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風

明月清涼地,佳茗在握時。   淡淡微風起,停杯欲語遲。
個人資料
淡淡微風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莫效書生亂解禪(八)你的身體聽話了嗎?

(2006-07-24 06:23:16) 下一個


  怎麽學禪,或者說,怎麽修禪啊?
  好難的問題!
  連什麽是禪都還說不明白,怎麽談修禪啊?
  還真的能修——知道什麽是禪,應該是修行後體悟到的,而不是看定義能明白的。
  “不可思議”,禪是什麽,一定不可能通過文字和思想搞明白。


  “禪非坐臥,不離坐臥。”
  何出此言?
  這句話是針對當時的現實情況而言的。
  因為那時侯很多人以為打坐就是參禪——自然,打坐的時候,裏麵還有很多內容。不是就坐在那裏真“傻坐靜等”就沒事了。
  當然,那時侯比現在還是強多了,現在人以為“口頭禪”就是禪了,或者是“想象”、“感悟”就是禪了。這禪,與文化的衰落一樣,都成了“黃鼠狼下耗子,一窩不如一窩”了。

  打坐一般來說是個技術活兒,更多的是“身法”,“身法”不對的時候,其他根本談不上。
  打坐一開始帶來的,是身體上的變化,然後是心理上的變化。身體越來越好,思想越來越寧靜。——一切智慧,皆在靜中求。
  身體和思想都越來越聽話。
  在我們通過打坐把身體和思想調整到一定程度,到了我們能比較好的控製自己的身體和思想以後,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工作了。
  不要以為我們對自己身體和思想的控製很好,稍微注意一下就知道,我們的身體和思想一直都在“自行其事”,比如我們眨眼睛、心跳,都是本能,是另外一套係統在作用。至於思想,恐怕不需要我來解釋,大家也都明白。還是舉個小例子:當您生氣的時候,您告訴自己“我不能生氣”,能做到不生氣嗎?
  並不是說,我們要把眨眼睛心跳這樣的工作接手過來,而是我們要把那套係統調整到更加和諧,讓它工作的更加順暢,或者至少,給它提供一個更好的工作環境。
  我們換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什麽都沒做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的放鬆的。但是如果這時候找個按摩師給我們按摩以後,就會知道,我們以為的的放鬆,離真正的放鬆還差的遠,我們的身體,大部分時間都是緊張的!
  而我們的第一步,就是把這些緊張的部分,我們不知道它們緊張的部分,我們並不需要它緊張的部分,放鬆下來。
  這隻是“調身”的初步。
  “調身”的結果,就是身體的和諧。

  “調身”的工作差不多以後,就是“調心”。
  與“調身”類似,我們的思想,大部分時候也是緊張的,有很多亂七八糟的動作。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它和身體一樣,放鬆下來,平靜下來,通過一定的訓練,使之進入和諧狀態。
  身心都和諧了,差不多就是神秀和尚偈子說的程度了。(這裏不去爭論“和諧”的程度,不然就陷入“義海”拔不出來了。)

  在解決了打坐初級階段的所有麻煩以後,就會遇到新的麻煩:“調心”。
  年輕時就被達摩祖師“安心竟”的“二祖”,到了老年到處亂跑被人詬病,反唇相譏說“我自調心,幹傾何事?”
  注意,此心非彼心——不是我們平時以為的思想。
  當然,開始要解決的,還是思想問題——這個階段不可能繞過去,就象不可能繞過神秀的階段而空談六祖的方法一樣。
  思想和心,也有區別?
  這個就很難說清楚了,因為和現代科學的定義已經有所衝突。
  這裏就涉及到“功夫”了,沒有靜定的功夫,沒有觀想的基礎,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區別的。
  想了解這個的,隻能自己去做功夫,去驗證,別人說的再多,都已經沒有用了。實際功夫的事情,靠別人畫餅充饑是不行的,隻能自己身體力行,以身試法。
  說到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蘇東坡的高明來了。前麵所提到的蘇東坡那首詩,“八風吹不動”,他的意思是吹不動什麽啊?難道隻是脾氣、情緒或者思想?如果那樣,他根本不敢和佛印作朋友,更不敢把詩拿給人家看了。然而,知道和做到,這個差距就遠了。他就是輸了這裏,被人家抓了現行。

  所以,還是要靠“坐臥”。
  這裏的坐臥,不是僅僅坐臥,而是“行住坐臥,不離這個”的所有行為。
  也就是說,我們開頭那句話的意思是:您就算達到了“行住坐臥,不離這個”的境地,也還未必對,說不定也還是“時時勤擦拭,莫使染塵埃。”的水平。
  但是,如果您連“行住坐臥”都沒解決好,後麵的,免談——“非檀越所能知之”。

  放下什麽是對的先不提,你怎麽做到“行住坐臥,不離這個”,什麽是“這個”?怎麽找到“這個”?
  “全水是波,全波是水”,想找到“這個”,也還是要靠“坐臥”,還是得從坐臥中來。
  這功夫,得從行為中練出來,而不隻是在思想中空想出來。
  試問:您連坐臥裏的功夫都還沒有,又怎麽超越坐臥得坐臥之外的東西呢?
  淺一些說,連靜定的功夫都沒有,怎麽能了解禪呢?
  再淺一點,連打坐都坐不好,哪裏來的靜定功夫呢?
  當然,靜定的功夫,並不隻是靠打坐,也可以通過別的方法,而且,也不能隻有在打坐時才有功夫,不坐著就沒了功夫。
  身心是合一的,身法到了,心法才算有了基礎,才有悟的可能。不然的話,身體都還在找你的麻煩,手鬧腳鬧北鬧都顧不過來呢,哪裏還輪的到“心正鬧在”。
  這也是律宗為什麽先從行為舉止下手的原因:連身體都管不住,怎麽管住心猿意馬?想讓“心”聽話,得先讓身體聽話。而你的行為都調整好了,進一步就是思想的戒律了——連一個念頭都不能錯——其實還是殊途同歸。所有的修行,都是身心上下功夫。
  心法如果到了,身法一定到了——當然,這不是說,身體的所有問題就都解決了。連釋迦文佛成佛以後,都還有背痛的毛病。
  這是因果,逃不掉的。
  所以老子說,“吾之所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身體既是我們最大的麻煩,也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工具。
  活人修行,離了這個身體,還真沒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