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86)
2009 (154)
2010 (123)
2011 (111)
真妮姐:
你好!一直是你忠實的讀者,本來不想麻煩你的,想通過專業心理谘詢師解決問題,可是在北美非常難以找到中國文化背景的心理治療師或者家庭問題谘詢師,隻好尋求你的幫助。
我把我母親辦了移民,現在她和我一起住。我自己是個母親,我知道尊重在教育孩子方麵起的重要作用。可是她不知道,舉例來說:
2 、如果我說了或做了她不喜歡的事情,她會從這件事情上進行無限的猜想,百分隻百是從惡意的方麵理解我的。然後就被這無端的猜忌搞得情緒失控,然後開始極端的自憐。後來就是長久的哭泣,語言攻擊,不吃飯……我舉個例子,我有時和她因為她說話方式的問題有所爭執,她認為我成心和她吵架,然後可以以此為借口,趕走她,為此,我非常惡毒,陰險。這種不從好的方麵去想別人,經常導致了她因為一點小事而在家鬧情緒。
另外我以前和她並沒有像現在這樣的衝突,是因為我和她溝通的方式極其類似,對尊重概念的理解也是一樣的。可是自從我自己做了母親後,接觸了很多這裏養育孩子的觀念,開始反省自己,我自己以前婚姻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就從我母親那裏延傳下來的不良溝通方式和思考方式有關。所以,我接受在這裏學到的健康的理念,在不斷的改進我自己,去做一個好母親,好妻子和一個快樂的人。所以現在由於觀念上的不同,我們之間的衝突凸現。
我女兒還小,隻有2歲,可是如果我母親總是這樣對我,我女兒肯定會受到影響。她會摹仿大人的口氣,思維方式的。我不想這樣。我嚐試和我母親溝通,經常被她搶白,我想她是她那個時代的產物,很難再有什麽改進了。更糟糕的是,她不認為親情和其他感情一樣,是要精心維護的。所以她不覺得自己有任何的不妥的地方,不對全是我,難道我隻能忍受這種不尊重,就因為我愛她,在乎她,讓她和我生活在一起?
溫迪
溫迪:
你好!你要意識到,你母親現在住在你的家裏,她有寄人籬下的感覺,非常沒有安全感。你嚐試改變她的溝通方式,在她看來就是挑她毛病、看不上她,進而引申到想趕走她,這是她的命門所在。
要理解人老了之後要依賴兒女的那種無奈和脆弱的心理,她在用激烈的反擊、極端的手段來掩蓋她心裏的不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沒有安全感的老人更需要被肯定。我建議你暫時先不要想著讓她改變溝通方式,而是先從給她安全感、讓她感到自己在美國的生活有意義、有價值做起。
不知她有什麽業餘愛好,領她去發展她的愛好。可以多和有老人的中國人家來往,讓她交到朋友。如果她喜歡做飯,就多開party,讓大家誇讚她手藝好,如果她喜歡打牌打麻將,就組織人來家裏玩,還可以領她到教會或者寺院去參加活動,對於老人都很好。
平時在家裏,別去挑她什麽地方不對,改成誇她:誇她多能幹、幫你多少忙、沒有她幫忙你不知道怎麽過下去,把她幹的活經常掛嘴上,強調她在你們家的重要性,這樣她感覺好,心情舒暢,自然就不會發脾氣發到歇斯底裏的地步。
她發脾氣的時候,你馬上向她道歉,說你做的不對,讓她不要生氣了。你認錯了,她就沒有無限擴大上綱上線的理由了。你撤了力,沒有了對抗的力量,她就使不出更大的力來了。
你跟母親講道理隻怕沒有用的,要解決她的根本問題才行。你媽心裏的負麵東西很多,造成了她有一點導火索就會大爆發,你看看她不順心的地方到底在哪裏,是什麽地方導致她不順心。
我分析她對你的積怨主要來自於你不接受她,所以你要真正做到接受你母親,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下功夫的是學習完全接受自己,隻有當你接受自己的時候,你才能真正接受別人。
父母都有他們的局限性,因為成長的環境造成了他們為人處世的不圓滿,我們做子女的要理解和接受,並把他們看做是自己的鏡子,有時候父母示現給我們的是好榜樣,有時候是壞榜樣,他們是來幫助我們成長的,無論以哪一種方式。
我們改變不了別人,隻能改變自己。通過自己心態的變化去帶動別人。以你的生長環境來說,你已經做得很好了,自己一直在尋求改變,很不容易。現在可以繼續做下去,用愛來幫助自己,比如可以每天都對著鏡子說:我愛你,我真的愛你,我接受你身上所有的一切。當你真的愛自己接受自己了,你周圍的世界都會跟著變化。
衷心祝福!
真妮
我想你是無法理解我的意思,就到此為止!
我們討論的是溫迪和她母親的case,而不是你的個人case。 你自己也說了“我的確沒遇到像你公婆一樣的父母,也很難想象”。說明你父母至少是通情達理的,那麽你做為晚輩當然應該對得起他們。
我們討論的是長輩如何要尊重晚輩,一個不懂得尊重晚輩的長輩不會得到也不配得到晚輩的尊重! 對於一個不尊重你的長輩愚孝其實和所謂良心沒有多少關係。
如果你堅持你是對的,那麽盡管去這樣對你的兒女吧,你就會知道你將得到什麽。
太抬舉我了,我上有父母,下有孩子與你一樣。我所說的觀點隻是出自於良心。我的確沒遇到像你公婆一樣的父母,也很難想象,我隻能說作為晚輩我覺得我要對的起生養我的父母。
你可以去看看。
祝安好。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像這位母親的態度對她的寬容和理解隻會加劇她的神經質。這位女兒如果一味遷就愚孝母親,會給自己的家庭和年幼的女兒留下深而久的陰影。
就以我認識的不同年齡段的人來說,他們當中肯定有與億蓮的母親同時代的普普通通的人.但是,在他們身上我還真的看不出有類似億蓮的母親這樣的老人.同樣地,中國人裏與億蓮的母親同時代的普通人也並非都這樣.這說明什麽?我個人認為隻說明一點:一個人自身的問題不能把它都歸罪於社會!
如果當事人自己或親人,至今還是一味地認定造成這一後果的根源在於社會,那麽,我肯定,持這種想法對解決你們的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會更加地糾結其中並永遠對那些痛不能釋懷.人是很會逃避與推卸屬於自己的責任,這是一種本能.同時,人是很難自我更新的,因為自我更新會非常痛,人本能地怕痛,於是,人是越活越陳舊了.
所以,如果當事人自己或親人真的很想擺脫過去,有一個快樂的未來,享受有生之年的好日子與天倫之樂,那就從自身上找突破口,雖說這會很痛,但是,不這樣,不可能有任何改變.
從億蓮的文字裏,我判斷她的母親,雖說有一定的心理疾病,但是,她還是屬於具備一定的正常思維能力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是億蓮,我會引導她從自願地改變自己做起,而並非一味地遷就她,滿足她,毫無疑問地寬容她.........當然,這有一定的難度.
具備一定的心理知識與經驗會幫助你恰到好處地引導這類有心理問題的人並使其趨向心理健康.
女兒是家庭的頂梁柱,上養老下養小,隻有寬容體諒。理解母親的現狀,給予支持。可能的話,為母親找相同語言背景,相同年齡經曆的朋友,讓她盡快適應海外生活,讓她安於幫助女兒持家養育外孫。
對一個家庭來說,選擇,沒有絕對的好與差之分,區別之在於自己如何權衡利弊及側重點的不同.所以,我個人覺得理智一點,眼光遠一點,痛苦少一些,受益成員多一些,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就是自己的承受能力有多大.........這幾項大概就是選擇之時比較重要的參考因素了.
總而言之,選擇可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
人,隻不過是人,在某些方麵,能力與願望永遠是不可能對等的,畢竟,人對人的能力幾乎是最無能為力的.到頭來,付出了許多心血,事實上並不是象當初想象的那樣,這樣的結果可否能坦然地接受?同時,與之一起經受過的所有家庭成員又將會怎麽?這對他們公平麽?恰當麽?這也是他們想要的麽?
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隨意地爛用別人給予自己的愛從而放縱自己並傷害他人.
如果有心理上的疾病,應當尋求專業的醫藥治療.這不是僅僅有愛就可以治愈的病.對有心理疾病的人來說,若自己缺乏專業知識與經驗,弄不好對病人不僅一點幫助沒有,反而會時時刺激病人,加重已有的病情.我個人認為,與有心理疾病的人相處,這點要非常清楚才行!!!
這事若攤到誰頭上都不好辦。這是她媽媽,已到了這一步了,又不能趕走了事。再怎麽Dysfuncional,還得過日子。看來Janie 是對的。
一個快樂家庭的存在與延續,一定是以其中主要成員均懂得愛,具備一定愛的能力為前提條件.否則,幾乎是不可能的.
真不容易啊,佩服您的愛心和勇氣。既然不能分開,隻能盡量讓她注意力分散一點,多走出去交往朋友,您自己也需要很多朋友來分擔心理壓力。
謝謝真妮的讓我受益非淺的建議和大家的積極反饋意見,讓我很受啟發。
我母親是我很重的一個心節,因為我愛她,在乎她,希望在她有生之年過得快樂。
她經曆了她這個年代所有的痛,然後像他們這個年代很多人一樣,對這些痛不能釋懷,結果是她很自卑,焦慮,沒有安全感,表現出來是易怒,急躁,強勢.....導致非常難和家人相處,因為在家人麵前,她是最真實的自我。她是愛我的,隻是不知道如何愛我,就像她不知道如何愛我父親和我弟弟一樣(他們都已經走了)。我同情也可憐她,可是我覺得,能快樂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要靠自己有意識的培養。我的改變不知道是否能對她培養這種能力有多少幫助。
另外,她是個有創傷的人,需要很多關注,寬容,理解。我自己有全職工作,有是個母親和妻子,覺得滿足不了她很多情感,情緒上的需求。她堅決反對她自己住,為此和我積下怨恨。唉,一聲歎息,很難!!!
父母是根,如果那樣不講理的父母怎麽能要求他們的子女有愛的傳承,做到您的建議呢?
第二點是真妮姐誇大了個人的力量。溫迪即使能夠從理智上理解並按照您的話去做,在情緒情感上她首先自己還是個需要支持的人,她是沒有辦法真正做到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有效的溝通,保持距離。 麵對現實,放棄幻想。建議讀一讀《有毒的父母》這本書。
Follow你的觀點,人都會老,但是人不需要這樣子的老。很同意你說的。
估計您是個做父母的老人吧?這裏發議論的多都是做兒女的,您讓大家看看不同的視角,是個好事情。如何和老人和睦相處似乎已經成為某種社會問題。兩種老人我都遇到過。我自己的父母,通情達理得讓人都不忍,真的是一心為兒女著想,豁達開朗,結果就是得到我和哥哥發自內心的愛和好。我的GP,另一極端,一向信奉棍棒出孝子,孩子小時候丟給別人照顧,長大後卻視子女為投資,從來都隻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撒潑耍賴,不親眼看到都不會相信那都是受過高等教育和做過高層的人。結果孩子們都是順而不愛。現在連順都勉強了。
您說人都會老,沒錯。但我老的時候會時刻提醒自己,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人生,不是我們的銀行和出氣筒。不要總告訴自己;我把他(她)養大了,現在是他回報的時候。這不是做生意。如果有這個心,那不生孩子也罷
老人,不能為老不尊。當然,也有些老人的不合常理是老年精神病的症狀,這需要兒女們及時發現和送醫,別為了一個愚孝毀了自己的人生。
The issues are deep rooted --- hand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probably for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years ----- and are moralized by the so called “Xiao”.
Xiao is a great value, but is often used as a license to abuse.
The unbearable addiction to chaos, the desperate need to be a victim, and the unquenchable desire to defend oneself, and, above all, the lack of empathy, all wear a disguise called Xiao or love.
They are in many of us, too. Be cautioned, we may rub some to our kids, and pass them on.
真妮 is right it is all about acceptance. But we should focus on accepting our kids. The greatest thing we can do is to stop the cycle, and set the children free.
Our parents are adults, and they have their own destiny to fulfill.
分析一下我們這一代的父母為什麽總要強勢
最近看到這裏好多和父母公婆有關的帖子,想插幾句話。
我們這一代,70生左右的吧,好象父母公婆都不太好相處,常常是喜歡幹涉我們的生活,又嫌我們不苟尊重他們,還動不動發脾氣,甩臉子,攪得一家雞犬不寧。當然不是所有父母公婆都這樣,如果你碰上好的,就自個兒偷著樂吧。
我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也看了不少心理方麵的文章,覺得有點頭緒,但是沒有解決方法,大家積極討論阿。
我覺得吧,他們那一輩人,基本上成長的過程就是49年到現在這60多年的功夫。中間社會動蕩的時間總的加起來很長,特別是成分不好的家裏的孩子,從小就擔驚受怕,沒有安全感。青年最好的時光又趕上文革,到80年代日子好了,好多人又年紀不小,隻能守著自己的飯碗,望洋興歎。所以呢,這批人的自信心從來就不夠,哪怕他們嘴上不承認,心理上總有自卑的感覺。越是自卑的人就越是要掩蓋。好多人就通過虛弱的強勢和病態的虛榮心表現出來。大家都要尊重他們,聽他們的,他們心裏才好受些。而往往這樣做,讓我們這一代人厭煩。而我們表現出來的不耐煩和反抗,恰恰加深了他們的危機感和自卑感。這樣惡性循環,往往是一件小事鬧得不可收拾。
還有一個因素導致他們與我們不和,就是他們這一代好多沒有和老人相處的經驗。以前的醫療條件差,社會動亂,人口壽命不長是一個方麵,他們兄弟姊妹眾多,沒攤上照顧老人也是一個方麵。因為沒有自己和老人相處的經驗,他們沒辦法理解老人長期相處的時候孩子的觀點和難處,就顯得很不體諒人。比如我的母親自出嫁以後就自己和小家一起過,她的公婆和父親早已不在,母親和自己的弟弟生活。她隻有周末才去看我的外婆,但還是隔三差五的有矛盾。我的舅舅和舅媽和外婆一起生活了差不多20年,沒有大的衝突。可是我媽還常常在我舅舅麵前說我舅媽的壞話。我覺得這很不公平,但是因為我媽媽沒有和老人自己相處的經曆,她很難理解舅媽的處境。現在她也很難理解我們和他們一起生活的處境。講情講理也沒法講。
當然了,也有種人,當媳婦時候受了婆婆的氣,自己當婆婆了就要變本加利地折磨別人,這屬於心理陰暗的,不屬於我這裏討論的父母。
就像好多人說的,我們沒法改變他們的過去,也沒法改變他們的現在,如果不想委屈的過,分開最好。可是實際上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比如我家,如果我讓父母自己過,其實這樣我們他們都要更好,但是,他們又認為是我們拋棄他們,無疑又給他們脆弱敏感的神經加了壓力。可是,在一起過,常常是互相折磨。但是他們寧願這樣互相折磨,也不原意麵子上不好看。對了,忘了說一點,我還發現他們這一輩人對人和人之間的摩擦倒是容忍性很高,有時候還挺享受。是不是文革裏與人鬥爭其樂無窮的延續啊?我們小時候家裏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得家庭可太多了。
無解。
歎氣。
非常敬佩溫迪. 在這種家庭長大, 而因為對自己孩子的愛,能有這樣的覺醒.
建議找專家.這個其實和文化沒有什麽關係.可以研究"personality disorder"
en.wikipedia.org/wiki/Personality_disorder)
要真正接受這樣一個人,對他/她有幫助而又自己能基本自保, 絕非易事. 需要有專家訓練方法和技巧, 並且自己有精神放麵有足夠的成長.
而這一切還是未必能有用. 連佛都無法改變業力, 更何況一個也許自己都有些包袱的年輕媽媽.
在由幾個人組成的一組人群裏,比如一個家庭,其中人與人之間心理的相互影響的作用非常大,大到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已起了質的變化.為此,在一組心理健康的人群中,若有一位心理不正常,很大可能的結果不是心理不正常的那一個趨向心理健康,而是其中所有心理健康的人都變得心理不正常了.
1. 保護自己, 做到自己起碼的心理健康,如做不到這點其他一切免談.
2. 保護孩子.
3. 幫助父母.
我覺得期望這個女兒照顧一個有嚴重心理問題的老人負擔過重. 更何況威脅到下一代的成長. 建議找專業的心理醫生谘詢.
不知溫迪當初是在什麽樣的情況下接這位母親過來並辦了移民?如果有可能,我個人覺得還是讓她在國內與國外之間兩邊輪流住著,對大家都比現在這樣好些.
真妮的建議,我覺得看上去很好,就是不知可行性有多大?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被持久的真誠,忍耐,慈善等等感化的.溫迪雖說身為女兒,同是也是一位母親與太太,她不僅要對這位母親負責,更主要的還要對隻有2歲的女兒的成長負責,還有她的丈夫,她的家庭以及她自己的一生.所以,我覺得這樣要求溫迪有點不切合實際了.
溫迪的母親身為老人,經曆過人生幾十年的生活也該懂事了,至少該懂得什麽是愛吧.如果她懂得愛,我覺得她是不會如此這般地為人行事,傷害自己的女兒及其一家.
其實,很多人早就有精神病了。十有八九來自自小的家庭環境或遺傳。
我建議她帶她的母親去看看精神科醫生,聽聽專業人士的意見。
同時也想,有多少這樣的女人帶著這樣的態度,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問題,對待她們的丈夫。她們的丈夫真能忍啊。
做父母要意識到相互尊敬是和平共處的根基,如果不能認同這個,就不能在一起居住。一旦雙方都認識到這一點,兩邊會都很幸福。
真相往往是冷酷的,這也是為什麽很少人能夠,或者願意麵對的原因。
中國人沒有真正的信仰(燒香拜佛跟菩薩做生意不能叫信仰),迫於生存,徹底的物質主義(利益)主導了人際關係,不是說沒有親情,傳統上孩子是父母的投資,養兒防老有養牛長大了耕地的意思,跟西方人過了18歲就離開父母不同,中國父母要永遠守著自己的孩子(投資)
看你的回答使人心寒,不知你是女的還是男的。不管怎麽說是生養你的父母,人無完人又怎可苛求他人更何況是父母。人都有老的一天,到時你會有體會的。
對於一個60歲的老人,她的羅馬是用60年建成的。新的溝通方式,新的情感模式需要新的人格支撐。所以很難很難。
人的安全感是是很大程度是自我建立的,旁人,哪怕是至親,能做的也不多。 就是說,很可能無論你怎麽做,她都不會滿意,都不會感到安心。中國人,普遍把兒女視為自己一生投資的私產,兒女不順自己的意,馬上就有資產流失,甚至被清盤的焦慮。這樣的父母,你就是把自己,家人,孩子都犧牲掉(當然還有一個詞叫孝順),他們也不會滿意。
對於這樣的父母,我有如下建議:
1,麵對現實,放棄幻想
2,堅持原則,分清主次:
父母已經進入生命的尾段,雖然照顧他們,是我們的責任,但不能以犧牲自己,尤其是下一代為代價,就是說當照顧父母和照顧自己孩子發生衝突時,需要放棄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3,父母是家裏的客人,而不是指手畫腳的老板,這點一定要讓他們知道,承認。挑明這點不容易,但不這樣就沒有和諧。
4,如果用盡所以辦法,最後還無法相處,當然隻有分開,這樣的老人是家裏的負資產,孩子成長的毒藥,離的越遠越好。
我們經常把目光更多的放在下一代上,其實上一代也很需要我們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