃。
這四個字,其實既展示了千利休的學問,也凸顯了千利休的野心。
——他是想用茶道這個筐,把宇宙人生,都裝進來。
很不幸,他做到了。
你在日本啊,太好了,正好幫忙查漏補缺,有哪裏說錯了就告訴我,我有不了解的,就請教你。
以前在德國,現在美國。
日本住了30年了,肯定是比你見識得多.
忘了你住在哪國了,好像是德國?
但是在日本,這兩個群體裏都獲得了很好的發展並且傳承有序。這其中,文化背景與先天稟賦應該是起了最大的作用。
最後一個問題,乃是天問,也存在於李鴻章與伊藤博文之間。
不可說,不可說,隻能道一句:春帆樓下晚濤哀。
中國茶是老百姓的飲茶文化,自然活潑充滿人氣。在中國,隻有茶好不好喝,坑不坑人的問題:)
忽然想,如果千利休當時是活在中國而不是日本,那他的一生會是怎樣?他這種隻為美低頭的個性在天朝完全活不下去啊。出家當和尚是唯一的選擇吧。也說不定會東渡日本,移民日本呢:)
如果沒有千利休,隻是村田珠光和武野邵鷗,都不能說高於陸羽,隻是在陸羽在基礎上前進了一步,但是到了千利休,唉。。。我覺得所謂的中國茶道再怎麽努力都沒有用了,千利休就是頂點了。
大通至聖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能成佛道---這20個字啥意思,能講講?
這四個字自然是微言大義,有足夠多的內涵---別讓俺悟了,太老了沒有力氣悟了,您就講講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