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的劍道及冶煉技術考 ZT

(2007-01-17 09:29:12) 下一個
  說到金屬冶煉的發展史時,根據最新研究,中國的刀劍冶煉術是通過朝鮮半島流傳到日本的。
  
  據日本古文獻《雄略紀》、《書紀》等的記載,在東晉十六國期間,中原大亂,漢民紛紛出逃,許多移民逃入朝鮮與日本,日本按其手工技藝被分為不同“部民”,如手人部、衣縫部、鞍馬部、陶部等等。
  
   這些“部民”給日本帶去各種手工技藝,促進了日本冶煉技術的發展。當然,也把漢文明的禮節帶給蒙昧的日本,這就是為什麽高翼總感覺到宇文部族的禮儀與日本相似的原因。因為日本島國,沒像中國一般屢次受胡人文化的侵蝕,反而把漢禮保存得最為完整。
  
   東漢末期,日本尚處於青銅器時代末,而兩漢的鋼鐵花紋劍刀卻以其無與倫比的銳利精致而冠絕世界。1966年,日本曾挖掘出當時貴族陪葬的“漢刀”,這柄刀深埋於地下千百年依然鋒刃如新,絢麗奪目,使中外人士歎為奇觀!
  
  五胡亂華後,由於五胡的殘酷屠殺,中原文明飽受摧殘,這種先進工藝竟致失傳。與此同時,日本獲得了移民帶過去的冶煉技術,從此在冶煉技巧上超越了中國,並將這種優勢保持至21世紀。唐代日本遣唐使什麽都要求向唐朝學習,唯獨不學中原的冶煉技術,反而向唐王朝輸出刀劍,可謂明證。
  
   與刀劍冶煉技術同時傳到日韓的,還有中國的劍技,以“相擊”為主要形式的劍技,其源頭可以一直追溯到西周初。這種風氣延續到西漢仍很興盛,職業劍客奔走豪門。風氣之下,甚至連東方朔、司馬相如、田叔等一般文人也學習劍技。這便是漢代謝客的濫竽。
  
   《漢書·藝文誌》還著錄了一部叫《劍道》的劍術專著,卷帙為三十八篇。這部書應該是我國漢以前許多“劍論”的集粹,但它在隋唐以前就已失傳,“劍道”一詞亦不複為後代沿用。但日本武道至今保存並使用這個詞。
  
  自漢以後,一方麵由於接連不斷胡人入侵對漢文化的摧殘,另一方麵,也許由於儒家尚文不尚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導致其他的學術派別全無活路,於是劍技慢慢地從“相擊”向飄逸典雅的“劍舞”蛻變,到了唐代,胡人再度入侵,形成對漢文化的又一次摧殘,完成了中國“武術”向“舞術”演化的曆程,於是,“自唐以後無劍技”(明代《武備誌》作者茅元儀的說法)。
  
  然而,劍技的待遇在日韓兩國則截然不同,一千餘年來它一直流傳不息。曹丕《典論·自敘》中,有一段曹丕自敘學劍始末的文字,其中最稱精彩的一段是講他與奮威將軍鄧展以竹竿代劍進行比試的經過。書中記述曹丕的“中其臂”招式,即日本劍道現在稱之為“右籠手”的招式;曹丕的“中麵”和“正截其顙”即日本劍道的 “擊麵”招式;曹丕的“突以取中”,正是日本劍道的“刺喉”,這也可證明日本劍道稱刺為“突”就是來源於中國。這些擊刺部位及名稱術語的諳然相合,反映了日本劍道與中國古代劍技之間一脈相通的淵源關係。
  
   後來,明代末年傑出的軍事著作家茅元儀,在他的曠代巨著《武備誌》中收進了一部劍譜,這是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唯一一部古劍譜。茅元儀在劍譜的序言中寫道:“古之劍技可施於戰鬥,今其法不傳,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鮮……”
  
  由此,中國劍技花了一千多年,才又從朝鮮轉回它的祖國後,可惜的是,儒家思想導致的重文輕武思想依舊,劍技仍然擺脫不了絕傳的命運。《武備誌》上忽然凸現的劍譜,因無人知道練法,再度埋沒在塵埃中(也許,當時的人說他“哈韓”)。到了後來,我們隻能在武俠小說中意淫我們的古代武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