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原本是隨便提了一下,隻是希望能激發一下有些朋友探究的興趣,沒想到那麽多朋友說看不懂,使我覺得很慚愧。自己寫東西常常興之所至信口開河,自己說舒服了就完,不太注意看的人會不會費解,沒有太顧及讀者的感覺,實在是不負責任,應該懺悔。
既然上次沒有好好說說“平常心是道”的意思,現在就稍微介紹一下,有錯漏之處,還請方家不吝賜教。
上次引用了三段關於“平常心是道”的論述。
說明的重點,一個此處的“平常”,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平常、平時、平素的意思,不是說我們就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那樣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可以了,這隻是儒家意義上麵對世間法調整心態的層次。對修行人,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分析。當然,如果水平已經到了能把握“中庸”之“道”,也就儒道合一了。二個,此“心”不是我們供血的肉團心,也不是我們現在一般說思想的意識心。
或曰,道無在無不在,什麽都合道,什麽都是道,那麽平常心自然就在道中,自然就是道。雖然不能說錯,卻是說軲轆話,沒什麽實際意義了。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則。
趙州參南泉,問:如何是道?
泉曰:平常心是道。
師曰。還可趣向也無?
泉曰。擬向即乖。
師曰。不擬爭知是道?
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耶。
此處的趙州,就是後以“趙州八十猶行腳”著名的趙州和尚,南泉則是以“南泉斬貓”著名的南泉普願禪師。問這問題的時候,趙州剛剛入門,雖然已經顯示出不凡氣象,卻離悟道還遠。
趙州和尚少年之時就顯示出與眾不同超拔塵俗的天分,“童稚之歲孤介弗群。越二親之羈絆。超然離俗。乃投本州龍興伽藍從師剪落。尋往嵩山琉璃壇納戒。師勉之聽習於經律,但染指而已。聞池陽願禪師道化翕如。諗執心定誌鑽仰忘疲。”
用老百姓的話,這孩子比較“獨”,不合群。看來是從小就喜歡獨立思考問題,大概是覺得自己的胡思亂想在世界上找不到答案,就找到了佛家。於是出家當了和尚,想專心鑽研,師父讓他學習經律,從理解與戒律入手,他卻不怎麽認真,估計是覺得這樣的學習方法不適合自己。於是打報告改換專業,跑到知名博導南泉禪師那裏改學禪宗。這次他很認真,孜孜不倦一門深入。
問這個問題的時候,趙州已經出家修行多年,又跟隨南泉禪師多時,他在“執心定誌鑽仰忘疲”之後很久問這個問題,他所謂的“道”,自然與我們問出來的層次不同。
南泉到底是為了提點他,說他總以為有個什麽神奇需要拚命鑽研的“道”有問題,還是僅僅就事論事,我們在這裏看不出來,但是關鍵點卻沒有錯。“道”,不屬於覺知,覺知已經是第二義或者第三義,是妄念,真正的“道”,沒辦法用意識去思想,沒辦法用語言去描述,隻能“悟”,怎麽能用意識裏的是非觀念去討論呢。
“道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平時的一舉一動,吃飯睡覺,起心動念,都在道中,並非打坐入定才是道。然而,若不識本心,你在道中也不知“道”,為道所拘,而不是“任運自在”,終究還是不能自主。那就道是道你是你,所謂“對麵不識了。”
浮山遠曰:如達平常道也。見山即是山。見水即是水。信手拈來草。無可無不可。設使風來樹動。浪起船高。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有何差異。但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邊方寧靜。君臣道合。豈在麒麟出現。鳳凰來儀。方顯祥瑞哉。但得理歸其道。事乃平實。無聖可求。無凡可舍。內外平懷。泯然自盡。所以諸聖語言。不離世諦。隨順世間。會則塗中受用。不會則世諦流布。
古德著語雲。常因送客處。憶得別家時。又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大圓頌雲。平懷常實。事圓理畢。露柱燈弧?o得無失。大慧頌雲。更無回互本圓成。覿麵無私一體平。水上東山行不住。火中木馬夜嘶鳴。人間但見浮雲白。天外常看列岫橫。若謂平常心是道。擬心已在鐵圍城。
這兩段話,基本上是注解。
念念在道中,事事在道中,時時在道中,道本來就是無在無不在的。
所謂當下即是,你如果把握不住當下那個“幾”,一起心動念思考一下,被思維帶著走了,那就還是隨業力流轉,被生死所拘,就已經不是“平常心”了。
第三則,是因為回老家講道被歧視而調侃出“學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香”並傳說被六祖惠能預言“踏殺天下人”的馬祖道一所說,他是南泉普願禪師的老師,之所以把他的話放在最後,是因為他解釋的最詳細。
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聖。故經雲。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隻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雲何言心地法門。雲何言無盡燈。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萬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之根本。故經雲。識心達本源。
注意這個“直”字,佛在楞嚴經中說“直心是道場”。
此處馬祖給了我們詳盡的注解,語言也直截了當通俗易懂,果然是菩薩心腸,頂禮一下。
無造作,我們做的到嗎?我們一眼看來,一念過去,都在造作因果中,平常的了嗎?無是非,我們的思想一直在動,都是肯定與否定中,何時不在是非中?無取舍,不即不離,能做到嗎?無凡聖,平等一如,不起分別,能做到嗎?都做不到,哪裏來的平常心呢?既然沒有平常心,道又在哪裏呢?
心生種種法生,心是萬法之源,認識了本心,自然認識了什麽是道。
所以,說平常心,其實還是個“心”的問題:)
平常心是道?
嗬嗬,難道說,還有個“不平常”的心?
[1] 《雜阿含經》卷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因緣生識,何等為二?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如是廣說,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因緣生眼識,彼無常、有為、心緣生。色,若眼、識,無常、有為、心緣生,此三法和合觸,觸已受,受已思,思已想。此等諸法無常、有為、心緣生。所謂觸、想、思、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2] 《大寶積經》卷119:「諸計度者見身諸根、受者、思者現法滅壞,於有相續不能了知,盲無慧目,起於斷見。於心相續剎那滅壞,愚闇不了意識境界,起於常見。」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