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2024 (111)
2025 (9)
寫這個係列以來,很多朋友都有疑問,大部分都是內行一目了然外行卻莫名其妙的問題,但是解釋起來卻頗為麻煩:簡單了說不清楚,一說就長了。
我想了想,要真的回答所有問題,那就隻能開個佛學講座,估計今年我也就幹不了別的,隻回答問題,就能趕上大年三十了:)
於是略微梳理了一下,感覺上大部分還是誤會,還是對一些基本概念不明白,也沒怎麽想著去弄明白,就拿自己的一些印象、猜想、感覺、“以為”的東西,想當然的去進行判斷。當然這也未必不對,道理畢竟是大家的,也是共通的,河裏的水是水,海裏的水也是水啊。
但是,一些太基本的概念也沒弄明白,就自作聰明的說別人這麽不對那個不對,就未免倉促些了。
古人說的好:篤學之,慎思之。現在肯這樣的人,實在是不多了——都改“篤賺之,常騙之”了。
在我的感覺裏,之所以有那麽多問題,那麽多誤解,大部分是受了基督教影響而誤會了。把佛當成了可以改變世界的神,或者力量。
基督教裏的上帝是造物主,生殺予奪都是他的事兒,什麽都是他造的,什麽也都是他說了算,說白了,他就是世界的老大。
很多人,甚至很多信仰佛教的人,也差不多都把佛當成了這樣,所以有人稱呼為“佛主”。
其實,這當然是誤會。
佛的意思,是“覺悟者”,詳細點兒,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再詳細點兒,就是:他自己覺悟了,也能幫助別人覺悟,覺悟與行為已經到達了圓滿的程度。
從佛的名字,我們就可以明白,佛,不過是一個掌握了規律的人,他並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改造規律,他隻是規律的發現者,利用者。
也就是說,佛,不是規則的製定者,不是生殺予奪的力量,他隻是規律的認識者,告訴我們規律是什麽樣,告訴我們怎麽樣才能認識規律,把握規律,利用規律來改變結果。
他不是改變客觀規律的人,也不是破壞客觀規律的力量。
佛不是萬能的。
佛不能改變這個客觀世界,他不是任何事物的主人,也告訴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任何東西的主人,每個人每件事每個物體,都是在客觀規律中運行,誰都不能突破客觀規律。
佛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超越客觀規律的主宰力量,說穿了,就是國際歌裏唱的:世界上沒有救世主,隻能自己救自己。
而佛,就是那個發現了客觀規律並且利用自己掌握的客觀規律,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救了自己的人。
然後,他把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告訴大家,讓大家也可以救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佛不管什麽用。
他不過是個老師而已。
所以我們對釋迦牟尼佛有另外一個稱呼:本師。
他是個很好的老師,有很好的耐心,很淵博的知識,很豐富的教學方法,很寬廣的胸懷,很慈悲的心腸——跟孔夫子差不多。
可惜的是,這麽好的老師,我們無緣得見,無緣親自聽他老人家講課——當然,他剛剛開始講課的時候可不是老人家,而是大帥哥——隻能看看他留下來的課堂筆記過幹癮了:)
有朋友一定會問,佛經裏講過那麽多神奇的故事,不都是說佛放光動地神通廣大等等嗎?你怎麽把佛說的這麽沒用呢?
我沒有否認佛有神通,其實我們之間的很多人都有神通,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兒。
可是,神通再大,大不過規律,本事再大,大不過因果。
釋迦牟尼佛雖然號稱有很多神通,也隻能依據因果來生活,並不能超越因果,並不能超越客觀規律。
比如,他就曾經被砸傷過腳,被竹竿刺傷過背,還曾經挨餓,都是過去世做過的一些壞事帶來的因果。
再比如,釋迦牟尼佛的宗族,曾經被攻打,麵臨滅族的危險,釋迦牟尼佛卻並沒有用自己的神通能力去改變什麽,隻是在敵兵進軍的路上,安靜的打坐,希望能激發起他們對戰爭殘酷的悔悟,希望能喚起他們的慈悲心,而改變攻打的想法。
因為攻擊方的國王,很尊敬釋迦牟尼佛,看到他在那裏,明白他的意思,就主動退兵了。
然而,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到第三次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卻放棄了自己的做法,不再阻攔敵人的軍隊。
他的弟子問為什麽不救自己的族人,釋迦牟尼佛的回答是:這是他們的因果。他們隻能接受自己的果報。
釋迦牟尼佛以神通著稱的弟子大目犍連——據說能上天入地,還能把別的星球從宇宙另一邊拿過來玩兒——看不過去,就自作主張想去救人,釋迦牟尼佛還阻止他,告訴他他改變不了因果。
那麽,如果佛真的有經裏說的那麽大的神通,當然是有能力救人的。
既然能救他們,為什麽不救呢?
不是說佛是“慈悲為懷普度眾生”嗎?如今連自己的族人要被殺,都眼睜睜的看著不管,他是什麽樣的慈悲呢?
就是剛才說到的,能力再強,也要遵守客觀規律。
每個人的因果,都是自己的,自己造因,自己受果,一人做事一人當,誰也不能替代,誰也幫不上忙,隻能自己去解決。佛也不能。
那麽,佛既然沒本事救人,他的慈悲體現在哪裏啊?
——上次有個朋友問慈悲的問題,扯到現在才算說到。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嗬嗬好事啊:)
相輔相成齊頭並進:)
簡單的經咒的唱誦,發自內心,有自己的韻律,才有效果,大悲咒能發起大悲心,所以有時候是心行在前,有時候是心知在前。
嗬嗬這個問題可難了,看看會不會寫到吧:)
要不然讓衲子兄先給你說說?
風兄啊,您的文章我都是用放大鏡看的,湯水不漏呀,能不能說說藏在哪兒了?總不成讓我用顯微鏡看吧?:))
"然而,當這樣的事情發生到第三次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卻放棄了自己的做法,不再阻攔敵人的軍隊...."-----為什麽第一次和第二次肯去阻止,而第三次卻不僅放棄,而且還不讓自己的弟子大目犍連去幫忙?按照您講的,“釋迦牟尼佛的回答是:這是他們的因果。他們隻能接受自己的果報。”----好,如果是這樣,那為什麽不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放棄,置之不理,卻還要試上兩次才放棄?這裏麵又是什麽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