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86)
2009 (154)
2010 (123)
2011 (111)
女友在國內因對方外遇而離婚,遠走他鄉再嫁了一個美國當地人。說起他們兩人在文化和一些觀念上的差異,令人啼笑皆非。
他們夫婦倆第一次去吃中餐自助餐,是和另外一對朋友一起去的,那一對的組合和他們一樣,也是女的是中國人,男的是美國人。
她老公先去盛了一碗湯喝了,然後又去撿了一盤沙拉和一盤熱菜回來,熱菜盤滿滿的堆得小山一樣,各式各樣的魚肉菜都擠在一起,她看得眉頭暗皺,心說一次少拿一些,吃完再拿多好。
她自己吃完了盤中的食物,跟老公說說這個飯店的炒米粉很好吃,我再去拿點。她老公在桌子下麵輕輕踢了她一下。她不明所以,看看他老公,老公看了一眼朋友,欲言又止。
等到那兩個朋友起身去拿食物了,老公方小聲說道:“你已經吃過主食了,不能再去拿了,你要拿可以拿甜點、冰激淩。”
她瞪大眼睛看外星人一樣,終於明白他為什麽要把那麽多菜放到一個盤子裏,原來他以為,吃了這一盤子就不能有下一盤了。
“這是自助餐,不是西餐,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想拿幾次就拿幾次,沒有限製的。”她大聲說道。
可她老公堅持說:“自助餐隻是沒有人給你上菜而已,但是你吃飯的順序還是一樣的,你多拿一次主食就是占餐廳的便宜。”
簡直是雞同鴨講,她對老公說:“你想怎麽吃就怎麽吃,我反正要再去拿。”
她又去拿了一盤食物回來,暗自留心看了一下朋友的老公,果然和自己老公一樣,也是隻吃了一盤主食,就開始吃甜點了。
後來他們經常去吃自助餐,她老公終於被她教會,可以多拿幾次主食來吃。
還有一次他們夫婦倆一起去當地的農貿市場買東西,看到擺貨員推出了一大車當季的新鮮草莓,每盒一斤裝標價一元錢,遠低於超級市場的二元五一盒的價格。
女友拿了二盒放到購物車裏,轉身又拿了二盒準備往車裏放,這時她老公製止她說:“可以了,別再拿了。”
她不解地問:“為什麽不拿?這麽新鮮,放在冰箱裏一個星期沒有問題,難得遇到這麽便宜的,咱多買點。”
而他回答說:“好deal(又好又便宜的東西)誰都想要。我們把草莓都拿走了,別人怎麽辦?留點給別人吧。”
女友隨後注意觀察了一下,周圍人都紛紛上前去拿草莓,卻沒有多拿的,頂多拿四盒而已。她本來想買七盒,下一周一天一盒的,見狀也隻好作罷。
從此知道,碰到熱賣的東西,適可而止、留點給別人是一種不用標明的規矩。
這裏一家隨便吃的日本餐廳, 洋人也是點一大盤, 那一大盤的驅動力, 就是 - 貪心 (在同樣價錢, 多吃)
講得太好了!
我想, 在buffet餐館, 隻吃一盤主菜並不是"老外"的規矩,我在一個華人很少的小城住了十多年,以前常和女兒,或同事, 朋友去吃西餐buffet的, 我從來都沒有注意到, 或聽說他們隻吃一盤主菜的規矩。 當時我隻是注意到很多美國人都會在buffet店裏吃比平常多很多的食物。 我的先生也是美國人, 記得十年前, 我有一次帶我的兩個step-sons去一個中國buffet餐館吃飯, 他們兩兄弟,當時一個十五歲, 另一個十一歲的兩個美國少年竟然要比賽看誰吃的大蟹腳多。 讓我挺尷尬的, 但他們說他們以前就是這樣做的。 我老公和我都不大喜歡吃buffet的。 他說他如果去吃buffet,cannot make the money worthy, 因為他的食量比較小, 但他也是會拿兩次主菜, 隻是每次隻拿一點點。
至於你的朋友想買七合降價的草莓, 那是有點極端了, 那隻是省了幾塊錢, 但如果幾天內吃不完, 還是要丟掉的, 那也是浪費錢啊。 那老公說要留點給別人, 倒是很會說話, 如果全體美國人象他那樣為別人著想, 那美國就沒有幾年前的次貸危機, 也就沒有現在也沒有完全恢複過來的經濟危機了。
我在美國生活的時間比我在中國生活的時間還要長好幾年, 和你的女友相反, 我發現一般的美國人都比較會保護自己的利益, 但他們一般都比較尊紀守法, 我覺得那到不一定是他們的道德素養高, 知識因為美國是一個法治的國家
個人認為去吃自助餐隻要不浪費食物,拿多少吃多少,那麽吃多少或者拿多少次都沒有關係。
商店減價,很多時候都會標明這個商品一次可以買幾個,如果這個洋老公的出發點是這樣的話還說得過去。
這個妻子也有問題,就算跟丈夫想法不同也沒必要在公眾場合大聲講話。
雖然有點以偏概全,但是我始終覺得文化差異太大的夫妻很難持久生活下去。
揚基丈夫跟孔夫子學得好。
我們那條船上70%是歐洲遊客,還有20%-25%是其他英語國家來的(比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剩下的有幾個其他國家地區的乘客。
LEOTHECAT 評論於:2012-10-05 10:00:16 [回複評論]
Reply: LEOTHECAT
如果美國人這麽有品德,美國的監獄早就絕跡了。每年黑色星期五,美國人為了搶購減價商品都會大打出手,甚至開槍。
The Americans t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are 99%. The husband in the article belongs t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