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_commu2009-08-09 12:33:26回複悄悄話
It's an old thread, and I usually don't comment in forums, but this one made me say something.
Giver her a break. you guys (wiseman, julienmum etc) are way too sensitive even paranoid with your 'chinese feelings'. If you have that kinda of time, post something yourself.
To 蔡真妮, just read a few of your articles and really enjoyed them. Keep the good work. Just learn to ignore these clueless comments.
dadaoda2009-05-29 11:28:24回複悄悄話
真妮, you made the point. Thanks. Keep the great writing up!
Giver her a break. you guys (wiseman, julienmum etc) are way too sensitive even paranoid with your 'chinese feelings'. If you have that kinda of time, post something yourself.
To 蔡真妮, just read a few of your articles and really enjoyed them. Keep the good work. Just learn to ignore these clueless comments.
這篇文章是國內一個育兒雜誌的邀稿,他們的主題就是介紹國外比較好的育兒方法觀念的。我仔細想過,julienmum說得有道理,雖然文中沒有直接提到“中美育兒”比較,但是寫的時候我一定是存了這樣的意念的,畢竟給人家寫稿就要符合一下人家欄目的要求。寫的人的意念通過文字表達出來,讀的人就感受到了。對於我自己來說,這是個盲點,我感覺不到。
所以說,以後還是自己想到什麽寫什麽比較好,命題作文多多少少都有些不自然的東西在裏麵。
謝謝大家中肯的意見。
還有,很喜歡看你的文章,自然又流暢,真實不忸怩。
基本同意.大概妳說的"人身攻擊"是說我稱她"程咬金"吧!? 那是開個玩笑,沒人身攻擊企圖.
是我自己的園子,不錯,若是所有進妳論壇的人,全無疑義,一鼻孔出氣,妳也不滿意吧!
還有,在美國的公共圖書館的會議室是全開放性的.不能阻止任何人入座.是一種好製度.
總的來說,妳是一位盡職的好版主.
2) 不亮的月:
"文章的重點是“孩子的好習慣可以培養”, 跟自尊沒關係吧"
在那裏我是為了反對"崇洋媚外拜美"而說出的"自尊".
3) julienmum:
妳的腦筋很清楚,值得稱頌.歡迎有任何題目"另外討論",我對人都開放.
這麽教育本身沒錯...溺愛孩子其實對他們不好..
這樣看來俺娘那會兒太溺愛俺了...= =
對不起,爭論由我而起,就請至我而止吧,先向各位道歉了.大家各持自己的觀點,這本身沒有什麽問題,但網上爭論容易無限升級,我亦不願擾人清地,所以就到此為止吧.
回複Wiserman:
關於你提到的語言文字及符號的明示或者暗示性導向作用的觀點,我同意.不過我們還是另外討論吧.
講真理當然是好的,但是不能人身攻擊,我刪你的貼是因為你攻擊了其他網友。我講的“感情好”是針對你攻擊她的言論而言的。
這裏不是公共論壇,是我自己的園子,對老朋友熱情一點是應該的,你常來常往我們也會有感情。
"...複她的評論在我看來有點過了。"
謝謝回複.
但是,我是追求真理勝過講人情的人.
大是大非要看清.
還有,建議妳在網上公布的可以"一視同人",大家都平等待之.好像"公事公辦"的樣子.才能自由發揮作用.
私下的好友可在"悄悄話"中交流.
1) 引:"...這還沒上升到美國式中國式,哪有什麽崇洋媚外之嫌?難不成在眼裏,國外有優點就算是沒自尊?"
===
市場經濟的廣告學,裏麵的每一個字/符號...都有,都有"大"的意義! 都有"導向的意義"! "導向的意義"引人的思想向那個設定的方向走!
文章裏把美國特別提出來,
況且,又在比較,那你能說它沒有特別"企圖"嗎?
也許是無意的,但是它確實引導人向往美國,(當然美國有很多長處),經常性如此引導,必然會產生"崇洋媚外拜美"的風氣.
這也是心理學的基本常識.任何學心理學的,社會學的,記者們.新聞人物,搞政治的,做情報的...和所有的英國人(因為他們的國歌裏都唱:...Confound their politics.../混淆他們/對方的政治)都懂這一套...除了很多"單純"的中國人.
註, 政治:眾人之事.(孫中山的定義;是世界上對政治下的最好的定義!)
AnimatedCat是咖啡屋的常客,我們已經感情很深了,她替我講話是人之常情,講的話也不過分,並沒有人身攻擊,你回複她的評論在我看來有點過了。
父母要給孩子培養好習慣,祖父母也應保護孩子的好習慣。
我家孩子小的時候,每次回國探親,都被我父母剝奪了教育孩子權力。在回來的路上就開始為孩子的不良舉動汗顏:在機場和飛機上的眾目睽睽之下無法訓斥,冷處理又被看作放縱。回來後總要幾個禮拜之後才慢慢把好習慣揀回來。遺憾的是,有一些好習慣數年之後還不能恢複,反而經常成為父母子女之間的導火索。
每每想起孩子不再具有的那些兒時可愛的好行為,真是無法不感歎:老人的溺愛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多大的阻礙呀。
具有代表性的事情總是不乏例外。我有個朋友,她在上海的父母對她女兒的培育比她還認真。如今人家的女兒不僅學業出色,更是具有“領袖風度”。
現在在國內,特別是近來的小孩,很少教的有規矩有教養。90年代開始說“家裏的小皇帝"不是瞎蓋的。孩子被慣出來的不是一個兩個,溺愛出來的也不是一個兩個。就說垃圾吧,到處亂扔已經是普遍現象,看看大街路上就知道那不是一個人的行為,幾乎沒人管沒人理。出來一個人比較關心環境衛生,通常就會冠上“美女帥哥”等等的稱號,采訪采訪他以前的老師,再說說他是一個多麽多麽好的學生雲雲。再看國外的馬路,通常人都有自知之明有習慣不亂扔。沒人刻意在這上把誰標上個標題。
蔡姐姐正好是家在美國,有什麽寫什麽,並沒有刻意的寫地區。如果家在北京而姥姥家在上海,哥哥姐姐會不會說這是“北京人”和“上海人”的不同?
但是不管怎樣,文的中心是圍繞習慣和培養,謝謝蔡姐姐的文。 ^__^
另外多說幾句(不針對本文),現在很多探討東西方教育的文章很喜歡說"人家西方教育"是怎麽樣的,"我們中國教育"又是怎麽樣的.不能否認現在在中國,有大麵積教育不妥的現象,但究竟是多少呢?有誰統計過?敢說是超過百分之五十嗎?不少朋友在舉例的時候,說的多是自己身邊親朋好友家裏的負麵現象,這也有點以點代麵,至少,隻能說明所涉及家庭的教育現狀存在問題,但並不能證明中國大多數的家庭教育都有同樣的問題.我就知道有相當多中國家庭的教育理念與方式是比較先進的.
個人認為,社會大環境固然有重要影響,但家庭教育自身的原則性與堅持性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其實中國傳統教育中有著很多十分優秀,甚至借得西方教育界借鑒的地方,隻是近些年來或被扭曲,或被忽視,但不能就此說中國教育就是落後的(如果說被錯誤理解執行的中國式教育是錯的,這個我沒意見).類似的話說多了,不但是對客觀事實的不承認,而且也會錯失我們自己優秀文化中的很多先進東西,豈不是可惜?所以還是老話說的好:吸取精華,剔除糟粕--這一觀點無論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還是對異國文明的學習,任何時候都是適用的.
那我們必須告訴版主:
不可以發揚"崇洋媚外拜美"的精神!
決不可以發揚"崇洋媚外拜美"的精神!
一定要根絕發揚"崇洋媚外拜美"的精神!
自尊!
引:"...孩子的好習慣是培養出來的,這個觀點我絕對同意,但能不能不要就此冠上什麽美國式教育,中國式教育的標簽?..."
===
完全同意!
中國有很多具有良好習慣的孩子們,美國也有,他們都是從好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包括我的孩子們!
美國有很多有壞習慣的小孩,中國也有,但是,不是我的孩子!
我也有一個困惑,孩子小的時候,在公共場合看到懂事聽話,中規中舉的孩子大多是老外的孩子,比如說,他們很懂得照顧小孩子,跟別的孩子分享玩具。而長大的孩子裏,看到的是,老外的孩子普遍創造力強。從這一點,我覺得中規中舉和限製了創造力的發展沒有什麽必然的聯係。
kuangshi說得對,我小時候我媽不僅不慣,還很嚴厲的,隔輩親不一樣。
julienmum:這篇文章我討論的隻是我在美國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我媽在中國帶孩子的不同,孩子前後行為上的變化,並沒有上升到兩個國家的高度,文中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提到了“美國式教育”“中國式教育”的字樣。
垃圾要扔進垃圾箱,用完的東西要放回原位,吃飯不興喂,不吃就收走等等,這些在我小時候家裏就很自然這麽教的,那時候可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某個山溝裏啊!
博主有不少教育觀點不錯,但就是經常非要分出個中國的方式,美國的方式,不知道是你不知道還是見得少,我家庭的交友圈子都是這麽教小孩的,所以從來不覺得西方的教育就比中國的教育好得不行了.
把"孩子的好習慣絕對是培養出來的"的觀念,
帶回大陸!
慣孩子得有時間和經濟條件,姥姥慣外孫的隔輩愛和媽媽慣女兒絕對是不一樣的。真妮這輩人小時候的經濟條件和三豬這輩人小時候也是不一樣的,我想即使真妮媽媽想慣真妮,那時恐怕也沒這個條件吧。