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詩的語言特點(1)
近日看到,有人在一個詩歌網站上,貼出了一個對朦朧詩評論的帖子,本人對作者關於朦朧詩的定義不敢苟同。在這裏,有必要在概念上澄清一下什麽是朦朧詩。
其實,“朦朧詩”也叫新詩潮詩。它的藝術表現形式是采用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有明顯的不透明性和主題不定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
新詩潮,是指中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中的一次英雄主義詩歌思潮。這一思潮始發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進入80年代以後,它在中國的詩壇乃至整個文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朦朧詩”是新詩潮的第一批文學作品。因此,“朦朧詩”不應被看作是一個詩歌流派,而應被看作是一種文學思潮。
由於朦朧詩的意境模糊,語言結構反叛,人們對朦朧詩的認識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它是“中國新詩的未來主流”, 另一種意見認為“朦朧詩永遠不該是詩歌的主流”,有人甚至認為它是詩歌發展中的一股逆流。
朦朧詩有著強烈現代主義藝術表現特色,所以它的語言特點不同於其他的詩歌形式。
首先,朦朧詩使用抽象的語言來定義和描述感覺。長期以來,詩人們習慣於用具體的形象去接近感覺,在詩歌中,用一些比喻的句子和詞匯去描述一種心境。但是朦朧詩是在用抽象的語言,來創造詩的意境,這樣的表現手法使得詩人必須要對詩的語言有一個新的認識,這種認識往往會超過詩歌的意境的原體。
我的感覺是,朦朧詩的創作一般有兩個過程,一個是詩人對詩歌的具體創作過程,另一個是讀者在讀詩時的再創作過程。讀朦朧詩的時候,與讀其他形式的詩不一樣,讀者需要參與進去。我覺得讀朦朧不是讀,而是在想。
因為朦朧詩的主題不確定性,給了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讀者可以在讀詩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曆,在心中產生一新的,屬於自己的感驗。就像一個流浪者,走進了一片秋天的玉米地,走出來的時候,他也許懂了詩人,他也許懂了自己,不管如何,他的身上已經有了濃濃的收獲的氣息。
附舒婷的《雙桅船》:
雙 桅 船
舒 婷
霧打濕了我的雙翼
可風卻不容我再遲疑
岸啊,心愛的岸
昨天剛剛和你告別
今天你又在這裏
明天我們將在
另一個緯度相遇
是一場風暴、一盞燈
把我們聯係在一起
是一場風暴、另一盞燈
使我們再分東西
不怕天涯海角
豈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視線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