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妮的咖啡屋

這裏的咖啡杯杯用心而來,貨真無價。新浪同名博客:http://blog.sina.com.cn/caizhenni
個人資料
正文

專家對家長“逼”孩子發揮潛力的利弊解答

(2011-03-31 21:59:32) 下一個



真妮:

您好!我生活在美國,我想就push(推)孩子進步這個問題聽聽您的想法。現在我周圍的中國人父母,還是盡全力在推。有一個例子:我朋友的男孩子大概7歲多,遊泳學的不錯,就是不敢跳水。媽媽強迫了幾次都不行,就說:"你再不敢,我就不認你這個兒子",遊完泳後去吃飯,告訴服務生禁止她兒子進門,直到兒子同意再回去試。這樣嚴厲逼迫下,兒子終於敢跳了,當他成功跳下水後,開心極了。媽媽覺得自己非常正確:不這麽逼迫他,他幾時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呢?我認為這樣“逼“是有害的,但她以兒子的開心反應來反駁我,認為孩子是會感激她的。她的觀點是:人哪能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呢?將來怎能幹成大事?我不這麽逼他一把,他躍不過去這個坎,怎麽體會的到成功的喜悅呢?她說的很有道理,但我總覺得不對頭。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在鋼琴上社交上。比如逼迫害羞的孩子打招呼。所有的兒童心理學書都指出這樣是有害的,我看了您最新的<美國初中對家長們的要求>,文中提到校長"對於父母,她一再強調的是孩子有不同的生長節奏"...,我是覺得父母不應該拔苗助長的,但也親眼見到了拔苗的好處. 孩子在抵抗無效,不得不屈從於父母的威脅後,的確也體會到了努力後的成就感和喜悅。難道這隻是表麵上的喜悅,而把委屈和憤怒轉移了?這樣從長遠來看,倒底好不好?而且,也聽到過有很多已經成人的孩子在抱怨父母,"當初你怎麽不下狠心推我談琴/打球/畫畫...現在我什麽都不會!"當初父母的確是下不了"彈不過去就不讓上廁所"這樣的狠心的,現在竟然落這種埋怨。

很困惑。謝謝指教。

晨星

 

晨星提出的問題我也沒能想透徹,前幾天就這個問題向在加拿大做兒童谘詢工作的網友饒恕谘詢,她從專業角度給出了很詳細的解答,在這裏代所有從中受益的網友謝謝饒恕——真妮注

 

晨星:

    你在信中說: “孩子在抵抗無效,不得不屈從於父母的威脅後,的確也體會到了努力後的成就感和喜悅。難道這隻是表麵上的喜悅,而把委屈和憤怒轉移了?”——你自己已經很明白了,就是這個道理啊!隻是這個“努力”,並不是由孩子的“自我”來完成的,所以成功的喜悅也是不完全的,但所同時帶來的委屈和憤怒卻沒有辦法轉移到別處去的,它們會一直存在,直到把它解決掉。

 什麽是成功?

     對於一個以前隻吃半碗飯的小孩,這個星期開始吃大半碗飯,是不是成功?是。但對於一個二十歲的棒小夥子來說,吃大半碗飯算不算成功呢?不是。也就是說,成功的定義在不同年齡、不同環境下是不一樣的。並且,成功不是跟別人比較才有的體驗,而是需要跟自己比較。

      按照心理學家Erikson的人生八步來說:0-1歲是建立一個人一生的信念的時候。一個人一生與他人的關係是否能夠互相信任,與0-1歲時得到食物、溫暖、清潔的頻率穩定化與照顧者的身體接觸的頻率的穩定化有直接的、成正比的因果關係。換言之,被照顧得越穩定、持續,孩子以後越有安全感與信任感。在這個階段,建立了信任感就是完全成功。其實,人是必須要信任他人的,因為我們的環境大多由他人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國家貧窮會造成一代甚至好幾代人的“不信任感”。

      1-3歲的孩子,需要一種“自我滿足感”,就是來自學習“自己上廁所、自己吃飯、自己走路、自己說話、自我探索”等等。而我們的家長往往這時候就開始教孩子識字、彈琴……而上廁所、吃飯、走路等等卻反而由家長百般伺候——不讓孩子自己做。家長要孩子學的東西,學會了也不能使孩子有自我滿足感,而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成長目標卻是自我滿足感。在這個階段沒有達到自我滿足感的孩子會害怕嚐試新事物,因為他們覺得很丟臉、很羞恥——這就直接影響到下一個階段(3-6歲)的成長。所以我推想,那個因害怕不敢跳水的7歲孩子,在1-3歲時就沒成長好,沒有“成功”。所以媽媽發脾氣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可能從孩子3歲開始,她就已經不得不逼她的兒子才能學新東西,所以媽媽的“逼“也是在很挫敗的情緒下,必須采用的極端手段。

      3-6歲的孩子,在自我滿足的“力量感”之下,自然開始要仿效大人的行為,如果得到鼓勵,就會持續下去,如果遭到挫敗、或因父母的限製,就會感受到負罪感,從而停止做類似的事情。所以明白什麽是“可以”和“不可以”,在這個階段就是成功。但是對於之前的階段沒有成功的孩子,在這個階段他就不願意去嚐試新事物。

      6-12歲是孩子最忙的時候,他們要學會幾乎所有的有關於“自己”的事情,以預備青春期的來臨。在上一個階段成功成長的孩子,會很熱衷於學習更多新的東西,年齡越大,越“勇敢”。而那個不敢跳水的孩子,明顯對自己的能力認識是自卑型的。所以,他在這個階段表現得挫敗,對自己沒有把握、沒有力量感,媽媽的威逼最終成功更是使“媽媽的力量大過我”這樣的概念深植於小孩子的腦海中。這會使這孩子陷入完全的自卑中而且他自己不會知道——媽媽的作為對他來說,說明了兩點:一,“你不行”;二,“媽媽比你行”。除非有人告訴他,他 “心裏的不舒服”來自於哪裏。

     12歲之前的問題不解決,到青春期會非常使人頭痛,如果在青春期還沒有解決,輕則會造成青春期延遲,問題性格(沒責任感、不會獨立思考、沒有自信等等),重責造成青春期精神問題。

人生發展每一個台階都受前一個的影響,一個不成功,都會影響一生。可惜的是我們中國人對這個事實幾乎完全沒概念。

      當然,Erikson也指出,每一個沒做好的台階,最好的方法是“回頭再走一次”。但有我們多少機會可以重回一次呢?有多少人懂得怎麽讓沒長好的孩子重來一次呢?

 逼迫孩子的後果你可以看得很清楚,那就是:孩子被培養成龍成風的沒幾個,需要“重來過”的卻很多!

      還有,那個男孩的媽媽認為孩子的“開心、喜悅”是來自“成就感”,我不認同。他的開心是因為他終於做到了媽媽要他做的事情,他如果有“成就感”,那是因為他“成功地滿足了媽媽的要求”。這是很可悲的。他一生是他自己的,不是媽媽的。從行為心理學上說,那個被媽媽逼下了水的孩子,以後可能會聽媽媽的話,因為他“聽話”就得到媽媽的認同、就得到媽媽所說的成功;但是他以後不會自己思考,隻有聽別人的話才行。因為如果“不聽話”,媽媽會不認他這個兒子,他就得不到最重要的人的承認,也得不到媽媽所說的成功。顯而易見的,對孩子的一生來說,媽媽逼迫孩子跳水的方式最終使孩子失去的是自我思考、獨立做決定的能力。

      從家庭教養的方式上來說,嚴厲的家庭,孩子一生都不懂如何讓自己快樂——除了不斷地拿“第一”或者“賺大錢”;溺愛的家庭,孩子一生也得不到快樂,因為他不懂得使別人快樂,別人當然也就不給他們好臉色看。隻有嚴格與慈愛並舉的家庭,才會養出真正快樂的人。對於所謂的“虎媽“,我勸她們把“虎氣”用在促進孩子的自我發展上,盡可能讓他們自己決定吃不吃飯吃多少,媽媽寧可在飯後辛辛苦苦撿飯粒;讓他們自己上廁所而寧可花時間力氣去洗他們弄髒的臭褲子;讓他們自己走路,狠狠摔上幾跤……而對於其他的技能學習:彈琴、畫畫、打球、遊泳什麽的,也讓他們自己決定——即使是決定放棄,也要讓他們明白,是他們自己的決定。

      關於孩子長大了之後的抱怨。比孩子抱怨父母為什麽不逼他們這種事情本身更悲劇的是:孩子已經長大了,可還在為自己自身的不足而責怪家長,自己完全不承擔責任。因為他在成長過程中的決定權、選擇權都被剝奪了,現在卻要他們承擔“長得不好”的責任和義務,這顯然是不公平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雖然孩子抱怨的內容不對,但孩子有權抱怨。家長如果代替孩子選擇、決定,所以也要承擔責任,這個很公平。

         作為一個專業兒童工作者,我可以接受虎媽的嚴格,但拒絕虎媽 “嚴格”的方向與內容。

饒恕的博客: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4396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老貓兒 回複 悄悄話 真妮講的真好。我用的方法是和女兒一起做,她不敢跳水,我就拉著她的手和她一起跳,倆個人越跳越開心呢。當然這個方法要在小朋友信任你的前提下做。
wxsmi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wxsmile的評論:
typo.“常常”應是“非常”。
wxsmile 回複 悄悄話 常常精彩,謝謝真妮和饒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